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尼娜,中文名字劉墨蘭,今年92歲,家住山東省淄博張店區南定鎮漫泗河村。85年前,年僅7歲的她跟隨父母從俄羅斯來到中國,17歲時嫁給年長自己20歲的丈夫。1950年,尼娜跟隨丈夫回到家鄉淄博,一住就是60多年。在中國生活85年的尼娜,已經完全融入到中國人的生活。張偉 王穎 孫凱旋 攝
在尼娜7歲時,她跟隨父母遠離家鄉俄羅斯來到中國新疆伊犁,從此再也沒有回去過。尼娜的父親是中國人,祖籍河北。母親是俄羅斯人,父親在做生意的時候認識了母親。在尼娜7歲那年,她和哥哥跟隨父母來到中國。尼娜回憶,當時跟隨父母到中國,坐不上飛機,只能坐火車、坐船,甚至坐牛車,整整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才從俄羅斯來到新疆。
尼娜告訴記者,他有一個哥哥名叫劉振海,當時7歲的她就是和哥哥一起來到的中國。尼娜來到中國後,便深深地愛上了這裡。17歲那年,母親在國民黨炊事班幫廚掙錢,她偶爾跟隨母親到部隊,後來就有人給她介紹對象,再後來她就嫁給了當時在部隊任職的丈夫劉春書,劉春書整整比她大20歲。
婚後,尼娜和丈夫的生活過得很幸福。然而婚後兩年,尼娜19歲的時候,家中突發變故,父母和哥哥在一次戰亂中喪生。好在丈夫劉春書對尼娜關愛有加,失去親人的尼娜也就漸漸習慣了中國的生活。
再後來,尼娜跟隨丈夫一起輾轉多地,並在期間收養了他們的第一個兒子。直到1950年,尼娜才跟丈夫一起回到丈夫老家淄博張店區南定鎮漫泗河村定居下來。回到丈夫老家的尼娜和其他農民一樣,勤儉持家,下地幹活。她和丈夫成為普通農民,過著簡樸的農村人生活,尼娜並沒有感覺到辛苦。
後來,為了上戶口,丈夫專門給尼娜起了一個中國名字劉墨蘭,尼娜也就正式有了自己的中文名字。年輕時候的尼娜,勤儉持家,對丈夫關愛有加。生活不好的時候,為了讓丈夫少受累,尼娜就主動外出找零活掙錢,推車送飯,撿煤炭,補衣服等等,尼娜都干過。雖然過去的生活有苦有累,但是尼娜從來沒後悔過。在他看來,能夠和丈夫在一起,就是最大幸福。然而,就在兒女成家立業時,丈夫卻癱瘓了。尼娜花光了家裡的積蓄為丈夫治病,她就一邊照顧丈夫,一邊撿拾破爛維持生計。丈夫癱瘓了15年,尼娜就照顧了他15年,最後也沒能留住丈夫。再後來,尼娜的女兒、女婿和兒子相繼離世,留下尼娜和自己的兒媳一起生活。
儘管老人已過耄耋之年,但她的身體依然非常硬朗。
2014年春節期間,在愛心人士的幫助下,尼娜老人還受邀到周村古城遊玩。
受過累、過過苦日子的尼娜深知今天生活的不易,偶爾她會到街上撿拾一些別人不要的垃圾來賣錢。兒媳和村民都勸她這麼大年紀就不要再撿垃圾了,尼娜卻笑著說「我身體還好,撿拾垃圾又不犯法,出去動動主要是鍛煉身體!」尼娜告訴記者,在她來到淄博生活的60多年時間裡,幾乎沒有生過病。唯獨眼睛,隨著年齡的增長得了白內障。尼娜老人耳不聾,牙口也好,身體非常健朗。
作為一名90多歲的老人,尼娜在村裡還享受著多項政府的政策補助,村裡還專門給她建立了貧困戶檔案。
當記者問及老人是否還願意回俄羅斯時,老人堅定地搖頭說不願意。老人告訴記者,自己生活雖不富裕,但她很滿足。80多年來,她已經習慣了中國的生活,這裡才有她的親人,而俄羅斯的親人就算有也很難找到了。對於俄羅斯這片土地,老人則把牽掛放在了心裡。
「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河上飄著柔曼的輕紗,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雖然離開俄羅斯85年,但是尼娜依然還記得一些簡單的俄語。尤其是那首膾炙人口的《喀秋莎》,時隔85年,老人依然能用俄語完整唱完。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94/node1391389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