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 乘 技 巧 - 過彎系列

優質好文| 2015-12-20| 檢舉

課程綱要:

第一課、過彎路線解析

第二課、側掛動作解析

第三課、實習活動

第四課、右彎各角度操駕實習

第五課、安全提醒

第六課、機車運動安全總提醒

第七課、延伸閱讀

第八課、逆操舵的疑惑

第九課、路線重點再提醒

第十課、細節問題討論

第十一課、有關恐懼感

第十二課、彎中的障礙物

第十三課、pivot steering

第十四課、有關側掛的功能

第十五課、騎車的安全極限

第十六課、高轉速車種的入彎退檔

第十七課、後煞車的應用

第十八課、彎中速度過快怎麼辦?

第十九課、胎壓的調整

第二十課、「帶煞車入彎」與「放煞車入彎」

以下圖檔為自編素材

歡迎各位大大指教、討論

如有引用請註明來源

(抓下來用看圖程式才夠大)

第一課、過彎路線解析

.

在本課中,強調「視線所及之處,才可以放心入彎」

A點:從此開始觀察彎道曲率

B點:大致瞭解彎道曲率以及彎道路況品質,但還是不完整。已經做好入彎準備

C點:全然看透彎道,放心彎下去

由於騎士不可能以入彎「點」為目標,一下子瞬間傾斜到底

所以本文採取由「C到D」的「入彎區段」概念,表示「從開始入彎,到完全傾斜」的過程

D點:加大油門之處

說明:傳統的「外內外」觀念,必須加以分解

我的作法是:分兩段

第一段:A到C(判斷彎道曲率與調整速度),晚一點入彎

第二段:C到D到d(取得「較直得出彎弧線」,可以放心加大油門)

.

當彎道越彎曲、速度越慢時,需要「越晚」入彎

請繼續

.

.

第二課、側掛動作解析(續上圖)

.

機車的操作,是根據入彎階段來對應的

本圖根據以上路線所區分的A到D階段

敘述騎士操作的階段

圖中的說明較小,多費點眼力

.

.

本圖是從「上方」與「側面」解析騎士的過彎動作

各階段仍配合第一課的路線階段

.

.

第三課、實習活動

B到C到D的過程要點,請搭配上面的圖示閱讀

.

1.B到C過程中,準備入彎:由彎道外側進入,檢視彎道狀況,身體尚未放鬆,仍在檢查與描繪路線

.

2.C到D過程中,開始入彎:已經看清整個彎道,這是安全重點(如果非盲彎道,就不會有「突然出現的狀況」),並鎖定彎中點(APEX)。然後放鬆身體,左大腿與左屁屁重量落在座墊上,左膝蓋靠著油缸,藉以固定身體(有時候沒有做到),瞄準預定路線,(極輕微)逆操舵入彎,開始加油門。加油門可以增加後輪抓地力

.

3.過彎中:即將進入彎中點,保持輕微穩定加速(油門不要「頓嗲」,以免喪失後輪抓力),雙手適力扶著把手,不要用力,身體仍然放鬆,瞄準預定路線

.

4.準備出彎:通過彎中點後,已經對準出彎路線(應該是一條拉直的弧線,但請勿接近邊線),為了安全的抓地力,需要適當增加油門加速

.

5.出彎加速:看準出彎路線(相當直的弧線),加大油門、提昇出彎抓地力,吃下出彎路線

操駕前熱胎要點

熱胎方法:低速檔大油門(熱後胎),中速度大力煞車(熱前胎),各做5次左右即可。

胎壓較高時,需熱胎久一點

注意:天氣冷時,即使用力熱胎,但若之後順順騎,則胎溫仍會下降。激烈操駕前,需重新熱胎

.

.

第四課、右彎各角度操駕實習

接近上方:

.

前右方:

.

前左方:

.

右側方:

.

左側方:

.

左側方連續:

.

.

第五課、安全提醒

.

A到B:

直路不要拉高速

被慢車擋住則放棄此彎

.

B到C:

保守判斷彎道狀況(可能有車子吃線、或有一灘油)

避開路邊(有砂)以及雙黃線(來車吃線)

彎中有障礙物則放棄此彎

及早規劃路線是安全入彎重點

.

C到D:

一般道路不要磨膝

(但在安全彎道練習磨膝,有助於速度的敏感性)

動作要明快且穩定

回油門會降低後輪抓地力,不可

穩定油門可以維持後輪抓地力

加大油門可以加強後輪抓地力

已進入好路線才允許加大油門

☆能加油出彎的路線就是好路線☆知名車手名言

越傾斜越不能任意煞車

.

