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奕迅張學友:追星的終極定義,就是和你一樣優秀

ROCKET| 2017-05-25| 檢舉

若在網絡上搜索「陳奕迅張學友」這兩個相關字眼,會出現無數的相關討論:

比較唱功、比較作品、討論票房、論說貢獻……尤其是最近陳奕迅剛剛推出了數字Ep,張學友正在全國巡演,強行把兩個人拿來比較的陣勢更是愈演愈烈,恨不得爭個高下。就連兩人的粉絲之間,也常常出現私底下的互毆局面,把兩個人置於互不相容的地步。

這是兩個歌手身前與身後的環境,一度被拿來各種比較,屢次有不合傳言流出。

強者之間,處處是江湖。

但很少有人知道,張學友和陳奕迅私交甚好。

他去他的演唱會,他稱讚他的後來居上;他為能夠和他合唱高興地直跺腳,他為他的高人氣和首首金曲同樂。

不僅不存在太多網絡上的爭執,在有限的交集裡反而是一種和睦的景象。

陳奕迅的成長,是張學友看在眼裡的,他也為華語樂壇有這樣才情出眾的音樂人才而欣慰。而張學友於陳奕迅而言,更是亦師亦友的關係,張學友是給他音樂力量的領路人,是他的偶像。

從粉絲迷弟到成為和偶像同台競唱的天王巨星,陳奕迅完成了追星的最高成就。

陳奕迅早在多年前就表露出對張學友的追捧。

先是模仿。

王菲在唱歌生涯初期模仿鄧麗君,那英模仿蘇芮。而陳奕迅的出道之際,正趕上張學友如日中天的90年代,那時張學友幾乎是全民偶像。

他,謝霆鋒,周杰倫,王力宏等一批先後出道的男歌手,在求索階段都有過模仿張學友的過程。

陳奕迅是算得上模仿者中的佼佼者了,不只是模仿張學友的發聲口型和蘭花指,也模仿到了張學友的發聲位置。

於是,在1995年暑假期間回香港參加的TVB及華星唱片合辦的第14屆新秀歌唱大賽,雖然他還沒有形成具化的演唱風格,但有厚度的聲音、有跨度的表達等,已然讓他有了殺敵之勇。

一首張學友的歌曲《望月》,助他在多個環節上獲得高評分,成為了該屆冠軍並簽下合約。

當然,這種模仿只是出現在新人階段。打下了屬於基礎後,陳奕迅後來通過不斷地磨礪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演唱風格,形成與華星後期,在新藝寶《U87》時基本夯實,到現在已經能夠獨當一面了。

後又是稱讚。

在樂壇,陳奕迅向來是不吝惜把張學友作為偶像掛在嘴邊的,絲毫不亞於當下的迷弟迷妹:「四大天王中,我只買我偶像張學友的唱片」,說得斬釘截鐵,殊不知這樣的口無遮攔很容易得罪其餘天王。

但兩個人在90年代終是沒有太大交集的。

若是真有,也是民間給的。

1993年,張學友被譽為「華語歌神」並得到普遍認可後,風頭正盛,一時無兩,專輯、演唱會等應接不暇。

「歌神」的頭銜,許冠傑之後,方是張學友。張學友之後,陳奕迅也不甘人後。

2000年伊始的厚積薄發,陳奕迅也如同張學友一樣獲得了更多人的認可,被譽為張學友的接班人,被民間稱為第三代「歌神」。

到2003年,陳奕迅以《Special Thanks To...》入圍金曲獎,當時入選的還有陶喆的《黑色柳丁》,蕭煌奇的《你是我的眼》和張學友的《他在那裡》。

不加費力地,陳奕迅獲得了評委組的高度認可,拿下了第14屆最佳國語男歌手獎。

要知道,上一次香港歌手拿下金曲獎最佳國語男歌手還是張學友在95年創下的記錄,而這次陳奕迅成了第二個拿下金曲獎最佳國語男歌手獎的香港歌手。

8年的時間,陳奕迅跟緊了張學友的步伐。

「跟隨」並不是「尾隨」,有時候也是一種「超越」。

先前在英國皇家音樂學院修得過八級聲樂證書的履歷,把當代歐美通俗唱法和華語流行樂貫通,在拿下金曲獎後,陳奕迅很快褪去了當年身上的張學友的影子,找到了自己的歌路。

且不說作詞有林夕和黃偉文,作曲有陳小霞、吳國敬、林一峰等人,陳奕迅個人氣息的穩重、素養的精到、情感的累計……在華語樂壇的情歌中,他的個人風格頗具感染力地吸引了眾多粉絲,歌曲細膩又直擊人心,很多人都能在歌里看到自己。

