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生大帝介紹 }....

小凱| 2017-02-16| 檢舉

保生大帝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保生大帝

保生大帝為中國大陸閩南(泉州、漳州、廈門)地區及台灣、東南亞華人所信奉的醫神,俗稱「大道公」、「吳真人」、「花橋公」[1]。

據文獻記載,保生大帝為北宋閩南人士,本名吳夲(「夲」音「滔」,非「本」字),生於979年(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三月十五日,卒於1036年(宋仁宗景佑三年)五月初二,登山採藥時,失足墜崖而羽化,享年五十八歲。

福建泉州府同安縣白礁鄉積善里(今屬漳州市龍海縣角美鎮)。祖籍泉州府安溪縣石門。李光地《吳真人祠記》說:「吾邑清溪之山,其最高者曰石門。吳真人者,石門人也,鄉里創廟立祀,子孫聚族山下,奉真人遺容。」

父名吳通,母為黃氏,貧病早逝。吳夲初習捕蛇、採草藥,後學針灸、湯藥,醫術名逐漸傳播民間,宋朝楊志《青礁慈濟宮碑》記載其逝世後鄉人私諡為「醫靈真人」,供奉為地方神祇,於青礁龍湫坑畔建立「龍湫庵」奉祀,為廟祀之始。

宋朝楊志《青礁慈濟宮碑》記載南宋紹興二十一年吏部尚書顏師魯奏准朝廷於青礁建廟,因此成為官方認可之正神信仰,青礁為吳夲生前煉丹施藥、羽化之處;莊夏《白礁慈濟宮碑》亦記載:歲在辛未(1151年),南宋高宗紹興二十一年,肇剏祠宇,說明了白礁的建廟年代。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賜廟額「慈濟」。因神蹟傳說流布,及歷代朝廷追封,遂成為閩南地區重要民間信仰。而隨同安移民遷徙,也成為台灣、東南亞同安籍人士信奉的鄉土保護神。

信仰傳說

白礁慈濟宮 白礁慈濟宮 內景 青礁慈濟宮 青礁慈濟宮 殿前宋代石刻 台北大龍峒保安宮正殿 學甲慈濟宮正殿

依台灣台南學甲慈濟宮廟方記載,保生大帝名吳夲,字華基,別號雲衷,為紫微星轉世投胎,父親吳通,後追封為協成元君,母親黃氏為玉華大仙轉世,吳夲年少時曾受崑崙山西王母傳授法術,後舉科舉,官任御史,精通天文地理,禮樂醫術,後辭官修道,行醫濟世,曾於山林之中施法救起遭虎咬死的書僮,感動書僮主人知縣江仙官與張師爺,追隨吳夲修練道術,施藥活人。

而閩台民間則流傳不少傳說,如:

醫虎喉:吳夲於山中採藥時,遇一白額金睛老虎,因食人而骨哽咽喉,痛苦難當,遇吳真人乃垂首趨附,求其救治,真人心有不忍,乃斥責其惡,見其知悔,乃以符水施灌,化骨入喉,此虎感恩遂化為吳真人座騎。故保生大帝廟龕之下,多祀奉有老虎神像,稱為「虎爺」、「黑虎大將」。為台灣虎爺信仰的重要來源之一。

點龍眼:有蟠龍患有眼疾,化為老者,請求真人醫治,真人以符水醫治。

泥馬渡康王:傳說宋高宗為康王時,入金國為人質,趁隙脫逃,逃至吳真人廟內。心中苦於金兵追趕,無力擺脫,忽聞馬鳴,廟前竟有良駒停駐,遂乘馬疾奔南方,金兵隨後亦策馬追趕,逃至江岸時,康王胯下座騎竟飛馳過江,擺脫追兵後,座騎化為泥馬,經高宗派人四下探訪,始知為保生大帝施力救助。(另一說非保生大帝,而是在崔府君廟,受到崔府君的保佑。)