.

第六課、機車運動安全總提醒

保持你對兩輪抓地力的敏感度:鬆油門(前重後輕)、加油門(前輕後重,過彎極需要)

就算是老手,當天上車後也要一段熱身運動

施展8成功力已經是道路上的安全極限

莫非定律:就算你準備得再好,總是會出差錯

視線清晰才能持續前進

看不見的盲彎道必須保守

對向來車是最致命的威脅

歸納兩個安全重點:

一、看清路線就可以確保安全:請見圖,B點已經開始檢查路線,到C點已經確認路線安全,所以加油門過彎時,就是百分百的安全(希望不要失誤)。若是曲率大的盲彎道,則盡量保守

.

二、細膩油門確保安全:增加油門開度可以加強後輪抓地力,但卻可讓路線外拋(除非重心轉移非常確實),;油門的操控等於是控制前後輪配重,不當的減輕油門,將提高前輪負重,使之不容易過彎

再歸納:

台灣小山路很多盲彎道,看不見彎道後的情況,如果您在盲彎道之前看見那種過彎神速的「高手」,這表示他在拿身家性命拼速度,有機會要私下勸告一下。

.

本來想要將各細節詳細表達

後來想想,就以這句話作總結:

看準安全路線後,放鬆肩膀彎下去,當你能夠持續增加油門時,這就是好路線

.

.

第七課、延伸閱讀(感謝友版Bruce大大同意轉載)

1.[Bruce談] 騎乘技術 - 淺談: 煞車與過彎(逆操舵)

http://www.motoways.net/phpbb2/viewtopic.php?t=5516&highlight=bruce%BD%CD

主題:煞車要領、錯煞危險、逆轉舵與姿勢

2.[Bruce談] 騎乘技術 - 看甚麼 眼睛看的技巧 1

http://www.motoways.net/phpbb2/viewtopic.php?t=6694&highlight=bruce%BD%CD

主題:避免視線固著、視線的引導、強迫視線、視線餘光、路線規劃

3.[Bruce談]騎乘的技術 - 看甚麼 眼睛看的技巧 2

http://www.motoways.net/phpbb2/viewtopic.php?t=7051&highlight=bruce%BD%CD

主題:餘光練習、視線調動

4.[Bruce談] 再談過彎 - 3 : 路線,入彎

http://www.motoways.net/phpbb2/viewtopic.php?t=8642&highlight=bruce%BD%CD

主題:漸縮彎的處理、入彎規劃、切彎要領

5. [Bruce談] 再談過彎 - 2 : 路線 , 側掛

http://www.motoways.net/phpbb2/viewtopic.php?t=8480&highlight=bruce%BD%CD

主題:進彎速度、側掛原因、側掛要領、側掛動作

6. [Bruce談] 再談過彎 - 4 : 油門的控制

http://www.motoways.net/phpbb2/viewtopic.php?t=9190&highlight=bruce%BD%CD

主題:彎中必須加速、傾角與油門、出彎油門控制、油門與重量轉移

7.[Bruce談] 再談過彎-5 煞車與 油門 - 深入篇

http://www.motoways.net/phpbb2/viewtopic.php?t=9759&highlight=bruce%BD%CD

主題:煞車操作、彎中煞車油門搭配、彎中的加速

.

.

第八課、逆操舵的疑惑

寫到: 請問~

你的卡普過彎~入灣會用逆操舵嗎??

從你的推薦的連結文章那邊學了逆操舵~

但是覺得他反應時間很快很短~

角度變換的很快~但是一下子就喬回來了

如果要過彎~感覺是要持續保持逆操舵姿勢

這樣是對的嗎??

我用逆操舵身體都會變外傾

因為角度很快切低~為了保持平衡

有一次拼了給他同頃~重心好像跟著變低~後輪滑了一下

可怕阿=.=

逆操舵蠻厲害的~但是跟直接同傾過彎來說~感覺反應速度好快

一下子不習慣~很可怕

.

回覆:

入彎前姿勢就要擺好啦

不然進彎前短短的判斷時間中,還要做出姿勢的改變,不是很緊迫嗎?

我的順序是:入彎前直線(移出側掛屁屁、上身正直)、判斷好路線(上身向內側降低*註、逆操舵、開油門)、看向出彎口(加大油門、身體手臂放鬆)

關於逆操舵的用途,我覺得除了幫助快速傾倒之外,還有能補正「*註」的動作所帶來的,推動車身直立的反作用力。

如果不逆操舵,在時間上,「*註」時的第一步,車身會直立,然後才傾倒,等於慢了一步,在此瞬間逆操舵,剛好達成補正效果

附帶一提:

其實逆操舵...

