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時的一件事改變了扎克伯格對金錢的看法

Powder| 2017-06-25| 檢舉

人們對暴發戶們的印象往往是住豪宅、開豪車、開派對、醉生夢死等。不過扎克伯格並沒有這樣。儘管他的發家有點兒暴發戶的氣質,但他實際上出生於優越的家庭,並不是金錢至上的一個人。就這樣,世界上又多了一個「低碳環保」型的億萬富翁:住在最普通的公寓里,開著最便宜的車,永遠一副大學生的裝束。

實際上,出生於富裕家庭的扎克伯格也並非一個生性節儉的人,而是童年時代發生的一件事改變了他對金錢的看法。

小學時代的扎克伯格由於天生早熟、性格比較孤僻,看待問題的角度和分析能力也遠遠超過同齡人,大家都叫他「古怪扎克」。

在他們班,有個叫紐芬迪的男孩子坐得離扎克伯格很近,他的身上總是有一種怪味,穿著也總是髒兮兮的。童真的年紀,別的孩子都沒有在意,而扎克伯格卻對紐芬迪表現出了極度的厭惡,甚至有了成年人的飛揚跋扈。在一次興趣培養課上,老師艾麗塔安排兩人為一個小組搭建一個建築模型,建築模型的設計由兩部分構成,就像一座大樓,分主副兩棟。扎克伯格完成主要的構造以後,看到紐芬迪呆坐在教室的木地板上,一點兒動靜都沒有。而其他的同學已都在積極地搭建,因為艾麗塔說過,會獎勵第一個完成的小組。而現在紐芬迪肯定會拖他的後腿,別說第一個,他們甚至可能會被遠遠地甩到後面。這讓好勝的扎克伯格非常生氣,他站在教室中間大聲喊:「紐芬迪!你這個大傻瓜!你在幹嘛!」聽到扎克伯格叫喊的紐芬迪立刻站起來,他發現別的同學都已基本完成任務,此時的他急得滿頭大汗,就手忙腳亂地搭起來,然而越急越糟糕,模型搭得搖搖晃晃的。站在一邊的扎克伯格這時忽然推了他一把,大喊道:「滾!你這個白痴。」只聽「嘩」地一聲響,紐芬迪倒向模型,模型在教室里亂滾,滿地都是。小朋友們開始大喊大叫,教室里亂成一團,當時還在隔壁的艾麗塔趕緊跑回教室里來。滿臉通紅的扎克伯格此時正怒氣沖沖地望著紐芬迪,嘴裡還在不停罵著:「你這個混蛋,乞丐!」紐芬迪坐在模型里,一聲不吭,艾麗塔把扎克伯格帶出了教室。

美國的教育機制強調對學生的心理培養。發生這種事情,作為扎克伯格的父母,是要接受學校帶有強制性的心理輔導的。扎克伯格這次的激烈行為,讓他的父母也非常震驚。扎克伯格的父親愛德華向校方承諾,一定加強對他的心理疏導。

愛德華夫人是心理醫生,她知道這件事情的重要性,在兒童的大腦里,沒有一些道德觀念或者條律來約束,他們常常會毫無顧忌地表達自己的內心。這個可以用來推斷孩子的性格、心理動態,等等。愛德華夫人覺得,這件事一定有根源,於是決定好好地跟扎克伯格談談。

扎克伯格一掃平時的冷漠,語速極快地對他母親說,紐芬迪不修邊幅,衣服總是髒兮兮的,身上還有臭味,反應也很遲鈍,一直拖後腿,讓他丟人。愛德華夫人意識到,紐芬迪一定給扎克伯格留下深刻的負面印象。

愛德華夫人跟扎克伯格談了很久,他領悟力很強,很快就明白母親所要表達的內容了,那就是,對待他人要友好,要有紳士風度,挖掘別人的優點,同時還要樂於助人等。扎克伯格向愛德華夫人保證會努力做到。