成名以後的陳奕迅並沒有止步不前,而是不斷的汲取養分,跳脫了原來的模子,憑藉天賦、靈感以及進取認真的態度贏得歌迷的喜愛,走上了一條和張學友截然不同的音樂路線。

他是自成一派,有特質的音色,唱出了無數勁歌金曲:《十年》《浮誇》《紅玫瑰》……

越是孤單,越是煽情。

如果張學友當年唱的是大都市的傷心愁緒,那麼陳奕迅唱出了小我的孤單落寞。

這些,是陳奕迅的變化,而彼此的張學友也沒有停滯不前。

如果說90年代的張學友是容易模仿的,是唱《吻別》《祝福》《忘記你我做不到》這類情歌金曲的張學友,那麼尚可以通過模仿到唯妙唯肖的境界。

但進入90年代末,張學友先是參與策劃、導演並主演了原創音樂劇《雪狼湖》,一度創造了香港音樂劇場次的最高紀錄;拍電影,演技得到了無數人的認可;開演唱會,自己操刀演唱會的舞台;嘗試不同類型的音樂,把爵士把玩得嫻熟至極。

到了《醒著做夢》這張專輯,他又挑戰起聲音的極限,創造了最具震撼力的主打歌。

這些里外,成了兩個人之間達成的特有默契。

張學友的進步,陳奕迅是看在眼裡的,他也努力去追趕偶像前進的方向,成了一個更牛逼的自己。

或許正是在各自音樂路上的你追我趕,才撐起了彼此的一片音樂凈土吧!

但直到13年,兩個人才有機會得以正式合作。

之前的「合作」,無非是同一首歌的互唱,一首《約定》,一首陳百強的《等》,兩個人分別在不同場合唱起了這兩首歌。

同一首歌,兩個人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理解。

當然,陳奕迅也翻唱過張學友的諸如《遙遠的他》《頭髮亂了》等歌曲。

作為一個粉絲,陳奕迅對張學友歌曲的重新演繹也可謂是堪稱經典。

這一次,兩個人為香港合唱了一首《同舟之情》,陳奕迅也第一次實現了和偶像張學友合唱的夢想。

還有天地能前往

還有生命發光

騰躍於鬧市海港

愛在舊城窄巷

誰也經歷過迷惘

陳奕迅當時因為工作關係遲到了一個小時,不過並沒有影響兩個人的情緒。後來他也回憶了當時的場景:「看到他唱得喉嚨在震動,我也震。」互相大爆爭唱和音,結果總是張學友爭贏。

那是兩個人的第一次合唱,只用了兩、三個小時,憑藉嫻熟的技術、精湛的演唱基本沒浪費太多時間就錄完了。

仿佛知心知性似的,粉絲和偶像和合唱一拍即合,有了一個相當完美的呈現。

也是這一年的7月19日,陳奕迅個人 Eason’s LIFE的第13場演唱會,在台下當觀眾的張學友突然現身。

兩人在完全沒有彩排的情況下,合唱了張學友的經典作品《每天愛你多一些》。

台上的人默契十足,台下的人如痴如醉。

這場跨世紀的合作,成為了歌迷心中的經典。

每天愛你多一些-張學友&陳奕迅

去年十月,陳奕迅和張學友的演唱會檔期無意間重合,一個人在鳥巢連嗨兩天,一個人在五棵松連唱三天,歡迎誰更受歡迎的討論又一次甚囂塵上。

即便是如此,在張學友北京站最後一天,陳奕迅也抽出身子去北京看了張學友演唱會。

結果自然是不用多說,期望地去,滿意地回來。

即便成為了一個優秀的歌手,陳奕迅仍把張學友奉為自己心中的偶像,用他來激勵自己。

等到了香港站,陳奕迅又迫不及待得在後台和學友合照,按捺不住自己的小粉絲情緒。

耍寶,不矜持,沒有了偶像架子。

在偶像面前,他不再是偶像;在偶像面前,他成了更好的自己。

陳奕迅用身體力行詮釋了追星的終極定義,和偶像一樣優秀,和偶像一樣成功。

—END—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96/node151437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