他祇是一瞬間若有若無的動作

你從騎乘速克達中也可以體驗

一般來說,騎車幾乎每個平常彎都會有逆操舵的動作發生

你只要注意兩手的細微動作與車身的反應即可

需注意:

太明顯、動作太大則有危險

不知你有沒有注意到,過彎中,車身傾斜時

前輪舵角是非常正正的向前指,龍頭幾乎沒有可辨識的轉向?

答案是:過彎時前輪是不轉向的(慢速髮夾彎例外)

所以,當你在入彎瞬間,反向推舵的角度,也是極小,小到看不出轉動

入彎前當你意到、力到,把手「幾乎」不動,但這時候車身已經向彎中快速傾倒

練習:直行中你左右手隨便推或拉一下把手,車子立刻反向傾倒,這就是逆操舵

.

.

第九課、路線重點再提醒

本文回覆車友的疑問:

寫到: ..發現...入彎沒有煞到"過慢"(有一點) 的話.要怎麼

在彎中使用油門增強抓地力呢?

而且在彎中轉動油門會有"飛出去""彎不回來"的感覺...現在入彎變成很...有點怕..

.

哦,這個狀況啊,我想到的

是路線的問題

一般我們說從「外側」進彎,然後彎中「內側」、出彎靠「外側」

大家都知道

可是容易忽略一點:入彎點

導致「太早」彎下去

這樣就會變成在彎中會靠向邊線(右彎時)或中間線(左彎時)

確實會不安,而且壓到邊線,會有一定的危險

所以,我們應該要晚一點入彎

如這張圖:

C點是視線已經確認路線後,覺得安全

然後開始彎下去,彎的過程中,油門穩住,或輕微加速

這是一個傾倒的過程,到D點則開始加大油門出彎

做得順的話,全程都有很穩定的感覺

會感覺後輪的抓地力

建議路線、入彎點與油門開度的練習,可以從慢速開始

附帶一點

有的人入彎傾倒的動作很快

因此C到D的耗時很短

可以延後入彎點、可以延後煞車

還可以比別人更早加速

整體速度就快了不少

.

.

第十課、細節問題討論

答客問,歡迎討論:

寫到: 同傾會不穩>這個我知道

因為我有看過您劃的圖

對了,大哥我們在側掛的時候˙˙˙是只用外側腳的膝蓋

和大腿支撐體重嗎?好像會很吃力

有時候體重會跑到

內側腳(項半蹲一)樣...

雖然照書本說,外側腳跟大腿要抵住油箱、撐住身體

可是我看GP車手也沒有這樣做

我也一直沒做到這點

至於內側腳跟半蹲一樣

就是因為速度不夠,造成車體與騎士的離心力不足

(離心力祇是一個概念,並沒有這種力,可以將它當成外拋的力量)

身體因為側掛而重心偏一邊,離心力不足之下,沒有抵銷身體向內的重力

所以要靠內側腿來支撐

理想情況,是離心力與騎士內掛的重量相等

所以騎士身體可以放鬆

讓兩股力自己平衡

所以我建議,速度較慢之下,側掛程度可以小,屁屁只位移一點點即可

這樣就不會重心過度轉移

.

答客問

寫到: ...突然想到..你在入彎前煞車時.會不會稍微保持一點油門呢?

是不是我們在B點-C點時煞車(此時我想退檔應該要完成了)

煞車到確定彎道曲率時放掉.接油門

就是這時候我前一陣子試過比較偏重後煞車.因為我想這樣重心會

比較偏後..容易過彎

.結果..小弟換了一支把手.拉炳.角燈.手套...

從此以後...再也不敢囉 但我還是覺得..過彎的時候我們是要把車子的重心

想辦法後移

我有用125試過你講的取線..我之前真的有錯誤

我最低的地方竟是在彎頂點之後...

唉.真是..

如果順順騎,轉速不高,油門全關是很正常的

但連續退檔、轉速高的時候,需要保持一些油門

特別是高速直線進低速彎、連續退檔時,保有一點油門開度,可以在接合離合器時

後輪比較穩定

不過我懷疑,在台灣的道路需要這樣騎嗎?

有一點需要澄清

不管前煞、後煞、回油門

都會將重心移到前輪

要將重心壓到後輪,就只有加油門,或者重心向後

通過彎中點時,這兩點都要準備好

小心騎車

.

.

