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青山宮靈安尊王聖誕正日遶境(一)
每年艋舺青山宮靈安尊王舉行的暗訪遶境活動,整個三天行程,
踏遍整個萬華地區的大街小巷,青山宮為艋舺人的重要信仰中心,
每年農曆10月22日,靈安尊王遶境這天,又稱"艋舺大拜拜",
甲午年 艋舺青山宮 青山靈安尊王 聖誕 暗訪第一日
甲午年 艋舺青山宮 青山靈安尊王 聖誕 暗訪 第二日
去年版主連三天跟隨青山王的腳步,今年則因為要補習加上感冒的關係,
只跟隨了第一天暗訪及正日這天,在正日遶境這天,
版主早早從基隆出發,於中午起駕時前,來到環河南路的三條路福德宮,
這裡是每年陣頭報到集結的地方,正日遶境不是由青山宮出發,
而是由位於西南邊的福德宮,遶進萬華地區境內,
開路土地公小轎
路關牌
青山宮頭旗
今年遶境,邀請大陸廈門仙岳山福德廟來參與遶境,最近大陸神好紅,
青山宮送的頭旗
仙岳山福德廟福德正神篷仔轎,由全台太子會支援
廈門仙岳山福德廟金面福德正神聖駕
讚境單位:會社尾金龍團頭旗西燈
讚境單位:台北聖安樂社頭旗西燈
於中午12點正,報馬仔準時出發
隊伍頭出發
版主則先超前隊伍,來到西園紅壇等待,西園紅壇有五股拱聖堂小法團接駕,這天也是先在此看完所有隊伍,
西園紅壇外觀
紅壇內部
拱聖堂法仔鼓
五股拱聖堂小法團紅壇請神
過沒多久,隊伍在參拜西藏路上的哪聖會頭家壇後,就逆向來到西園紅壇前了,
西園紅壇放炮歡迎隊伍頭
報馬仔紅壇參拜
開路土地公小轎參拜
青山宮頭旗過紅壇前
慶和館醒獅拜紅壇
在醒獅團過後,正日隊伍排序方式,會先讓兩個萬華地區的大廟先行,
分別是龍山寺及台北天后宮,兩間廟都以車遊方式進行,行進速度較快,
艋舺龍山寺頭旗西燈
涼傘及神轎
台北天后宮隊伍
聘請單位:台北大頭金來車仔吹
台北天后宮彩牌
千順將軍依舊坐在車上
台北天后宮涼傘及文轎
在兩間大廟快速地通過後,接下來是首次參與遶境的廈門仙岳山福德廟,當然陣頭還是青山宮幫忙叫的,
廈門仙岳山福德廟隊伍
聘請單位:台北慶和館北京獅拜紅壇,這團上禮拜有在板橋看過,一模一樣
頭旗車
五尊土地公神偶及神將
這尊大的土地公,有在今年料館媽祖遶境時出現過
棒球裝土地公
聘請單位:桃園鈞天社北管落地吹,鈞天社頭旗西燈
招財進寶童子
土地公土地婆
最後四尊神偶一起進場
全台太子會頭旗西燈
轎前鼓
最後是廈門仙岳山福德廟篷仔轎
拜西園紅壇
艋舺靈安尊王 青山宮 {二 }
艋舺青山宮
青山靈安尊王,簡稱青山王、靈安尊王,是福建泉州三邑惠安縣青山的守護神,不僅有山神、行政神的神格,也頗具司法神的職能,相當於三邑的城隍爺[1],故青山王配祀有判官、陰陽司等諸司幕僚、范謝將軍等神,也常常有出巡、暗訪等活動,主要目的就是明察轄區善惡,緝捕惡鬼凶神,日本學者鈴木清一郎在《臺灣舊慣冠婚葬祭與年中行事》,指出青山王有代天巡狩的職能,亦與王爺信仰有關。隨著泉州三邑移民在臺灣的開墾,臺灣的青山王信仰也日益擴大,其最有名的廟宇是臺北市的艋舺青山宮。
此神源由,有兩種說法。
其一:東漢、三國時代孫吳將領張滾,人稱張將軍。212年,張滾奉派駐守泉州惠安地區,頗有治績,因受人民懷念,奉之為神明,稱「青山王」。明代何喬遠的《閩書》惠安縣觀應篇,主此說,認為「青山王」是孫吳的將軍「張滾」。
其二:五代十國時,「閩國」的將軍張悃,人稱張將軍,奉命鎮守惠安一帶,防備海盜。軍紀嚴明、愛民如子,逝世之後屢屢顯靈,因在青山附近建廟祭祀,故尊稱其為「青山王」。明世宗嘉靖時編纂之《惠安縣志》主此說:「青山在縣南,閩時將軍張悃,嘗立寨於此以御海寇。既歿,鄉人廟而祀之,至今不廢。」
有一個知名的傳奇:傳說,張將軍原葬在惠安縣衙門附近,惠安縣每有新官上任,皆前往祭之。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縣令崔知節上任,原不去參拜,後因民意,不得已而前往,祭拜時,墓碑突然傾倒,才看到墓碑竟刻有四句詩:「太平興國間,古縣本惠安;今逢崔知節,送我上青山。」崔大驚,並將其墓遷往青山山下(今福建省惠安縣山霞鄉青山東麓),建「青山宮」供奉之,從此被鄉民稱為「青山王」。
