7種讓人「慶幸活在現代」的超崩潰古代產品!第5 一整個房間大的硬碟竟然「連一部片片都放不下」?!

兄弟幫| 2017-08-05| 檢舉

科技日新月異,隨著人類的需求越來越複雜,產品進步的速度也越來越快,明明才幾年前的產品現在看來卻過時許多。今天要來介紹7種產品的今昔對比,讓人不禁感嘆變化實在太大了。

#1 鑽頭

手動的鑽頭從古羅馬時代就被發明,直到19世紀中期才發展出最初的電動鑽頭,比起今日只要稍微按一下就能鑽好,以前的鑽頭轉到手斷掉可能才挖出一個小洞吧……

 

 

#2 太陽眼鏡

 

最初的太陽眼鏡不是用來防止光線刺眼,而是用來阻擋雪花飄進眼睛,它通常是用一體成形的木頭或是骨頭打造而成,因為都是使用不透明材質,所以只能在中間留一條細縫來觀看前方。

 

 

#3 衛生棉條

從遠古時代就已經有類似衛生棉條的發明,只是當時都是用紙莎草、木頭、紙張或是蕨類來當作材料,直到1930年代才出現第一款棉製版本。

 

 

#4 洗衣機

最早的洗衣機1851年就發明出來了,但是它太費力氣而且容易弄傷衣服,一次也只能洗10-15件衣服,直到後來慢慢改善才出現接近現代的電動洗衣機。

 

 

#5 計算機

最早的計算機只有加減乘除,而且它的精準度不是掌握在機器上,而是要看操作者的準確度,比起今日的計算機要來得複雜多。

 

 

#6 衛生紙

雖然在6世紀左右紙張就已經在中國作為如廁使用的道具,但商業販售的衛生紙直到1857年才開始生產,1880年代才有接近現代的衛生紙產生。

#7 電腦硬碟

 

最初的電腦硬碟約在60年前問世,只能儲存5MB的資料,如今硬碟越來越小,就連小小的手機都能儲存比它多上千倍的資料了。

硬碟(英語:Hard Disk Drive,簡稱HDD)是電腦上使用堅硬的旋轉碟片為基礎的非揮發性儲存裝置,它在平整的磁性表面儲存和檢索數字資料,資訊通過離磁性表面很近的磁頭,由電磁流來改變極性方式被電磁流寫到磁碟上,資訊可以通過相反的方式讀取,例如讀頭經過紀錄資料的上方時磁場導致線圈中電氣訊號的改變。硬碟的讀寫是採用隨機存取的方式,因此可以以任意順序讀取硬碟中的資料。硬碟包括一至數片高速轉動的磁碟以及放在致動器懸臂上的磁頭。

早期的硬碟儲存介質是可替換的,不過今日典型的硬碟採用的是固定的儲存介質,碟片與磁頭被封裝在機身裡(除了一個有過濾的氣孔,用來平衡工作時產生的熱量導致的氣壓差)。

硬碟是由IBM在1956年開始使用,在1960年代初成為通用式電腦中主要的輔助存放裝置,隨著技術的進步,硬碟也成為伺服器及個人電腦的主要組件。生產過硬碟的廠商超過二百家,但現階段大部份的硬碟已經只剩下由希捷科技、東芝和威騰電子生產

看完之後小編覺得以前的人生活真是辛苦,不過再過個幾百年,未來的人也會覺得我們現在的產品很原始吧。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96/node159246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