第十一課、有關恐懼感

騎乘技巧因應各式車種以及車主習慣

會有不同的解讀

你的狀況我嘗試回應

僅為參考用,最重要是要注意安全

1.請問過彎速度如何判斷? A:視線最重要,看向彎道最深處,採取經驗中的安全速度

2.過彎前身體姿勢如何? 之前有車友告訴我 屁屁眼的位置應在椅墊中間

A:如果要側掛的話,屁屁小菊花會偏向內側(右彎就是右側),幅度不宜過大,不要超出座墊邊緣

但是手的位置就不是很懂 ? 手軸朝上還是下呢 手是否要用力 還是都放鬆?

A:手肘的位置因應把手高低而不同,宜輕鬆自然,但也不可能全然無力。外側手肘(右彎就是左手)會略靠向油箱

3.車傾角度大小如何控制? 是需要靠身體重心改變嗎? 下傾的角度自以為很大的時候其實都還好 但是都有恐懼感 是否有方法可以訓練?

A:車傾角是自然形成的,在順勢而又安全可靠的彎道速度下,就會自然形成你的傾角

「恐懼感」的來源,一是不習慣,二是稍微勉強自己,三可能是忽略基本要點

關於三,騎車最要緊的,就是「視線」

看得出進彎、彎中、出彎路線,就可以順利過彎

掌握住「能持續加速出彎的路線」就是最好的路線

其次是「重心轉移」,側向轉移,就是內傾、側掛與放鬆,能夠將重量施予後輪的側邊,就會加強過彎能力

內傾(側掛)是將姿勢作出來,「放鬆」才能真正將體重壓在後輪側邊

關於二,只要上一點把握住,速度從慢開始,就會有安定感

關於三,從進彎、彎中到出彎的各種程序、步驟

要默記,反覆操作到習慣,習慣了就好

以上參考

.

.

第十二課、彎中的障礙物

問題:如果入彎中,發現有障礙物,或者彎不過去的狀況

該如何處理?

.

本人回答

如果此時是緊繃的態勢,修正裕度極小

那就兩眼開開...看準出口彎過去,讓老天決定吧

.

如果很慢,那就照你的意思,或者障礙物的動向,隨便就可以過

所以,我們討論的,應該是「以適當的速度,正在享受彎道樂趣」的狀況

是吧?

好像沒有固定模式,僅以幾次狀況分享

1.中速彎入左彎時,預定出彎路線中,有大片汽車前檔碎片:

回油、判斷碎片區之後的轉向空間(夠用)、不抓煞車直直壓過去、到達乾淨路面時,從新的路線脫離

2.盲彎道已入右彎(速度有保留),行駛路線有一大灘土:

看到土,同時看到對向無來車,回一點油、拉起車身,直接跨過中線,避開障礙區,進入對向車道再駛回

3.已經加速出右彎中(拉轉猛烈、膝蓋貼地),從對向盲彎中(這是一個S彎)使出一輛略微跨線的水泥車:

回一點油,大概從70%回到60%,車身略慢下,找到更內側路線,再彎進去

.

以上,都沒有「回油到底」以及「煞車」,都有「找到新路線」

一種可以「回油到底」以及「煞車」的狀況:

漸縮彎

處理方式:

因為是不熟的彎道,所以速度沒有做很快,在此基本假定下,可以:

視線發現彎道曲率緊縮,判斷無法以此速度過去

由於是非常早發現,所以「來得及」這樣做:

重新入彎 三步驟:

回油並輕微煞車(車身立起、朝彎外跑)

加重煞車(同時判斷通過速率)

放煞車,同時入彎、加速出彎

.

參考一下

騎車要保留足夠裕度

不然想救也救不回來

.

.

第十三課、pivot steering

回答車友的提問

寫到: 請問一下

怎麼在連續彎道快速的變換姿勢

有的時候換方向的時後換了

卻發現太淺 或太深

在彎裡面都還要在改一下

或者是怎麼加快側傾的速度

不好意思 有文章還是連結可以看一下嗎??

麻煩妳了

.

你好:

我覺得是路線的選擇

決定入彎時機將會決定在此彎道跑出的弧度

出彎的弧度越直

就會跑得越順,也就不需要修改深淺

****************

加快側傾的速度

有一說:pivot steering

例如即將進入右彎,左膝用力,身體開始向右前方移動

此舉將會造成右手向前頂

右手向前頂,將會促成快速傾倒的「逆操舵」

可以迅速向右倒

而出力頂住的左膝,將會在入彎過程中

負擔「支撐身體」的功能

使人車入彎過程又穩又快

練習時建議速度慢一點

****************

至於連續S形彎(先左再右)

在第一個左彎出彎到一半時

車子還是向左傾斜的時候

屁屁就要移動到右邊,準備右彎

所以此時:車向左、人向右

.

