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肖鋒
據統計80的父母都後悔曾讓老人帶孩子,而老人更委屈,自嘲道:是主人吧,說了不算;是客人吧,啥活都干;是保姆吧,一分錢沒有。畢竟,孩子是人家的。
網絡時代,一些難堪的現實卻被賦予了好聽好玩的詞,低層草根卻以「屌絲」自嘲,畢業了不工作被稱為「慢就業」,靠老人生活被稱為「啃老族」。「啃老」還不夠,這小的也啃上了,這是一種怎麼的無奈呢。
「幼啃族」是指如今許多年輕夫妻疲於謀生,不得不把撫養孩子的重任托給父母,老人辛辛苦苦把兒女養育成人還不夠,還得加強鍛鍊身體繼續擔負起撫養、照顧孫子孫女的責任,沒完沒了。
2013年初調查顯示,北上廣大城市有超過一半以上的孩子在接受隔代教育,比例真不低;二三線城市就更不用說了,只會越來越高,誰家的老人不帶孫子都抬不起頭來。
隔代教育利弊參半,爺爺奶奶帶孫子絕對全力以赴,「家有一老,有如一寶」,讓打拚的小夫妻再放心不過了。可是「隔代親」也使得老人會嬌寵、處處遷就孩子,容易導致孩子依賴感增強;再者,老人普遍缺乏活力,孩子的安全感也不易建立,還有喂養方法、教育理念等等,年輕的父母更願意科學育兒,這些方法在老人那兒往往行不通,於是衝突不斷。據統計80的父母都後悔曾讓老人帶孩子,而老人更委屈,自嘲道:是主人吧,說了不算;是客人吧,啥活都干;是保姆吧,一分錢沒有。畢竟,孩子是人家的。
有的8090後女性為了避免矛盾,一咬牙,乾脆做起了全職媽媽,不就是幾年時間嗎,孩子大些了,再回歸社會就好了。說說簡單,可家庭每日重複的瑣碎很快磨掉了先前的光芒,換來的是牢騷滿腹,回歸職場更是沒有了信心,錯過了黃金窗口期。這不得不提及日韓主婦,他們婚後的工作就是相夫教子,這是他們一輩子的工作,他們不僅可以把孩子、老公照顧的無微不致,自已還可以活得快樂自信。楊絳在《回憶我的母親》里提到:即便在最忙時,媽媽也常愛看看小說,還時不時拿書中的話來逗我……這恐怕就是秘笈所在了:不失自我。當然,人家社會的制度安排也是有利於一方在家的——一方在家照顧小孩子,另一方的個稅繳得就降一個檔。
或者,花錢買方便雇保姆。保姆也細分出了專業育兒嫂,相比較普通保姆,她們年輕、漂亮、持證上崗。可以無憂了嗎?別忘了,她們大多農村出身,普遍文化、涵養都不夠。帶孩子的無良保姆沒少曝光吧。小偷小摸更不算什麼。人心能培訓嗎?結果就是:高薪請的阿姨看孩子,後面跟個老人看保姆。相比較下,菲律賓的保姆更加職業化、專業化,作為國家名片,更是向全世界輸出。中國的保姆只是為了掙一筆急需的錢,並無將之當職業的打算。
以哪種方式帶孩子都是問題多多,在我們看是個難題,在國外人看來根本就不是問題,中國人號稱一個團隊看一個孩子,國外人是一人帶一個團隊。西方人更遵行孩子的自然發規律,不吃飯就餓著,想吃自已抓,我們早就著急了,追著哄著喂。都打窮日子過來,生怕孩子吃不飽。國外的兒童市場成熟、安全,尿不濕、育兒食品及各種專業的帶孩子神器,使得他們帶起孩子都輕鬆自如。尊重孩子,尊重他們的發育特點,拋開固有觀念,試試看?
我們回歸到帶孩子的本質,教為主,養為輔。有的說現代社會寒門難出貴子,往大了說,美國上任總統歐巴馬與這屆總統競選人希拉蕊,他們從小的原生家庭都極其不如意,但都有一個讓人驕傲的母親,給予他們理智、冷靜和自信。北大才女劉媛媛,一個普通的農村女孩,懷踹夢想,相信努力奮鬥可以絕地反擊,母親的影響很大。父母有大格局,哪怕他們生活在農村,一樣影響孩子的心智。而父母思維僵化,就算生活在北上廣又如何?我周圍有不少這樣的家長,他們的孩子從小跟老人一起生活,孩子生病都是老人帶去看病,年輕的父母只有周末才回來陪陪孩子,平時都是過二人世界,只要老人健在,這個孩子會一直寄存下去。
父母的教養方式會影響孩子一生,孩子的品格形成乃至成年後的心理健康都與父母的教養密平可分。
我們養育孩子是為了什麼?單單是為了傳宗接代?或是「養兒防老」?我們要感恩他們成為我們的孩子,讓我們見證他們的生命,體會跟他們在一起的每一天,提升我們內在的智慧,拿出你全部的愛與他們共同成長。
總之,「幼啃族」無論是不是不得以而為之,儘量讓孩子獨立。首先,你先不能「啃老」,而這需要社會給年輕人更多成長的空間和機會。總得要得起一 套自己的房子吧?
來源:肖鋒說趨勢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