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澤尊王
廣澤尊王是中國福建泉州三邑的南安鄉土神,又稱「保安尊王」、「保安廣澤尊王」。俗稱「郭相公」、「郭聖公」、「郭聖王」、「翹腳王」、「聖王公」等。
傳說,廣澤尊王升天前,是名叫郭洪福(閩南語:Koeh Hông-hok)的一位牧童(一說為「郭忠福」或「郭乾」),生於後唐同光元年(923年)二月廿二。福建省泉州府南安縣小溪場金谷(今屬安溪縣)人。是唐朝汾陽王郭子儀的後裔,父名郭亮,母名林素娘。父母皆受僱於楊姓地主,他七歲喪父,家境貧寒,幫忙地主放牧。
楊姓地主欲遷徙祖墳,請了一位道行高深的風水師(姓名不詳,一說崔芸)擇地。但地主吝嗇成性,並未善待風水師,甚至還將跌落廁所的羊屍煮熟,供應風水師食用。風水師得知受到地主此般侮辱之後,怒火中燒,不但不幫地主選擇吉地改葬,反而將難得一見的吉地「羊棚蜈蚣穴」,告訴了善良忠厚的郭姓牧童。
牧童將父親的遺骨葬在吉地之後,就和母親離開了楊家,搬到福建泉州三邑南安詩山落腳。他日夜在山上打坐修煉,竟然因為父墳風水的庇蔭及自身努力,在一次打坐時得道升天,牧童的母親發覺不對,看到他兩腳盤著腿而飛昇,於是去拉他的左腳,想阻止他離去,他左腳被拉下來,但依然成仙。故其造像為一腳盤腿,一腳下垂的「翹腳」造型。
成仙後,郭聖王經常顯示神蹟,受到歷代皇帝尊封。清代光緒年間的《郭山廟志》記載,宋高宗時皇宮火災,尊王滅火救駕有功,第一次受封;其後宋寧宗、宋理宗都曾敕封,宋寧宗並封其父母為「太王」、「太妃」。
民間傳說,清朝雍正帝尚未登基時,得了嚴重的天花,藥石罔效,羣醫無策,正病危時,某夜夢見一少年送來「降痘丹」,問其姓名,答云:「泉州郭乾」,夢醒,果然病癒,遍訪其人,始知乃廣澤尊王顯靈,逐加封為保安廣澤尊王。最後一次受封則在清穆宗同治九年(1870年),更因顯靈定寇,由永春刺史翁學本與南安縣令吳光漢奏請加封「保安」,封爵全稱「威鎮忠應孚惠威武英烈保安廣澤尊王」,簡稱「廣澤尊王」。
每年舊曆八月都會舉辦廣澤尊王「封塋祭祖」的活動,世界各地的信徒,至閩南泉州安溪縣祭拜廣澤尊王的祖墳,對尊王先人表示敬意。「封塋祭祖」時,先祭當年地主「楊公墓」,以示不忘故主初恩。祭完楊公,信眾扶持尊王神像,祭拜尊王祖墳而退。
民間傳說,廣澤尊王得道升天之後,娶妻妙應仙妃,生了十三個兒子,號稱 「十三太保」,以輔佐其庇鄉佑民。也有人認為「十三太保」,是「廣澤尊王」的分身、化身或是部將,並非其子。
廣澤尊王的護法神為黃太尉與陳欽差。相傳黃太尉是一位道長,居聖王廟附近,見到另一位道士欲偷襲,引水灌廟宇,黃道長施展法力,擲出手上喫飯用的碗公,將道士所引的水全部收入碗中,解了聖王廟之圍,黃道長羽化後,被郭聖王收為從神,共享香火。
陳欽差則是宋帝所差為郭聖王加封號者,陳宣讀上諭已畢,坐廟中蒲團上,執事奉茶與飲,告曰郭聖王秉性忠厚,又得吉穴而得仙。陳心甚慕之,歎曰;「孔聖人有言,朝聞道,夕死可矣,如得緣歸真,即棄爵祿。」廟中有聲:「此言當真,諾我三聲。」陳曰:「諾、諾、諾!」連應三聲,隨即坐化,眾人大駭。後託夢與執事,曰已歸郭王幕府。
延平王
延平王為南明永曆帝於1655年敕封鄭成功的郡王爵位。鄭成功在1662年攻占台灣不久後薨殂於承天府安平鎮。其子鄭經在沒有明皇的冊封之下,接受了部分明鄭家臣的擁戴,自行以王世子的身分於思明州繼位;隨後又率軍征討並擊敗人在台灣「護理」王璽的叔父鄭世襲。鄭經在鞏固王位之後,持續使用昭宗的永曆年號,並以此身分於南台灣開創二十餘年的鄭氏王朝。1683年,末代鄭克塽舉國降清,除去延平王爵,降封海澄公。中國明朝的諸侯王爵制度,福王、秦王等一字王號者為親王;二字王號者則為郡王。在明代,親王子除世子外均封郡王、世襲罔替。郡王的封號一般為兩個字,以古郡縣名為多見,如渭南王(秦王系)、項城王(周王系)等。