.

第十四課、有關側掛的功能

回覆車友分享的超強網頁:

FZ6S 寫到: http://myblog.pchome.com.tw/_/myblog/?blog_id=d3c&y=2006&m=09&an=24434&acn=483

感謝分享

非常詳盡,您的分析相當受用

可是我比較沒有看到2個我注意的點

也許可以一起研討:

1.彎中的加速,可以提升後輪抓地力

這時視野要縮小到機車本身,加速時重心後移,後輪負重增加

(附帶:鏈條車加速時車尾會抬高,可使原本的傾角裕度更高)

在彎道中也一樣

2.側掛的重心移動效果,有二:

效果1:人與車的傾斜,可以對抗向彎到甩出的(偽)離心力

而彎中加速可以提升後輪抓地力,但是

傾角與彎中的加速值,兩者不可得兼

因為傾角深時,輪胎接地面縮小,摩擦力不夠

(理論上摩擦力與接觸面積無關,但實際上機車輪胎的黏性範圍越大,對地摩擦力會以某種比例增加)

此時,車子不能太過傾斜,以免使輪胎接地面積縮小到危險程度

如果想要用更高的速度過彎

就必須以人的「向內傾斜」去彌補

將人車的「綜合質心」移動到機車中軸線的內側

取代人車一起傾斜的輪胎窘境

效果2:人的內傾/側掛,減少避震器受到的擾亂扭矩

彎道中,輪胎非正中央接地,而是偏向側面

傾角越大,則輪胎接地點越旁邊

避震器在彎中的功能,是隨時將被路面起伏彈起的輪胎

以一定程度的穩定力量,壓在地面

並且向上穩定車身

所以它是持續細微地伸伸縮縮,彌補路面的不平整,以及騎士細微的抖動

此時進入彎道,如果以同傾的方式,「人車綜合質心」位於車身軸線上

但是輪胎接地點卻是在旁邊

這時候「人車綜合質心」與「輪胎接地點」

對於避震器的伸縮施力方向,不在同一直線上

因此會形成施加於避震連桿的(彎曲)力矩

讓避震器內外桿伸縮阻力增加

且側向分力也擾亂伸縮的頻率,造成不穩定

此時如果以內傾/側掛

將會使「人車綜合質心」移動到內側,它與「輪胎接地點」的連線

將會某種程度上跟「避震器作動方向」達成平行

減低側向分力(矩)的擾亂,提升穩定性

以上是我認為內傾/側掛的用意

歡迎繼續討論

.

.

第十五課、過彎的安全極限

騎車的安全極限?

騎車不一定只有車子的安全極限

還有人的、路況的

當然必須將三者配合在一起看

可以的部分需先確認:人的技術表現

當時是否身體放鬆?

當時是否路線正確?

當時是否心思敏捷?

當時是否安心適意?

如果,以上皆是,那就達到當下個人應有的技術表現............(1)

再來看車子的部分(特重前後懸吊的調整):

入彎的煞車過程,前叉是否可支撐?

入彎的傾倒是否穩定不會晃?(後避震)

入彎後進入彎中點之前,前後避震是否穩定無不安?

出彎過程中,前叉是否穩定?

如果以上皆是,那就達到車體設定良好的狀態...................(2)

接著看路況的部分

彎道是否漂亮無雜物?

路緣是否乾淨無沙土?

對向是否可確定無來車?

此區段是否熟透各路況?

如果以上皆是,那就達到使用環境良好的狀態..................(3)

.

如果以上(1)(2)(3)都確認良好

卻在過彎中,覺得還有危險

那麼,這就表示你過這些彎的「速度」與「安全極限」已經到了

請勿再深入

.

如果

以上(1)(2)(3)中任何一點無法確認良好

那就必定有危險的感覺

這就是安全極限

切勿再深入

...

共勉之

.

.

第十六課、高轉速車種的入彎退檔

高轉速車種的入彎退檔,如果可以做得順暢

相信可以節省不少時間,得到成功的樂趣

如果是600級跑車,從6檔220轉速13000,要退到2檔60轉速7000入彎

(以上除檔位外,全為估計值,來不及看轉速表、更無時速表)

就需要連退3檔(已經預先偷退1檔),在強大的煞車力之下,還要順滑的操作退檔

對於我這種初級手來說,就會成為入彎快慢的關鍵

後來得到一個體會(不一定正確)

右手煞車同時,手掌回油僅回一半(不是全回)

這時候每退一檔要補油時,油門幅度比較準確

做到順時,從半離合退檔到補油全放時,比較容易達到無頓剉情況

(必須持續強力煞車,以便配合檔位、車速與轉速)

如果一連退2、3檔可以一氣呵成,入彎前的小小不穩定就會消失

也因此不需多餘時間回復穩定

也就可以拼延後煞車(以上是賽場騎法,路上行駛不宜冒險)

也見過前車沒弄好,輪胎冒一陣煙,自己就嚇到閃去旁邊喘了

做不好的時候,應該會有點驚嚇,連後面的也很怕

.