在臺北艋舺(今臺北市萬華區),有一個著名的青山王傳說:臺灣日治時期艋舺青山宮附近,有些聲色場所。每次華燈初上,正是青樓開市良辰,有些風塵女郎時常出外招攬客人,而青山宮配祀的范謝將軍就在此時顯靈,於附近頻頻現身,嚇得那些風塵女郎紛紛避走。
宋高宗建炎年間,金朝海陵王軍隊入侵,是為釆石磯之役。張將軍顯靈助戰,江淮都督虞允文奏稟朝廷,因此被加封為「靈惠侯」,張將軍夫人也被封為「昌順夫人」。 宋端宗南渡經閩都到達溫陵時,遭遇風浪,張將軍顯靈救難,端宗於是加封張將軍為「靈安王」,夫人封為「顯妃」,賜「大宋明臣」墨寶。 明太祖北伐,征討元朝,張將軍又顯靈助戰,於是敕封張將軍為「青山靈安尊王」,夫人為「昭安妃」。
幕僚、部將 辛相公(係屬青山王張將軍之愛將) 文武判官 陰陽司、速報司、監察司、長壽司、獎善司、福德司、罰惡司、增祿司 范謝將軍 枷鎖將軍 虎爺 馬使爺、神馬
青山宮 即 ''靈安尊王''祖廟,供奉著 五代 人物神 張悃 ,與湄洲島上的天妃宮 龍海的慈濟宮一起聞名遐邇, 被同稱為''閩中三宮'' ,始建於北宋太平興國年間接(九七六至九八四年) , 供奉唐五代閩將 張悃 ,宋建炎年間(一一二七至一一三零年) , 封''靈惠侯'' ,賜額''誠應'' ;景炎 年間(一二七六至一二七八年) 晉封'靈安王賜額 ''敕封靈安王廟'' ,清.嘉慶《惠安縣志.卷三》載 : ''舊傳初置縣時 ,陳震卜地螺山之陽, 遷五代時 靈安尊王 張悃墳於 青山 今邑即其地也 , 青山宮背靠青山 ,面對浩海 , 有 青山虎穴 ,羊嶼浮練 ,燭山晨照 , 古軍事地形諸勝 ,整體規模較大 ,是旅遊 ,景仰的聖地 。
宮坐北朝南,面積六百五十六平方米,中軸線上自南而北依次為山門、兩廊、前殿、後殿,東側有文昌祠,西側有英烈祠。前殿面闊、進深各五間,後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兩殿皆為抬樑穿斗式混合木構架,硬山屋頂。前殿以屋頂雙坡急瀉聞名。現宮內尚存有明洪武十六年(一三八三年)和成化元年(一四六五年)重修碑記兩方。
祖廟 靈安尊王
青山靈安尊王廟 主廟由官府始建於宋太平興國六年(九八一年), 坐北向南 ,由前殿 . 深井 . 中殿 . 後殿組成 廟宇高聳, 呈台階級縱深向上發展 ,氣勢雄偉。
文昌閣並排於主廟東邊六米處 , 內有 惠安縣 第一任知縣古石雕像 ,有放生池 . 中亭閣 . 正廳 ,也呈台階級縱向發展, 斯文典雅 。
祖廟內一景
祖廟內 四大巡
英烈祠在宮西南六米處, 坐西北巷東南 ,正中有''相公爺'' {神姓辛 . 係屬 張悃 愛將 } ,眼觀於海峽兩岸 ,相傳該祠得穴俗稱''日出台穴'', 由於建祠塑像者的獨造匠心, 使該祠成為青山的一大奇觀,農曆九月 ,每當太陽初昇時,陽光便映照在祠中的 英烈侯 上正中,右邊有 ''土地公'' ,左邊有飼馬爺公 和一匹駿馬 ,再左邊有天兵神將。
祖廟一神 應該是 二爺
祖廟門神
青山宮明清間數次重修,清乾隆二十五年 (一七六零年) 大修建 ,一九八二年 各方熱心人士組織成立了''青山宮文物古蹟維修董事會'',於一九八三年重修前殿並建精舍,後殿 和 英烈祠 於一九八九年,由 旅港僑胞 林鈺錕先生獨資重修,宮前石珵及環境,於一九九零年由台胞捐資 整修和新建,中殿和文昌閣於一九九二年由港胞 林鈺錕獨資重修,宮宇依然保持宋代建築風貌,為 惠安縣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福建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祖廟內壁畫
青山王 信仰始於五代,形成於宋代並發展至全盛,元代似有冷落,明代繼續發展,但尙無法重現宋代時的盛況,清代初期曾受遷界的影響,中 . 後期起向台灣及東南亞地區傳播,台灣的 青山王 信仰日益擴大,其中最有名的 青山王廟是 台北 艋舺 青山宮,目前 青山宮 在海內外已有數百座宮廟宇,台海兩岸的 青山王 信仰進入了一個新時期 。
速報司 增祿司 罰惡司 福德司
陰陽司 獎善司 長壽司 監察司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