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歲星君
Temple台灣百大宮廟拜拜網 介紹景點、小吃、文化巡禮、票選活動、攝影寫真。臺灣人是信神的民族,臺灣人之所以信神,不僅是民族文化使然,也是基於歷史情感 介紹天上聖母 媽祖 財神爺 玉皇大帝 觀世音 關聖帝君 土地公又稱為福德正神 玉皇大帝、三官大帝、保生大帝、玄天上帝等太歲星君介紹
太歲星君
太歲(又稱歲陰)是中國古代天文和占星中虛擬的一顆與歲星(木星)相對並相反運行的星。爾後,演變成一種神祇信仰。
太歲起源[編輯]
主條目:歲星紀年
戰國時代似乎有一種「歲星紀年法」,就是用歲星在天上的位置來表示年度,一年一個辰,12年一循環,而其用途在於古代的占星術推算。
起初,由於人們仰頭觀測天體運行時,所用來標明的地理方位,常常與生活中所習慣的方位顛倒。
歲星的運行會有誤差。歲星就是木星,木星每年走31度(1辰,木星回歸週期398.88日),11.86年繞天一周。若以12年為單位,每86年就會差1個辰,稱為「歲星超辰」。這誤差很麻煩,會造成占星術不準確。
為了避免誤差,所以在戰國時代中晚期,占星家們設計了太歲這個完美的星體。太歲,是從歲星轉化來的虛擬星體,太歲被規定旋轉方向與五大行星一樣,如此一來,當人們使用太歲紀年時,太歲的方位移動方向,就與地理上的習慣(北上南下、左西右東)相符合了。另外又規定太歲每年行走30度(1辰),12年剛好繞天一圈,所以可以更準確的用來紀年(後來演變為干支紀年法,持續沿用至今),更重要的是這樣不會發生誤差。
《續文獻通考·郊社考卷一百九》:「太歲者,十二辰之神。木星一歲行一次,歷十二辰而一周天,若步然也。自子至已為陽,自午至亥為陰,所謂太歲十二神也。」古人將周天分成十二段,每段對應一個地支,稱為一次。而木星每十二年繞太陽一周,大致上就是每歲行一次。
太歲信仰[編輯]
古代[編輯]
太歲最早出現在《荀子·儒效》篇中,而避太歲的信仰則是從避歲星的占星術中分化出來的,兩種信仰在戰國時代常常混淆,一直要到漢代以後才逐漸釐清。
古時候將太歲視為君王,東漢王充的《論衡》說:「太歲之意,猶長吏之心也。」南宋祝泌的《六壬大占》說:「帝王係命於太歲、后妃係命於歲之陰」在清代《協紀辯方書》得到一個扼要的總結:「太歲,君象,其方固上吉之方,而非下民之所敢用。」太歲為貴神,其所在之向當然也是尊貴吉利的,但是黎民百姓卻因為太歲所在的方向太過於尊貴,反而必須避開,以符合上下尊卑的身分。
太歲並不是凶神,而是守護神,明代《三命通會》說:「真太歲,又名轉趾煞,要大運日主與太歲相和相順,其年則吉;若值刑衝破害,與太歲相戰克則凶。」與太歲相順則吉,相逆則凶。清末民初的命算大家袁樹珊(1881-?)說:「夫太歲,至尊,非煞也。」。
清代《協紀辨方書》也說:「《廣盛曆》曰:歲破者,太歲所衝之辰也,其地不可興造、移徙、嫁娶、遠行,犯者主損財物及害家長。惟戰伐向之吉。……按,歲破為最凶之神,而《廣盛歷》雲『戰伐向之吉』者,蓋向歲破、即坐太歲而敵人乃居歲破之位也,然則乃是用太歲,非用歲破也。」只要坐太歲(亦即背對太歲),讓敵人面向太歲,那麼敵人就陷於「歲破」的大凶位,因此背太歲者吉,面太歲者凶,不言可喻。從以上的討論,只要依照「右背刑,左前德」的規則,就可以安處在吉位,一旦不按此律,那麼在前、後、左、右排列組合後,漸漸由吉轉凶,而以「迎刑左德(背德面刑)」為最凶。但是後來太歲的吉神面向被忽略,成為了一個凶神了。