.

.

.

第十七課、後煞車的應用

後煞車是輔助用的

煞車初期含著後煞車,能夠穩定車身

以便讓強大的前煞車發揮能力

後煞車還有很多實際路況應用的價值

簡單來講,可以將後煞想像成:後面多一股力量拉穩你的車子

例如:

1.U形迴轉掉頭,忌用前煞,以後煞配合油門離合器,穩定性高

2.山路髮夾彎,採外傾姿勢,含住後煞,可消彌回油再灌瞬間的挫動,提高穩定性

3.市區路口90度轉彎,速度慢且龍頭偏,若要用前煞,宜前後煞並用

4.進入停車位置,速度慢時,宜用後煞停車

以上,都是含著

若要練到「右腳沒力踩不下去」,不讓後煞鎖死,相當有得練哦

如果右腳太有力,隨時想要鎖後輪,對行車安全威脅很大

...

前面有大大提到,賽場車手的後煞車,應用在路線的修正

雖然我們在公路騎車,也不排斥鑽研一下

我的想法:關鍵在控制「鏈條動作」

1.專業賽車的腳踏位置以及煞車桿高度,當然是配合車手純競技用,所以它的高度,一定適合於踏穩同時,腳尖微動即可操控

2.看比賽影片,當彎道中需要修正路線,例如被後車剪線,自己需要閃避或抓側面超車,會有使用後煞車的必要

3.彎道中的賽車都8、9000轉,其實回油的引擎煞車就很重了,幹嘛要後煞車?

(相信我,當車手彎道中全放油門,一定立刻漏賽)

4.回油的引擎煞車,跟後煞車的效果不同:回油再灌,鏈條上下鬆緊易位,必有一個挫動存在(在彎道中可能是致命的),但油門不變之下使用後煞車,就沒有挫動,相對穩定

5.他們是爐火純青、反射動作能夠控制後煞車力道的高高手,用起來不算有風險,應用在彎道近身肉搏,是必備的技能

***********************

可是我們在路上騎車,就不同了:

入彎之後到出彎之間的過程,我懼怕使用後煞

第一、力道控制不良

第二、腳的動作與位置影響重心的固定

應用於過彎的安定性來說,我只試過這樣做:

一、入彎前的減速,配合前煞車,充當穩定車身的用途

二、入彎同時含著後煞車,傾倒到定位之時的補油,可以免去鏈條加減速之間的拉扯,動力平順傳遞到馬路上,增添安穩

不過,由於小弟騎車不快、入彎緩慢

這些技巧都用不上,連入彎減速重煞前輪,都很少

我們騎車還是溫和一點笆!

.

.

第十八課、彎中速度過快,怎麼辦?

寫到:

--------------------

彎中過快煞車必死 => 會立直撞壁, 或是 high side.

彎中過快收油必犛 => 會擺動並失去慣量, low side 或是 high side.

不要嚇人啦

沒有「必」死、「必」犁啦

還要看保留的裕度

其實

可以煞車,前後煞都可以

也可以收油

這些動作都可以修改彎中路線

不過不過...!

只能「一點點」

*********************

不該出現的動作:

回油到底、用力拉前煞、視線盯住衝出去的方向

以上動作如果完備,保證衝去你盯住的地方

騎車要先避免速度過快

所以「視線」為第一要用功之處

盯住彎道的最遠處,就是要找出它可能改變弧度的跡象

所以這邊我指提最重點:強迫視線

發現速度過快,或者弧度緊縮(這時你已經立即發現)

最佳處理方式第一步

一定是「強迫將視線轉移到新的路線上」

看到新的路線,你油門就可決定新的開度

重心會因應新路線而調整

姿勢不會因過度緊張而僵硬

處理起來比較容易過關

請多提醒自己:「視線第一」

*********************

以下由簡入深,參考一下:

