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毒大神
五毒大神,又稱五毒將軍;乃五個瘟神,掌管五毒,為五福王爺下轄的神祇,信眾對五毒大神往往尊稱「五毒大帝」或者「五瘟大帝」。但五福王爺亦稱「五瘟大帝」,時遭混淆。另外,五毒大神為民間信仰,各地對其姓氏眾說紛紜,亦有異說。
般說法,五毒大神共有五尊:曰:南方柳大郎(赤面,踏蟾蜍)、東方朱二郎(青面,踏毒蛇)、西方何三郎(白面,踏壁虎)、北方薛四郎(黑面,踏蜘蛛)、中央吳五郎(黃面,踏蜈蚣)。
五毒大神的故事與五福王爺的事蹟幾乎完全相同。本為柳姓、朱姓、何姓、薛姓、吳姓等五個七歲小孩,端午節相約出遊,卻見到蟾蜍、毒蛇、壁虎、蜘蛛、蜈蚣五妖怪在五口井中下毒,五人害怕鄉民服用,舉鄉盡滅。又害怕大人覺得自己胡言亂語而遭鞭笞,所以投井以身試毒。由於五人中毒而死,死狀淒慘,七孔流血,遺體分別為赤面,青面,白面,黑面,黃面,並且託夢告知鄉民經過,因有為民而死之功德,上帝封其為五毒大神,在五福王爺幕府掌管施放毒疫之事,祭典為其忌日:端午。
臺灣屏東縣東港鎮共和堂有五毒大神陣頭,皆為小學學生扮演,樣貌可愛,頗為吸睛。
財神爺公
中路武財神趙公明為五路武財神之首,也是民間所熟知的財神爺、玄壇元帥、寒單爺等。財神的信仰源遠流長,光見諸典籍者,即已將近兩千年,最早在晉代干寶的」搜神記」記述其為督鬼之神,其後在著名的」封神榜」中記載, 趙公明得道後於商末周初受商朝所邀助商抗周而戰死,他的封號[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於此出現,並自元明之後才演進為大家所熟知的財神爺。
依據國學及史學大師唐德剛先生對中國財神信仰的考究,武財神趙公明的起源有堯時琅琊人與秦時終南山人士兩者,惟後者與相關考據不符。琅琊在現今山東省的膠南市,臨黃海的膠州灣。而明初寧波知府王璡《瑯琊金石輯註》曰:「財神者,姓趙名朗,字公明,瑯琊古來有之。昔者天上生十日,帝命羿射九日。其八墜海為仙,海上八仙是也。餘一隕於天台,其身為石,太陽石是也,其精為人,趙公明是也。既長成,至峨眉山修煉,得神仙之術。商周交兵,遂受聞太師之邀下山助商,失利為太公所殺。太公岐山封神,郎受封玄壇真君,日精再歸天台,遂真陽附石,神體合一。轄招寶天尊、納珍天尊、招財使者、利市仙官,專司人間迎祥納福之責。此後石下有廟供真君之位,天台山亦易名財山焉。
琅琊古地遠古即有崇祀太陽的信仰,與趙公明為日精托生的古老傳說如出一轍而山東一帶特別是日照天台、青島一帶兩三千年來更是都有在慶祝財神趙公明誕辰的習俗。本宮主神在台顯化初期即透過未受教育的乩生清楚交代其年份、故里等發祥源流,與日後權威學者的考究無論在地域上或年份上都是最為接近的版本。
民國七十年,本宮即得中路武財神指示數年後將率團赴山東探視祖廟,在仍屬戒嚴時期的當時,得此神諭實在是有點像天方夜譚,怎料國內政治情勢丕變,真的於民國七十六年解除戒嚴,七十七年一群北港人憑著武財公的鸞文,正式踏上財神爺的故土,抵山東後先經濟南最後到達齊河縣的趙官鎮。當地原有的趙公明遺跡其時已夷平並建有農糧市場,現地扶鸞降駕後,眾人才恍然大悟,原來因知有文革浩劫,故武財公才會易地尋明主扶持在台顯化,並現地諭令台灣北港武德宮為天官武財神之真正開基祖廟,司傳播武財公正道及香火之責!
反觀大陸在文革浩劫之後,不僅多數宮廟硬體與金身早已蕩然無存,在那個久經無神論洗禮的社會要談論傳統信仰與精神更是不切實際,由此信眾們也可以清楚了解,追尋正統的信仰與參拜正神豈需遠求,現今武德一脈的正統天官武財神信仰已於本島遍地開花,我們也相信,只要謹遵武財公的指示與教誨,用正確的方式去傳播香火,這個偉大的信仰一定會持續成為引領信眾提升的向上力量!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