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各種統計、H5、清單上場,
「親你知道你今年花了多少錢嗎」,
「並不想知道」,
「今年你花了XXXXX」……
網際網路時代的交互真的蠻殘忍的。
以及,
各大音樂APP也紛紛推出「親今年你聽了多少歌」的增值服務。嗯哼。
2016年聽歌的人會發現,音樂不再是完全免費的。
對此,大家居然很受用,心甘情願為音樂花錢。讓人感動。
希望能發揚成一個優良傳統——每個人的勞動都不應該是無償的。
年前騰訊娛樂發布了白皮書,細數了一年來的數據和變化。
數字發行銷量在百萬以上的不少,
每一張都堪稱現象級的專輯。
音樂已經陷在幾千上萬銷量就要開慶功宴的窘境里太久了。
12月25日聖誕節,
鹿晗發行全新EP《Xplore》,預售七分鐘12萬張,1小時37萬張,
正式上線三日,QQ、酷狗、酷我銷量破百萬。這是在騰訊白皮書之外的,
但也在意料之中。人們慢慢適應了「粉絲經濟」這一項日常。
這跟九十年代天王巨星動輒數百萬的大碟銷量並沒有什麼差別。就如
《擺渡人》里,鹿晗是陳奕迅年輕的時候,真希望這是一場持久的日常。
一些化學變化在這些具有極大號召力的偶像身上發生。
今年開始,
沒有誰在小看音樂。
正如鹿晗所說:
「我最希望被肯定的是我的音樂,如果不能被認可,我還會繼續努力」。
鹿晗的第一張專輯《RELOADED重啟》,
在唱片公司列出近30人的製作人名單里確定了Djemba Djemba,
他曾是麥當娜、賈斯汀比伯、希亞的專輯製作人。
最終讓專輯呈現了極為多元的音樂。
製作人Djemba Djemba稱讚鹿晗是非常聰明的藝人,
「每首歌幾乎不需要練習就能準確演唱」,
「他對新東西吸收非常快,給了我很大的信心,
因此在專輯中,我們做了很多新的曲風嘗試,
比如Future R&B、Jersey Club。」
鹿晗聰明這話,
《重返20歲》的導演陳正道也說過。這些聰明是很多人熱愛鹿晗的理由。
在一檔綜藝的「入學考試」拿了第一名;
跟大張偉比誰的電量更足,他發現測電儀的指針是可以人為晃動的,輕易就贏了比賽。
不勝枚舉。
除製作人外,這張看似不經意的「粉絲奇蹟」專輯中,
還囊括了加拿大音樂人Matthew Tishler、英國唱作人Jamie Scott的作品。
Matthew Tishler是加拿大著名音樂人,近年與亞洲流行音樂界合作頻繁,
經手的大牌歌手包括幸田來未、東方神起和寶兒。
Jamie Scott曾為電影《舞出我人生》和電視劇《吸血鬼日記》創作配樂,
同時也是有名的英國民謠歌手。
他一直試圖找到中文歌詞和歐美曲風之間的關聯。
有人讓他別折騰了,
做什麼也有粉絲買單。他不行。「
我想要做出我們自己的快節奏的音樂」。
好比演戲,現在已經可以把非常多台詞的戲,一字不差地背下來。
但被稱為演員的時候,
還是會立刻否認說:
「我還不是演員,只能說是拍了個電影。」
對自己非常嚴苛。
比如說起中文歌詞的問題,「英文和韓文不會在意聲調,
但中文會,所以唱歐美風的歌,會形成『吐字不清』的效果,非常糾結。」
上一張專輯是按數字EP+單曲的形式發行的,
第一張EP上架五天銷量破百萬,如果你不介意,
隨便挑一張買來聽聽(只需5元),
對流量偶像存在偏見的人們會被小小震盪。因為不僅是好聽,而且豐富。
這不是輕易一句粉絲經濟可以概括的誠意。他做什麼,粉絲都會買帳的,
發兩張童年照片夸一下自己,全世界的粉絲普天同慶共襄盛舉。
就像「排隊與郵筒合影」、「蠟像被親掉一層皮」事件所昭示的那樣。然而他沒有。
所有人在面對「音樂作品」二字時,都呈現出了相當高純度的虔誠和野心。
畢竟演技界現在是「數字小姐」、「替身演員」、「摳圖演戲」當道,繁榮亂象,
像不知節制的暴發戶,音樂卻是歷經浩劫,
剛剛看到一點曙光,反而每個人都不想怠慢。
就如同薛之謙所說,我表演,搞笑,一切一切,都是為了做音樂。