絲線診脈醫國母:相傳明成祖年間,孝慈皇后患有乳疾,求訪天下名醫莫救,突有道士自稱住白礁鄉名吳夲,自稱能醫治皇后重病,並言能以絲線診脈。成祖先以絲線繫於皇后玉鐲、貓身,皆被真人識破,成祖驚異,乃命內侍繫絲線於皇后手腕,段為乳疾,並隔屏指示施以針灸,乳疾頓消。成祖欲賜予官爵財寶,皆辭不受,騎鶴而去。皇后感其恩德,乃立國母獅於福建白礁慈濟宮廟庭之內。

三十六官將:相傳北極玄天上帝欲收龜、蛇二精,力有未逮,商借保生大帝佩戴之寶劍,並以隨從三十六官將為質。(另一說非向保生大帝,而是向呂純陽祖師借。)

大道公風,媽祖婆雨:由於天上聖母媽祖與保生大帝大道公皆為北宋福建人士,民間傳說遂附會二神相戀,後媽祖見母羊生產苦狀,悔而辭婚。保生大帝憤而與媽祖施法相鬥,於媽祖誕辰降雨洗其脂粉,媽祖亦不甘示弱,於大道公誕辰施法刮風,吹落道帽。故稱「大道公風,媽祖婆雨」,此一傳說穿插閩南暮春節候,與地方神祇傳說,頗富人情趣味。然而亦有地方信徒,以為褻瀆神明,深不以為然。媽祖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而保生大帝生於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媽祖十九歲時,保生大帝才出生,何況媽祖二十八歲成道,兩人有婚嫁聯想,實在不可能。而民間之誤傳,導致供奉保生大帝與媽祖寺廟互有心結,甚至互不往來,純屬荒誕虛構不可信之事。

中國保生大帝祖廟群

白礁慈濟宮:又稱西宮,傳統上認為始建於南宋紹興二十年(1150年)(一說應追溯到北宋時期),位於漳州龍海角美鎮白礁村,為保生大帝出生地,經歷代修建,於文化大革命中嚴重毀損,1991年由台灣信徒捐資重修落成。

青礁慈濟宮:又稱為東宮,始建於南宋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依楊志《慈濟宮碑》記載:「歲在辛未,鄉尚書顏定肅公,奏請立廟」,紹興辛未年即紹興二十一年;一說應追溯到始建於北宋景佑3年(1036年)的「龍湫庵」),位於廈門市海滄區青礁村岐山東鳴嶺上,為保生大帝生前煉丹修道之所亦是初享廟食之始地。青礁白礁東西兩宮直線距離2280米。

泉州花橋宮:為保生大帝生前施藥義診之處,建於南宋紹興年間,清代開始,該廟附設有施藥局,如今稱為泉州花橋贈藥處診所。

臺灣保生大帝信仰

保生大帝在臺灣早期泉州同安籍移民信仰中心,隨泉州府同安移民遷徙,至今已不分原籍畛域,成為重要的台灣民間信仰之一。臺灣奉祀保生大帝廟宇以臺南市學甲慈濟宮、臺北市大同區大龍峒保安宮最為著名。

臺灣奉祀保生大帝各廟宇於1989年組成「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由當年學甲慈濟宮董事長周大圍出任首任會長。

2005年臺北大龍峒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接任聯誼會會長後,乃積極推動轉型工作,2007年5月發起成立全國性的宗教團體組織,同年8月1日獲內政部核准籌設。10月21日在臺北保安宮召開第一屆會員大會,正式宣告「社團法人臺灣保生大帝信仰總會」成立,並選出廖武治為第一屆理事長,廖武治表示,對於聯誼會過去所忽略的人才培育及社會公益的參與,希望以臺北大龍峒保安宮的改造轉型後,投入社會教育、文化建設、慈善公益的經驗,運用在新成立的信仰總會,為保生大帝信仰帶來新的生命力。