然而,事情沒有想像的那樣順利,扎克伯格沒有保持安靜幾天就在一次興趣課上再次對紐芬迪大打出手了,而且比上次還要激烈。

那天,艾麗塔組織了一個擊鼓遊戲,孩子們圍成圈,一個孩子背向大家圍成的圈,在圈外擊鼓。鼓聲響起,孩子們開始傳送手裡的卡片,鼓聲一停,卡片在誰手裡,誰就要「受罰」,成為下一個擊鼓的人。扎克伯格並不喜歡玩這樣的遊戲,他更喜歡自己安靜地翻看教室里的圖文卡片,因為卡片上有很多讓他有著濃厚興趣的新鮮的詩文。愛德華夫婦也關注到了這一點,他們一直覺得扎克伯格或許就是一個準書呆子,完全沒想到,20年以後,扎克伯格會成長為世界最年輕的富豪。

扎克伯格心不在焉地站在圈子裡,接到卡片,就機械地傳給別人,大家靜悄悄地,沒有聲響,空氣很緊張。擊鼓的正是紐芬迪,他的鼓聲比別的小朋友慢很多,且毫無節奏,叮叮咚咚響了很久,終於停下來了,而此時,卡片恰好傳到扎克伯格,小朋友們突然大笑起來,紛紛說扎克伯格是獼猴,因為按照遊戲規則,鼓聲一落,卡片傳到誰手裡,誰就是獼猴。扎克伯格頓時臉漲得通紅,離開圈子,走向紐芬迪,接過他手中的小鼓槌,紐芬迪不敢看他,低頭走向圈子。而就在這時,扎克伯格突然抓起小鼓槌,沖紐芬迪的頭砸去。紐芬迪啊啊大叫,在教室里亂跑,扎克伯格緊追不放,還不停地惡罵,其他小朋友有的跟著起鬨,有的膽小就躲到角落。教室一團亂,艾麗塔老師趕來時,紐芬迪已經被扎克伯格堵到角落,用小鼓槌不停地敲著他的頭。

艾麗塔立刻制止了扎克伯格。紐芬迪的頭明顯地出現了一個大包,站在角落的他委屈得直掉眼淚。

扎克伯格的這個行為導致面臨被學校趕走的危險。儘管愛德華夫人百般道歉,校方還是堅持,必須有醫院開據的證明,證明扎克伯格心理矯正成功,不會再發生類似的事情,才能讓他回校繼續上學。

而生性倔強的扎克伯格出門時還氣勢洶洶地看著紐芬迪,紐芬迪也站在教室的門口看著扎克伯格,他的眼睛裡看不到一點兒憎惡,反而像是在為失去一個朋友而傷心。扎克伯格從此落下了「混小子」的名號。

扎克伯格這次的行為讓愛德華夫婦很是震驚,他們找扎克伯格談了很久,然而收效甚微,扎克伯格不僅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犯下的錯,相反,他還有著無比的自豪感,認為自己懲罰了紐芬迪的愚蠢和對自己的挑釁。此時的他有著明顯的對抗情緒,他心裡認定紐芬迪是故意讓他在眾人面前出醜的,他甚至認為像紐芬迪這樣下等的人簡直不配跟他站在一起。面對大家的教育,他狡猾地表面認錯,而內心卻仍然有著不肯低頭的優越感。

扎克伯格被迫在家待了一個星期,依舊沒有悔過,愛德華夫人跟他說的道理,他全明白,點頭答應,但臉上卻依然表現著明顯的不服。愛德華知道他喜歡看典故,就拿一些名人的典故來教育他,告訴他要博愛、關心別人,卻依然毫無成效。

愛德華夫婦開始擔心,如此發展,扎克伯格的性格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變得暴躁異常,且會有嚴重的暴力傾向。他們這時候也是毫無辦法,只能幹著急。而就在這時,艾麗塔老師打電話來,告訴他們說,那個挨扎克伯格打過兩次的紐芬迪主動請求老師原諒扎克伯格,讓他早點兒回學校上課。接電話的時候,扎克伯格也在旁邊,他也認真地聽了電話里的聲音。愛德華夫人發現,當他聽到艾麗塔說紐芬迪希望他早點兒回到學校來時,臉上明顯有異樣的變化。顯然,扎克伯格也感到意外,且覺得內疚了。