因為其實只有音樂作品裡,你才是真正的你。
在作品面前,人們會說,薛之謙的歌竟然很好聽。這是他留下印跡的方法。
不是每個人都能清楚認識到,現在做的事,會留下作品。
招來膜拜、激賞和非議。更多時候,人們目光非常短淺,除了眼前小利,沒有別的目的。
鹿晗上一張專輯從收歌開始就是巨大工程,
從美國、加拿大、英國、瑞典收了100多首歌,最終定下收錄的幾首。
即使是最近這張聖誕禮物般的《Xplore》,
幕後陣容也非常浩大。從音樂到視覺。
音樂陣容延續了上一
《Xperience》合作愉快的Santell和Picard Brothers,MV和整體視覺請來綣川實花掌鏡。
在沒有真實感的忙碌行程裡面,做音樂的時候,
鹿晗的時間是真空的。沒有別的事情,「接下來就是做音樂」。他是專注的Boy。
他很多時候像水一樣,遇到《跑男》里的兄弟姐妹,
整個人被打開,遇到大張偉,也能跟他一起耍寶說「我們什麼不會啊」。
但做音樂卻非常有主意。
從視覺到音樂編排到最終呈現,全程參與決策。就像他說的「我是很爺們兒的」。
拍《長城》演熊軍小兵,有從膽小到勇敢的成長過程,
他說:「他跟我的性格不是那麼像,我並沒有那麼慫。」
做採訪的時候被問到,「如果被傷害了會原諒對方嗎」,
他說,我沒事,反正也習慣了,但傷害我在意的人就不行。
從來也說「我只是長得比較精緻」,
被拍到坐高鐵的時候永遠是一條褲子。
因為喜歡所以就一直穿 。純老爺們兒做派。
日常生活很將就,
不出門,點個外賣,吃個豆腐腦就能過一天。但做事情不行。
鹿晗的聲音是好聽的,非常舒服,剔透、簡單、乾淨。沒裝多少情緒,
天然去雕飾。聽多了油膩大嗓,鹿晗簡直是清流。
尤其他那一幅不太垮的北京腔,有種天然優越感。
實質上,從宣布真正獨立的《RELOADED》,到《Xperience》再到《Xplore》,
有著連續的潛在的邏輯關係,重啟,經歷,探索,是正在進行中的、完整的新生和成長。
這些被視作偶像的歌手們,
有著無數其他的工作,廣告代言、國外看秀、綜藝節目、戲劇,
微妙的是,最後最不受矚目的音樂,卻是他們最重視,最精雕細琢的工作。
心存敬畏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出一首《PPAP》,影響力無遠弗屆,PICO太郎已經來中國拍廣告。
出一首《最炫民族風》,光跑演出就能成為億萬富翁。
然而時間一久也隨風消散。「那就是那個唱《PPAP》的人啊」。
這有什麼值得說道的嗎?
營銷,炒作,話題,一戰成名,一夜暴富,在這個時代也開始成為日常,
更多的時候,人們在想著怎麼借一首膾灸人口的歌獲利。
相反那些過早成名的人,卻能靜下心來好好做音樂。
2017年跨年晚會,跑男團在台上換衣服時,鹿晗對拿來衣服的舞者鞠躬,並說「我自己來就行了,謝謝」。
在任何場合,比如頒獎禮台上,見到前輩一定90度鞠躬。
盛名之下一切如常。
這個道理並不難理解。他們並不一定會做出傳唱一時的大流行
金曲,因為那不是他們面對音樂時的目的。
鹿晗的《微白城市》和《Skin to skin》對迷妹來說,
可以溫暖整個漫長冬天。這樣的起步,已經夠了。
他們讓音樂在成為消費必要項的同時,也成為了一種高尚消費。
讓人們明白,擁有百萬粉絲、銷量或票房,並不是可以為所欲為的理由。
Djemba Djmeba說給鹿晗做專輯,是「想要把更多的地下音樂類型帶到主流舞台」。
擁有強大號召力的主流偶像,能夠成為主流與地下之間的橋樑,真是妙極。
要知道聽眾也好,觀眾也好,
的確能吃粗糧,但也需要得到一些好東西,
培養良好品位。他們會成為不同於陳奕迅、張學友、王菲的另一種新時代巨星,
未來的世界正是這樣,需求被無限細分,
為音樂買單的理由如此簡單純粹「為自己熱愛的人(事),真的超棒的」。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