明朝也會封功臣為郡王,多為追諡;其中南明時期有直接授予的,如延平郡王。台灣民間主要紀念與祭祀的「延平郡王」通常指的僅是鄭成功一人。鄭氏向清朝投降之後,延平王的稱號隨之消滅。在台灣清治時期之初,民間不敢以「延平郡王」之名義奉祀鄭成功,直到清欽差大臣沈葆楨在牡丹社事件時以「欽差辦理台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大臣」身分前來台灣,上書請建延平郡王祠,鄭成功才名正言順得以此稱號紀念。及至台灣日治時期,因鄭成功有日本人血統,亦頗重視鄭成功,並未將祠廢除,僅將其改為開山神社,或許因民眾仍習稱其為開山王所致。直至二戰結束,中華民國統治台灣之後,再將開山神社改回延平郡王祠,並將原有福州式廟宇,改建為北方宮殿式。臺南市中西區郡王里因位於延平郡王祠所在地,故命此名。
十殿閻羅
十殿閻羅,或稱十殿閻君、地府十王,是華人心中陰曹地府的主宰,下有判官,統率夜叉、無常鬼,負責審判鬼魂,給予報應並使其進入六道輪迴的「閻羅王」,不同於印度佛教與世界各地的信仰,中國的閻羅王共有十位,各居一殿,故稱「十殿閻羅」,並分轄十八地獄。考其說流傳甚久,具體形成的時間並沒有確切證據,但正式的文獻紀錄可能是唐代民間佛教傳布的《佛說預修十王生七經》(簡稱《預修十王經》)、《佛說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簡稱《地藏十王經》)二經。其實中國民間信仰本有陰司的觀念,早在東漢五斗米道時就有三官大帝中的地官大帝掌管山脈、土地與幽冥,而後又出現了東嶽信仰,東嶽泰山被認為是人死後靈魂通往冥界之地,而泰山神是五嶽之主,亦是冥王,尊為「東嶽大帝」,而後又出現酆都信仰,認為人死後的靈魂都應該到酆都居住,故又演變出東嶽大帝的輔佐神酆都大帝,與五方鬼帝合掌酆都六宮,並因為佛教的興盛,民眾認為地藏菩薩進入地府,試圖救度一切受苦眾生,故稱幽冥教主。嶽帝、酆帝、十王等神都對地藏菩薩善加護持,而目連尊者輔佐地藏菩薩,拯救地獄眾生。
佛教在西漢末年傳入中國,並在南北朝時期大為發展,一些佛教神靈也被道教與民間信仰加以改造吸納;另一方面,佛教僧侶們也主動本土化,以適應新的社會環境,於是在佛教中原本只有一位的地府閻羅王(「閻魔羅王」或「平等王」),與各地神話中的冥界神靈混合,有「秦廣」、「初江」、「五道靈官」等說,唐朝以後流傳玉皇大帝冊封十殿閻羅王之說。閻王有十人,在嶽帝、酆帝統領下,審理地府案卷,居住於十殿,蜀國成都府沙門「藏川」創《預修十王經》、《地藏十王經》二經,講閻羅王有十個,為秦廣王、初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閻羅王、變成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五道轉輪王等十王,認為人死後的靈魂,先到各縣、州、府、都城隍處接受初審,再逐步移送地府。每七日至一殿受審,頭七至七七,共臨七殿,百日又進第八殿、死後一年到第九殿,死後三年到第十殿,重新轉世。而人死四十九日之內,只要死者家屬多作善事迴向給死者,就能為他超渡,累積冥福。
在宋朝時,十殿閻羅已經成為中國佛教與道教的共通信仰,佛寺伽藍或者道教宮觀多有繪製地府十王圖像,甚至講說十王變文,有《酆都滅罪經》、《地府十王拔度儀》等傳世,善書《玉歷寶鈔》則由淡痴道人進一步對地府加以描述,將每個罪過在何殿受刑立下定義,而此時的「地府十王」之說中「閻羅王」是「十殿閻君」的第五殿之王(為了區別其他的閻羅王,常稱他為「森羅王」),民間對這位閻羅王的說法各有一套,但通常說是宋朝名臣包拯。《包公案》等各話本、小說之中,包公(包拯)生前即「夜審陰,日斷陽」,就是說白天在陽間的開封府衙門審人,晚上靈魂出竅在陰曹地府判鬼的形象,又說包拯為人正直不阿,如鬼魂是受人陷害,包拯可能安排他轉世復仇;也可能會頒布「黑旗令」(相當於復仇的憑證),讓冤魂回歸陽世作祟、討公道,若為惡劣的鬼魂,直接被打入地獄受刑。