太歲星君為道教神名,古稱歲神,相傳為天界凶神,源出於古代的天體崇拜,與歲星有一定的關係。古人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十二地支為一循環,並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十天干相配,組成六十干支,用以紀年、紀月、紀日,以及時辰。而道教沿用此中國古代天文成就,稱六十甲子各有歲神,故又稱「六十甲子神」,又稱「六十元辰」,每歲輪值,為值年太歲,俗稱歲君。相傳西元 1190年,金章宗因其母病,而首創祭拜「本命星」之俗,以求母病速癒。後演變為安太歲。當時,江南也有安奉太歲之俗,但主要為改善家中風水。而道教稱太歲為「大將軍」,從南北朝開始就有六十位,但到了清代初期六十位太歲的名字才全部更換,成了現在各地有安奉太歲的廟宇裡面的六十太歲。
神農大帝

名稱:神農大帝
別稱:五穀王、藥王大帝、五穀先帝、五穀大帝、開天炎帝、藥王、五穀先帝、神農氏、先農、先帝爺、藥仙、田祖、粟母王、二谷王粟王、藥皇。
誕辰:農曆四月二十六日
神像介紹:
頭角崢嶸、坦胸露臂、腰圍樹葉、赤手跣足、踞然而坐,手持稻穗或藥草,象徵上古時期必須與洪水猛獸爭鬥的原始裝扮,而稻穗、藥草則表示神農大帝教民耕種、遍嚐百草的祖師意義。
掌管與守護: 農業醫藥之神
神農大帝, 即炎帝神農氏,是神話中的一個帝王。神農氏是古帝,生於姜水,以姜為姓,發明耒耜,教人民耕種,所以稱為神農氏。相傳他親嚐百草,做成醫藥,讓人民不再為疾病所痛苦,不再為缺乏藥物而煩惱。因此,人們建廟祈求五穀豐收、平平安安。
傳說:
傳說中的神農氏身長八尺七寸,牛首人身琉璃肚,長相十分怪異。神農氏出生後,三日便能開口說話,五個月大就會爬行,七個月大長牙齒,三歲便知道農業的事。 神農氏從小生性善良,不喜歡傷害、屠殺動物,所以他親嚐百草,教導民眾什麼是可以吃的,什麼是不能吃的,由於嚐百草的過程難免會吃到有毒的植物,當他吃到有毒的藥草時,神農大帝的身體變會呈現黑色,因此他會自備茶來解毒,並一一記錄下可以作為草藥的植物。此外他還教導人民製作農具,並親自示範耕作以教導人民播種五穀等農作物,從此農業興旺,天下人民才不受饑餓的煎熬。最後神農氏嚐到斷腸草,因毒性太強,來不及喝茶解毒,因此為民犧牲,所以他的身體才會是黑色的。人民為了感念他的恩德,建廟祭祀他,稱他為「神農大帝」。
祭拜方式:
平時敬拜:鮮花、三杯茶或酒、素果。
生辰祝壽:平時敬拜的供品再加上三牲、壽麵、壽桃、紅蛋。
※祀奉時要注意「不得用牛肉」
(因為神農大帝是教人民耕種的,且牛是幫人民耕種的動物。由於牛很辛苦幫他們耕種,因此以前的農人是不吃牛肉的,所以祭祀時千萬不能用牛肉唷!)。
玉皇大帝
玉皇上帝,又稱玉皇大天尊,簡稱玉皇、玉帝,俗稱天公,是道教中的天界的實際領導者,也是地位最高的神之一。
在中國民間信仰中,玉皇上帝俗稱「天」、「天公」、「上天」、「蒼天」、「老天」、「老天爺」等。《玉皇經》講述玉皇遠古時期「捨身堵北缺,代存萬眾生」的故事。玉皇上帝是神界皇帝、天庭之元首;在道教神系中是天界地位最高的神之一,地位僅次於三清,為三清所化生出之先天尊神,而在太極界統轄宇宙眾神,六御之一。
玉皇上帝最早被認為居住在北極星,為北極星人格化形成的神明,又稱天皇大帝、太一玉皇」這個名稱比太上老君出現要晚一些,最早出現應該在東漢以後。據《高上玉皇本行集經》記載:光明妙樂國王子捨棄王位,在普明香嚴山中學道修真,輔國救民,渡化眾生,歷億萬劫,終為玉帝,為「諸天之主」,「萬天之尊」。
玉皇上帝又稱昊天上帝,全稱「昊天金闕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真玉皇上帝」。
有人說中華文化中的「上帝」,即指天上的玉皇上帝、昊天上帝,而一般不指「五方上帝」,但無法證明東漢的玉皇上帝就是孔孟的上帝。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94/node84765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