據文獻載,臺灣最早供奉保生大帝的廟宇,是在鄭成功入臺之前,《臺灣縣志》載:「寺廟……在廣儲東里,大道公廟,紅毛時建……」,為臺灣第一早建的寺廟,原稱「大道公廟」,俗稱「開臺大道公廟」又稱「廣儲東里大道公廟」,臺灣日治時代,大正三年(1914年)重行修建,始改為新化保生大帝廟。

學甲慈濟宮所奉祀開基主神稱為「開基二大帝」,相傳保生大帝吳夲於北宋仙逝後,鄉人於白礁立廟祭祀時,雕刻有「大大帝」、「二大帝」、「三大帝」三尊保生大帝神像,大大帝奉祀於龍海白礁慈濟宮,二大帝則由同安縣百姓李勝迎祀隨明鄭鄭成功軍隊前來臺灣,原由台南學甲下社角李姓後代私人奉祀,後成為學甲地區信仰核心。

臺北大龍峒保安宮肇源於清代乾隆初年,同安籍移民入墾台北大龍峒地區,由於水土不適,瘴癘四起,所以返回故里白礁慈濟宮分靈保生大帝神像來臺灣,1755年(乾隆二十年)建廟,1805年(嘉慶十年)遷於現址重建,清代台北地區艋舺頂下郊拚、漳泉械鬥時,保安宮為同安縣籍移民避難之所及據點。於1995年至2002年自費重修,獲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馨獎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總部「二00三年亞太文化資產獎」,為全臺廟貌規模最大之保生大帝廟宇。

臺灣保生大帝重要廟會活動

台南市學甲區農曆3月11日上白礁謁祖祭典活動.

台北保安宮為恭祝 保生大帝聖誕以「保生文化祭」為主題,舉行一連串傳統與現代廟會活動:遶境踩街、民間劇場-家姓戲、文物展、健康義診、音樂會、建築藝術導覽、兒童寫生比賽、攝影比賽、學術研討會等活動,普受好評。

台南西港鄉慶安宮香科醮典:素有"台灣第一香"-西港香科正式醮典之前,慶安宮先舉行南巡前往台南市台灣府城隍廟謁祖進香,南巡當日先往佳里鎮青龍宮迎請保生大帝,擔任醮典出巡的隨陣先生,隨後前往台南市各交陪廟宇駐輦,接受信徒參拜,香醮期間襄贊出巡香境達九十六村鄉,享有"瘟醫"之美譽。

新竹市香山區新竹美山保安宮舉行南巡遶境慶典活動,經南投草屯龍德廟,駐駕於高雄左營慈濟宮

臺灣其他保生大帝廟

新北市蘆洲保和宮

新北市樹林濟安宮

新北市蘆洲真久宮

新北市永和保福宮

臺中市元保宮

南投縣草屯龍德廟

彰化慶安宮

彰化大城咸安宮

雲林元長鰲峯宮

嘉義仁武宮

臺南市北區興濟宮

臺南市中西區下大道良皇宮

臺南市安南區海尾朝皇宮

臺南市龜子港保生廟

臺南市仁德保華宮

臺南市舊和順慈安宮

臺南市佳里青龍宮

臺南市番仔寮應元宮

臺南市南路寮保鎮宮

臺南市陳卿寮保山宮

臺南市中洲寮保安宮

臺南市西港開仙真宮

臺南市歸仁仁壽宮

臺南市安平妙壽宮

臺南市學甲慈濟宮

臺南市下營區大屯保安宮

高雄市後勁聖雲宮

高雄市湖內慈濟宮

高雄市左營新莊仔青雲宮

高雄市左營城邑慈濟宮

高雄市鼓山內惟青雲宮

高雄市鼓山慈濟宮

高雄市鼓山慈仁宮

高雄市前鎮廣濟宮

高雄市大寮保福宮

高雄市大港保安宮

高雄市高雄鼓山亭

高雄市赤崁保生宮

高雄市湖內大湖長壽宮

高雄市林園興濟宮

花蓮縣慈能宮

屏東縣水底寮保安宮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94/node98734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