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彈啟動-傳奇故事不間斷

Pei秀| 2016-01-12| 檢舉

青山王

此神源由,有兩種說法。

其一:東漢、三國時代孫吳將領張滾,人稱張將軍。212年,張滾奉派駐守泉州惠安地區,頗有治績,因受人民懷念,奉之為神明,稱「青山王」。明代何喬遠的《閩書》惠安縣觀應篇,主此說,認為「青山王」是孫吳的將軍「張滾」。

其二:五代十國時,「閩國」的將軍張悃,人稱張將軍,奉命鎮守惠安一帶,防備海盜。軍紀嚴明、愛民如子,逝世之後屢屢顯靈,因在青山附近建廟祭祀,故尊稱其為「青山王」。明世宗嘉靖時編纂之《惠安縣志》主此說:「青山在縣南,閩時將軍張悃,嘗立寨於此以御海寇。既歿,鄉人廟而祀之,至今不廢。」

有一個知名的傳奇:傳說,張將軍原葬在惠安縣衙門附近,惠安縣每有新官上任,皆前往祭之。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縣令崔知節上任,原不去參拜,後因民意,不得已而前往,祭拜時,墓碑突然傾倒,才看到墓碑竟刻有四句詩:「太平興國間,古縣本惠安;今逢崔知節,送我上青山。」崔大驚,並將其墓遷往青山山下(今福建省惠安縣山霞鄉青山東麓),建「青山宮」供奉之,從此被鄉民稱為「青山王」。

在臺北艋舺(今臺北市萬華區),有一個著名的青山王傳說:臺灣日治時期艋舺青山宮附近,有些聲色場所。每次華燈初上,正是青樓開市良辰,有些風塵女郎時常出外招攬客人,而青山宮配祀的范謝將軍就在此時顯靈,於附近頻頻現身,嚇得那些風塵女郎紛紛避走。

幕僚與部將一辛相公(係屬青山王張將軍之愛將)文武判官陰陽司、速報司、監察司、長壽司、獎善司、福德司、罰惡司、增祿司、范謝將軍、枷鎖將軍、虎爺、馬使爺、神馬。

五福大帝

五福大帝又稱五福王爺[1][2]、五靈王爺五路瘟神五方瘟神五瘟大帝五瘟使者五靈公五靈官,五神名號為:顯靈公張元伯、應靈公鍾士秀(一作鍾士季)、宣靈公劉元達、揚靈公史文業、振靈公趙公明(一作趙光明),本掌管瘟疫之瘟神,後被奉為民間的逐疫之神,也被福州人奉為鄉土守護神、陰間的司法神。這種「逐疫五神」類信仰對流行與閩南的王爺信仰與城隍信仰也有相當的影響。而據說八家將則源於五福大帝的幕府神將。[3]

另外五福王爺下轄五毒大神。五毒大神與五福王爺為不同神,稱號相近,時遭混淆。

最早為福州一帶的地方保護神。這項傳說成為王爺信仰中「五瘟神系」的由來。福州人傳說,所指五人為張元伯、鍾士秀、劉元達、史文業和趙光明。相傳五士人為朋友,青樓曉唱,酒肆夜遊,因見瘟鬼於井中施放疫毒,乃以身投井留書示警而死,後人感念其捨身救人,建廟祀之,後經玉皇大帝封張為顯靈公,鍾為應靈公,劉為宣靈公(也稱劉主公),史為揚靈公,趙為振靈公,合稱為「五靈公」,專為陽界驅除瘟疫,保境安民。一說,早期一村內,因張、鍾、劉、史、趙五個少年,發現了井水有毒,就以身試毒,均身殉死。民眾因而得知,一村保全,因這件大善行,因此玉帝封他們為五福王爺,代天巡狩。現今,福州許多鄉里都保留放王船的習俗。

清代施鴻保的《閩雜記》曰:「相傳五帝皆里中秀才,省試時,夜同至一處,見有群鬼在一井中下藥,相謂曰:此足死城中一半矣。五人叱之,不見。共議守井,勿令人汲。然汲者以為妄也,五人不能自明,有張姓者曰:『吾等當捨身救人。』乃汲水共飲,果中毒死。闔城感之,塑像以祀雲。」