1.收一點油,可以保留後輪抓地力之下,拉慢一點點速度

爭取多一點點時間,看準路線,重新「補油入彎」

2.不收油,含一點後煞,小小修改路線,彎中小調整

也可保留後輪抓地力,爭取時間,補油入彎

好處是沒有回油再補的那種頓挫,壞處是後煞不易用得準

平常如果沒練習,臨時要用,將有很大問題

3.用前煞。這是發現緊縮曲率彎時用的

就是已經入彎,彎下去後才發現,還有一個更緊縮的彎

如果不大幅減速,一定過不去的狀況

這裡還要分兩種情況

(1)帶煞車入彎:這是比較保險而有效的預防措施

面對不確定曲率變化的彎道,帶前煞入彎,一邊慢放煞車、一邊慢加油門入彎

當發現緊縮曲率彎時

這時候油門及煞車正在同時作用中,可以隨意微調兩者的彼此消長

快慢、角度、路線存乎一心

(2)彎中急煞車:上一點(1)也可接此

這時在彎中發現緊縮曲率彎,必須大幅減速、重新入彎

思考上必須將煞車當成「過渡輔助」,不是「懸命一拉」

做起來,就是漸強式拉前煞(當然此時油門全放)

車子隨即降速、並且拉直(趕快轉頭看向新出口!!)

眼睛視線最重要,一定要盯住新的彎道出口

看準路線,身體放鬆、鬆開煞車,入彎補油,順利離開

熟悉的彎道也可以練習這些,以備不時之需.

.

.

第十九課、胎壓的調整

以下做個整理:

低的冷胎壓表示輪胎處於較易變形的情況,操駕過程因反覆變形而導致升溫(即升壓)較高,如果過熱將產生極限操駕時的過軟滑動

高的冷胎壓表示輪胎處於不易變形的情況,操駕過程因變形量少而升溫(即升壓)較少,如果溫度不到工作溫度,將產生胎皮不夠軟而抓力不足

胎壓保持在38-40psi(較高值),可以避免長時間激烈操駕引起的胎溫過高

(殺到後來輪胎會「蛇」,就是胎溫過高)

並且輪胎磨損較少(聽車界前輩談到,他以前用BT001前後輪可用近萬公里)

但是太高的胎壓會使輪胎升溫不易

需要適當調整

舉例而言

狀況一:冷胎時如果胎壓在30psi,激操後可能升為37psi,升壓7psi(胎溫爆升)

狀況二:冷胎時在40psi,激操後為42psi,升壓2psi(胎溫不足)

升壓的幅度就是升溫的程度

狀況一的胎壓可能太低,而激操後卻溫度過高,會「蛇」,也加劇磨損

狀況二的胎壓可能太高,激操後輪胎升溫不夠,抓力無法完全發揮,但耐用度會提高很多

理想的冷胎胎壓應該訂在狀況一與二之間

也就是升溫(升壓)足夠(賽道使用有人建議5psi),兼顧磨損、操控性以及抓地力

以上結論產生如下建議:

1.準備一個準確的胎壓表,出車前量測(取36-40psi之間)、操駕過後再量,取得升壓值

2.調整冷胎胎壓,將升壓值控制在3-5psi之間,想要高抓力以5為準、想要耐磨耗以3為準

3.熱溶胎應給予較低的升壓值(不要升溫過高,需採較高的冷胎壓)、道路胎想要激烈操駕時,應給予較高的升壓值(讓它升溫高些才會軟,需採較低的冷胎壓)

4.冬天道路冰冷,需要較高的升壓值,讓輪胎升溫高些才會軟,需採較低的冷胎壓;夏天相反(不要升溫過高,需採較高的冷胎壓)

以上

.

.

第二十課、「帶煞車入彎」與「放煞車入彎」

.

.

附錄、珠海賽道體驗

到了賽車場,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耍帥拍個照吧

教練細心解說,每個彎道適用的檔位,嗯?有聽沒有懂?

哦,賽車場長這樣啦,大部分都是2檔彎,幾個3檔彎,右彎佔大部分

換好服裝,呵呵,先拍個照吧。天氣寒冷,輪胎都穿上熱毯子啦

出發前合影,紅的那台有後照鏡哦,教練車就是要看後面啊

另一個角度:看得出來誰是誰嗎?