一個星期後,艾麗塔老師跟愛德華夫人做了一次徹底的溝通,她們認為既然扎克伯格在聽到紐芬迪主動原諒他的消息時,心裡有了觸動,沿著這條線下去,應該是個好方法。

就在那個周末,愛德華夫婦帶著扎克伯格一起開車到紐瓦克公立學校附近的郊外。愛德華對扎克伯格說要帶他去郊遊。一路上,風景迷人,扎克伯格也非常興奮,還對著車窗外吹口哨。而愛德華夫婦卻面色凝重,因為他們不知道此行能否給扎克伯格帶來好的改變。

車子在郊外的一個偏遠的地方停了下來,映入眼帘的是當地有名的棚戶區。在一座半禿山腳下堆積著一座座雜亂的窩棚。下車就看到了艾麗塔老師站在棚戶區的入口向他們招手。看到艾麗塔的扎克伯格直往車裡鑽,這個桀驁不馴的孩子還是有些害怕他的老師的。

愛德華夫婦緊攥著扎克伯格的手,跟在艾麗塔的身後,穿過一個個矮小破舊且散發著一陣陣臭惡的窩棚,每個窩棚里都有人,他們睜著茫然新奇的大眼,目視他們走過。到了山坡的腳下,艾麗塔停在一個小窩棚前,紐芬迪正端著一個破了邊的瓷器望著愛德華夫婦還有扎克伯格,他臉上掛著熱情洋溢的笑,請他們進棚里。愛德華夫人發現,扎克伯格這時非常安靜。

棚里很小,根本就沒地方坐,到處擺滿了東西。棚的最裡面,一張破氈子上面還躺著一個人。艾麗塔介紹說,這是紐芬迪的奶奶,因為帕金森症,常年癱在床上。紐芬迪的媽媽在外做家政服務,常常是深夜才能回來,平時奶奶都是由紐芬迪來照顧。

紐芬迪沒有陪他們聊天,他一直在忙活著,收拾東西、給奶奶喂飯。窩棚里有一股味道,這個味道正是扎克伯格所厭惡的紐芬迪身上的味道,然而這時的扎克伯格一句話也沒說。

愛德華夫婦坐了一會兒就走了。離開窩棚的時候,扎克伯格一直回頭望。愛德華夫人明白,扎克伯格肯定是知道自己的錯了。

20年之後,扎克伯格向紐瓦克公立學校系統(Newark Public school System)捐贈1億美元,幫助全美最為落後的學校提高教育水平。當年的紐芬迪早已不知去向,那個窩棚區也早已拆遷完,在扎克伯格心裡,那個窩棚區是一個遺憾,同時也是一個心結。

回到家以後,愛德華夫婦沒有再跟扎克伯格多說什麼,倒是扎克伯格主動問起了棚戶區,於是愛德華夫人又重新給扎克伯格說了關於博愛仁義的事。這時的扎克伯格只是低著頭,不做表示。

一個星期後,扎克伯格重新回到學校。此後他性情大變,對紐芬迪異常友好,甚至主動幫助紐芬迪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他告訴愛德華夫人說,這樣可以讓他儘早回家,幫助需要他的人。此外,扎克伯格也不再開口經常向愛德華夫婦要錢,非常自律。

愛德華夫人說,扎克伯格是個有天賦的孩子,太多的語言教育只會加重他的逆反心理,而一些事實的指導能讓他更好地領悟到一些東西,勝於枯燥的說教。

雖然扎克伯格並沒有向媒體透露過這件事情,但是這件事確實曾經給他帶來了很重要的影響。他性格的形成以及對慈善事業的熱忱,都與此有關。

扎克伯格信奉極簡主義,實際上,生活本來就沒有很複雜。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96/node154540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