龜蛇二將
武當山紫霄宮大殿後蹲著的龜蛇二將,傳說是真武大帝肚子和腸子變的。碗粗的蛇將軍,緊緊纏著龜將軍的身子,龜將軍的腦袋放在一邊,伸著的脖子裏「咕咕嚕嚕」一個勁地吐水……
傳說,真武來到武當山修煉,把鞋子和襪子脫到一邊,日夜盤坐在禪椅上,一動也不動,靜心誦道唸經,不吃飯,也不喝水。
真武不吃不喝,這可苦了肚子和腸子。肚子和腸子相互埋怨,爭吵不休,鬧騰得真武坐立不安,不能修煉,也不能唸經誦道。真武一怒之下,破腹開膛,把腸子和肚子一把抓出來,「叭噠」一聲,扔到了背後的草叢裏。真武這才安靜下來。
肚子和腸子藏在草叢裏,日夜聽真武唸經誦道。經咒入髓,道法附身,變得能說會道,善飛善跑,上天入海,神通廣大,變化無窮。一天,腸子「哧溜」一聲拱進真武的襪筒裏,在地上打了三個滾,喲!腸子變成一條滿身披鱗甲的大蛇。肚子拿過真武的鞋子朝背上一蓋,也打了三個滾,嗬!變成一支鐵殼大烏龜。從此,真武就沒鞋子襪子穿了,打起赤腳來。
龜蛇溜下了武當山,見到百姓的豬羊,三口兩口就吞了,看到農人的牛馬,幾口就吃了,最後連人也吃起來。一次,它倆為爭一頭豹子吃,打得天昏地暗,民不得安。
這時,真武已修煉成神,見龜蛇這般胡鬧,就駕祥雲,揮寶劍,去收伏它們。真武大帝大喝道:「龜蛇伏降,膽敢不從,定斬不饒!」龜蛇儘管是真武大帝肚腸變的,但已得道成精,哪肯聽。它們張牙舞爪,撲上來就和真武大帝廝鬥。
真武大帝怒髮沖冠,揮起寶劍照龜背「噹噹當」斬了數下,龜背金光四射,只留下幾道印子。從此以後,烏龜背上就有了花紋。蛇趁勢「哧溜」一聲撲上來,死死纏住真武大帝,真武又一揮寶劍,「轟隆隆」一聲巨響,五根撐天柱應聲而倒,只見天「唿」的一下塌下來,頓時把龜壓扁了。同時,撐天柱變成了繩子,捆住了蛇的脖子,越捆越緊。從此以後,蛇的脖子就變得細細的了。龜眨眨眼睛,回頭一看,背上壓的並不是天,而是真武大帝踏的一隻腳。蛇也轉轉自己的脖子,見並不是撐天柱變的繩子,而是真武卡著的大手。這一下,龜蛇才殃了勁,撇著嘴巴,灑著淚珠,苦苦哀求真武大帝饒命。
真武看龜蛇是自己肚腸變的,又武藝高強,也歸順了,就收它們作為自己的坐騎,並封為「龜蛇二將」。從此,真武大帝就履龜蛇,邀遊九天巡視。
龜將軍邪念未收,表面佯裝老實,背後繼續幹壞事,經常趁真武大帝閉目養神,偷吃仙物供果;又常常變成花花公子,溜出仙宮,吃喝嫖賭,為非作歹,幹盡壞事。這樣天長日久,被人們告到了真武大帝那裏。真武大帝半信半疑,便留心觀察,想弄個水落石出。
有一次,真武大帝閉目養神,佯裝「呼呼」扯長鼾。龜將軍以為他已睡熟,頭一伸,一口把個大仙果吞進肚子裏。真武大帝就勢一腳踏下,那仙果就從龜將軍的肚子裏「咕嘟」一聲滾出來。真武大帝大怒道:「烏龜!你偷吃了多少仙物,統統給我吐出來,幹了多少壞事,老實向我招來。」龜將軍哭喪著臉說:「我實在吐不出來,說不清楚啊!」
真武大帝心想:龜將軍雖是我肚子變的,但敗壞天風,觸犯天法,豈能饒恕。於是舉起寶劍,「唰」地一聲,龜將軍的腦袋應聲落地。真武大帝就勢一腳,把龜頭龜身踢到紫霄宮背後。又令蛇將軍纏到龜身上,逼著龜將軍往外吐。真武大帝指著龜將軍說:「你啥時吐光說盡了,我再把頭給你安上。」
從此,紫霄宮後那個大烏龜就沒有腦袋了,天天從脖子裏吐水。有時龜不想吐,蛇將軍就揍它。這一揍,雷聲隆隆,暴雨如注,龜將軍嚇得連忙吐水,只聽得龜脖子裏「咕嚕嚕」發響。因烏龜不好好吐,所以永遠吐不完,龜頭也永遠不能再復原了。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94/node84649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