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在我國的發展時間雖然不長,但近些年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發展迅猛,人們不再滿足於溫飽生活,在普通人眼裡,汽車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奢侈品,更像是生活所需的日用品,可汽車畢竟是複雜的機械組合,消費者很難能全面了解,今天就為大家盤點幾個那些年被誤解的汽車常識。
關於同車型手動擋比自動擋省油,這其實不算是完全錯誤的認識,只是過時的認識而已。在自動擋誕生初期,因為技術所限只有 4AT,相對於 5MT 少了一個檔位,加上手動擋結構簡單,傳動效率高,所以相比起來手動擋車型更省油。但隨著技術的逐步發展,自動變速箱在檔位數量和換擋邏輯上都有優化,CVT、6AT 已經普及,更多檔位的變速箱也在擴展市場,在燃油經濟性上完全可以媲美甚至超越手動擋。現在除了追求駕駛樂趣的運動車型和經濟小車,已經很少有車在匹配手動變速箱了,那些在買車時糾結於手動和自動變速箱油耗問題的朋友,可以放心大膽的選擇自動擋了,你只需扶好方向盤,剩下的就交給自動變速箱好了。
每次說到空氣動力學,除了飛機外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那些造型兇猛的超跑,誇張的進氣開孔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戰鬥機和海上的雙體艦,可如果你以為這是為了降低風阻讓它跑得更快那就錯了,事實上絕大多數超跑的風阻係數比方方正正的 SUV 都高。超跑上的大功率發動機需要更多空氣通過進氣孔為發動機散熱,因此兜了更多的空氣,增加了風阻。風阻係數主要影響的是油耗,與普通家用車追求節能的關注點不同,超跑考慮的是性能和速度,而在這方面,整車重量和發動機功率顯然對性能更有影響。
說到油耗,這算是一個眾說紛紜的話題,因為影響油耗的因素實在太多,除卻汽車本身的自重、胎阻外,用車習慣和用車環境也會對油耗產生影響,所以要討論排量跟油耗的關係,就要固定以上所有變量,只在排量不同一個變量上進行比較。在人們的普遍認識里,覺得發動機排量越大越費油,其實不然,如果仔細回想高中學過的質量守恆定律和動能定理,多大的車型需要多少的能量似乎是一定的,同樣能量需求下,說不定大排量發動機還會因為轉速低,機械磨損也低而產生更小的油耗,所以你不能奢望用 A 級車上的發動機拉動 D 級車就能實現省油。這樣來看,在同一款車型里,可能更大排量的發動機才能實現最佳的機械效率。
同大排量發動機不一定費油一樣,小排量發動機也不一定省油。根據渦輪增壓發動機的工作原理來看,發動機在較高轉速下能擁有高於這一級別排量自然吸氣發動機的功率,但是這跟油耗有什麼關係呢。從物理方面解釋起來可能太抽象,那就舉個例子,多大的體格干多重的活兒導致吃多少的飯,而飯量大小跟飯碗尺寸貌似沒什麼關係,這樣是不是就很直觀了。說白了渦輪增壓的推廣,除了是發動機進步的體現外,更多意義在於降低排量稅,而打著節油環保的旗幟無疑能吸引更多的顧客。
在北方冰天雪地的環境下,往往四輪驅動的車會賣的更好,大家都認同四輪驅動更容易脫困,卻容易忽略了輪胎本身與冰雪路面的摩擦力。四輪驅動固然有用,但在雪地輪胎面前的作用簡直小巫見大巫,穿高跟鞋在冰雪路上手腳並用恐怕不及穿雪地靴直立行走,腿腳再好也可能因為鞋滑摔跟頭,所以在冰雪環境雪地胎或防滑鏈比四輪驅動更重要。
減速玻璃這個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興起的 " 黑科技 ",一直被存在於汽車的前擋風玻璃上,但實際上汽車上壓根就沒有 " 減速玻璃 "。光線穿過玻璃時會因不平整的表面導致折射的不均勻,使運動的物體看起來恍惚,目前汽車前擋風玻璃只能儘量做到平整,更真實的還原速度。從常識方面考慮,如果速度感受傳達到駕駛員時被降低,那就容易對實際速度產生誤判,直接影響對剎車時機的判斷。其實參照物的遠近才會直接影響對速度的直觀感受,比如飛機起飛時看向窗外的速度感受和飛機巡航時看向地面的速度感受完全不一樣,如果你硬是覺得自己車的減速效果更好,那只能說明你的車頭盲區更大。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