《榕城紀聞》記載的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福州祭祀五帝為例:「二月,福州疫起,鄉例祈禳土神,有名為五帝者。於是,各社居民鳩集金錢,設醮大儺。初以迎請排宴,漸而至於設立衙署,置胥役,收投詞狀,批駁文書,一如官府。而五帝所居,早晚兩堂,一日具三膳,更衣晏寢,皆仿人生禮。各社土神,忝謁有期,一出則儀仗車輿,印綬箋簡,彼此忝拜;有中軍遞帖,到門走轎之異。更有一種屠沽及游手之徒,或妝扮鬼臉,或充當皂隸,沿街迎賽,互相誇耀。繼作綢縐彩舟,極其精緻,器用雜物,無所不備。興工出水,皆擇吉辰,如造舟焉。出水名曰『出海』,以五帝逐疫出海而去也。是日,殺羊宰豬,向舟而祭。百十為群,鳴鑼伐鼓;鑼數十面,鼓亦如之。與執事者,或搖旗,或扶舟,喊吶喧鬧,震心動魄。當其先也,或又設一儺,紙糊五帝及部曲,乘以驛騎,旋繞都市四周。執香隨從者以數千計,皆屏息於烈日中,謂之『請相』。及舟行之際,則疾趨恐後,蒸汗如雨,顛躓不測,亦所甘心,一鄉甫畢,一鄉又起,甚而三四鄉,六七鄉同日行者。自二月至八月,市鎮鄉村日成,巡撫張公嚴禁始止。」《烏石山志》也載:「閩中鄉社,多奉五帝。五、六月間,晝夜喧呼,奉神出遊,所謂『請相出海』」

臺灣民間信仰,從《福州白龍庵扶鸞記事》之說。記事:五人為泉州府五縣之秀才,瑞桐張元伯,螺陽鍾士秀,銀同趙公明(或作趙光明),武榮劉元達,清溪史文業。此五秀才赴閩都應舉人試,夜宿福州府南門外瘟神廟。夜半忽見金光閃耀,瘟神乘輿出,廟內鬼差大呼「三山城當難,本部堂奉上帝敕,來收劫數中人。」命水猴、水鳥、蛤蚌、鱸魚、水蛙五妖怪,在五井中投放瘟毒。五人意將此事告知鄉民,但恐他人認為是怪力亂神之說,乃決議犧牲自己,各投一井,並且留書以示警。五人成仁後,託夢告知鄉民原委,並說玉皇大帝因五人捨身之德,已封為「五瘟大王」,主宰瘟疫,巡按天下,賞善罰惡。鄉民為報恩情,故建廟祭祀之。

五府千歲

五府千歲是臺灣道教與臺灣民間信仰中,非常普遍的神祇。「千歲」即「王爺神」之統稱,是天帝所派巡按人間,鑒察善惡以施降福禍的大神。在臺灣,千歲信仰,主要分布於西臺灣與南台灣,與本省人的移民潮遷徙而有關。

五府千歲意為「五位王爺神」。臺灣的五府千歲中,有許多種姓氏類別的組合,例如有:「李、池、吳、朱、范」;「謝、周、陳、康、沈」;「蘇、邱、梁、秦、蔡」;「池、邢、金、何、馬」;「溫、白、紀、范、雷」;「朱、岳、韓、金、伍」等不同組合。

最普遍的一組:是指「李、池、吳、朱、范(李大亮、池夢彪、吳孝寬、朱叔裕、范承業)」五位千歲。奉祀此組神祇,有名的廟宇為:臺南市北門區南鯤鯓代天府、麻豆代天府、嘉義縣布袋鎮過溝建德宮、嘉義縣義竹鄉新店紹徽宮新興廟宇有高雄市籬仔內之憲德宮、高雄市大寮區之南雄代天府等。

其他,不是此五姓之王爺,如:臺南西港慶安宮代天巡狩十二瘟王是曾文溪流域重要的王爺信仰。而屏東縣東港東隆宮之溫府千歲之信仰,可說是東港溪流域最盛大的王爺信仰,上述兩者的王船祭典皆號稱為臺灣最盛大。其他還有雲林縣褒忠鄉馬鳴山鎮安宮主祀五年千歲十二瘟王、嘉義縣東石鄉先天宮主祀五年千歲十三天王。

基本上,王爺(千歲)是一種來歷非常撲朔迷離而難以查考的神,據劉枝萬教授的研究,千歲信仰的由來,可追朔到唐朝或更早秦漢年代。王爺(千歲)共有三百六十多位,共一百三十二姓之多,大部份多與瘟神有關,即:王爺(千歲)乃管理、傳播瘟疫的神明。

據連雅堂在《臺灣通史-宗教志》裏的解釋,這是假託以奉祀鄭成功的,所謂「時已歸清,語多避忌,故閃爍其辭,而以王爺稱。」所謂「雍乾之際,芟夷民志,大獄頻興,火烈水深,何敢稍存故國之念?」於是老百姓就聰明地採用了這種方式追祀鄭成功。

據1960年所作的調查分析,全臺宮廟所供奉之主神共有二百四十七種之多,其中具有廿座以上的寺廟者有廿九種,超過一百座以上的有九種神明,最多的是王爺,共有七百一十七座,足見王爺信仰的普遍。

在臺灣與閩南有許多地方的「代天府」,廟面裏的千歲都只冠上姓氏,而不稱其名,稱為「某府王爺」或「某府千歲」,俗說共有三百六十進士而化身的王爺,共一百三十二姓。

假使三個王爺(千歲)或五個王爺(千歲)合祀一廟,則時稱為「三府王爺」、「五府千歲」等。

王爺是代表天帝巡察人間善惡的神祇,並帶有尚方寶劍先斬後奏,可以驅除邪魔,故檀越不敢不加以敬奉,臺灣供奉千歲的廟大多亦稱「代天府」,五府千歲奉玉旨出巡遊境則稱為「代天巡狩」。

一般千歲(或王爺)神尊的造型,文官大多是白面書生慈悲為懷貌、武將為威武莊嚴兇惡貌,神尊穿著大多穿以漢服典型特徵模樣,有錦袍玉帶的文官,還有頂盔貫甲的武將,都是保有「漢官姿態」,如臺南市北門區南鯤鯓代天府即是具有歷史的臺灣王爺總廟,內祀李、池、吳、朱、范等五府千歲和一位萬善爺(囝仔公)。

舊時王爺的「三年一醮」祭祀是非常豐富隆重,有瘟疫時亦要請王爺來鎮壓。福建並有「王船」的習俗,將王爺神像連同祭物糧食載在一艘特製的船中,任其飄流,這種船上面旌旗招展,桅帆俱備,也很威武,假如某個村落有王船飄到,該村便要迎神奉祀一番,再將之放流。後人多有直接建廟,使其留下以保護民眾。據說南鯤鯓廟的王爺,便是這樣飄來的。

而千歲的乩生和筆生降駕附身時,往往亦幫百姓消災解厄;替神明辦公事時,大部分只講說公事、教化及指引等事宜;當乩童跟隨神駕出巡遶境作法時大多數會操五寶(以角棍或釘槌猛擊頭部之兩眉人中、背部、腹部或肩部)或用長銅針來貫穿臉頰而封口(俗稱灌口針)等儀式,壹來保密到家-禁洩漏天機、貳來大顯神威,還有極少數宮廟堂的乩助童灌口針,所使用的是小型王爺頭(或五營頭)下連有一根短銅針的型狀。

范府千歲

《朱府千歲》四王朱叔裕,嘉興人

《池府千歲》二王姓池名夢彪,陳留人氏

《吳府千歲》三王吳孝寬,江蘇吳縣人

《李府千歲》俗名李大亮,涇陽人

五府千歲令牌或神牌,上書有崗山代天府所供奉的主要神明名諱:五府千歲、天上聖母與郭府千歲,平日即供奉於廟內,成為信眾祭祀的對象之一。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94/node84190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