在pit區做最後進場登錄

大家都好乖,都不敢超教練的車哦(教練好像用屁股告訴我們,該擺出動作了)

順順騎,也要保持安全距離哦

這時還沒開催,以當時氣溫、胎溫,以這種角度就已經很容易滑胎了

下文有點流水帳的感覺

本次珠海賽道體驗班

第一天騎2節(30分鐘/節),著重賽道熟悉,三部學員車

第二天騎4節,加快速度,著重正確操駕

,五部學員車

除了第二天第4節之外,其餘皆由教練帶隊

跟在他後面,只見他以小小的動作,精準的路線,輕輕鬆鬆的切進彎道

且為了顧及大夥的安全,進彎前刻意提前煞車

讓大家有足夠的時間完成側掛,煞車,退檔等程序

***********************************************************

本次車友第二天第2節發生小失誤,教練為了安全,將帶隊過程延長

直到第二天後半場,一定有人開始感到不耐,想超車而去

像我期盼盡情奔馳,又不好意思未得允許之下超前

在與前車保持安全距離之下,有時候空隙過大,多數都是只有被超的份

***********************************************************

第二天中場下課時,教練說我跟得還可以,以賽道的一般練習速度都跟得上(可是我

)

那一節的感想,是我不敢追教練追得太近,心情上也沒有緊繃的感覺,只是以更短的時間,

練習連退兩檔的順滑操作,這樣的速度開始比較有趣一點了

本次我已按照教練指示,所有的檔位完全按照賽場彎道設定,2就2,3就3,開始熟到一定程度了,

就是因為這樣,檔位正確扭力強大,出彎多次有穩定滑胎(天氣冷嘛)的感覺

***********************************************************

可能是已經練熟吧,開始有點悶了

苦無機會發揮今晨練熟的彎前退檔順滑操作,只能跟著大家提早煞車

退檔的練習對我的大扭力sv雖無道路實用價值,卻能在賽道協助我縮短慢車時間

節省進彎準備時間,

後來就是這些練習,獲得了高速直線衝刺後,進彎前操作的安全感

據說進彎前連退2檔,不慎的話,會形成災難

***********************************************************

終於,最後一節

教練要逐一跟拍,一一揮手呼喚我們超前

第三輪到我,就上啦

小心將前車一一超越後(主要還是在出彎加速)

前面一片無盡的坦途,我好像著魔發狂似的猛衝

離發狂之前僅剩一絲絲理智,盡量去細膩操控有關

右手的一切,左手與左腳的搭配,

屁股的一切,放鬆與移動上身的搭配

並且恐懼大直線速度的我,從來沒有一次將油門用盡

最多到3/4吧

**********************

通過時正在加速中

900公尺的直線加速

6檔11000轉(齒比有改)速度大約220

減速到3檔速度約70入彎

這是挫

最大的時候

*****************************************************

餘文合併

跟大夥排長龍騎車的時候,轉速都沒上萬轉

正在奇怪怎麼前梯次大家說都破萬轉,是我們騎太慢嗎

最後2節,教練快帶,以及自由奔跑之下

真的就破萬轉了

**************************************************

我自己從未將油門到底,是因為賽車的油門反應已經夠靈敏,加速已經夠猛烈

加上密齒比的推送,拉起的速度已經夠嚇人,

我想,盡情的加速對我已足夠,我不想要極限的加速

一萬三四換檔,在最後一節是常態

**************************************************

在賽道騎車,最大的體會就是,盡量發揮,這是最後一節的體驗

而在前五節,最大的安心就是,彷彿怎樣騎都可以,只要小心,就可以安心

不過隨著速度加快,小心的成分漸增,安心的感覺漸薄

前五節整體而言,大家在教練之後列隊跑,我自己並沒有緊張的感覺

就專注練習各項動作,體會到教練說[跑賽道是很機械化的運動]

輕輕鬆鬆的,也沒有用力煞車,也沒有全力加速,也沒有退檔失誤

就這樣,跟久了,甚至有乏味想休息的念頭

但最後一節的奔馳,我得到完全不同的體驗

***************************************************

教練示意,輪到我超車,他要跟拍

超過他.

前面還有兩位,我還是提早煞車,不急著超,一定有機會的

陸續超過之後,那瞬間,最令我神經緊張的狀況出現:

前無阻擋,後有追兵------------->這一定是激發因素

由於出彎後我比臨車低一檔,或者是他要讓我過

首次將油門快速大開,一面升檔,一面機械化地瞄準彎道

一次比一次嘗試更遲煞車,更遲退檔

換來更緊張的狀況出現

最使人褲底多一斤的,就是煞車煞到靠北叫母,煞不住啦

賽車的穩定性就在那句話衝口而出前,在最後的進彎機會前

讓我夠安心放開煞車,讓上半身隨著煞車前已側掛的屁屁,下彎

我的習慣是提早開油,接近彎中點就開油門,當然是漸進式,

當[漸進式]的程度,變得意想不到的快速時

心態上變成,想要欺負這條後輪胎,想要試探你和冰冷路面的親密程度

多次出彎,發現你們果然是有嫌隙的,儘管我已經用外側大腿將體重放在你上面

後輪都處於滑胎狀態,卻無危險感受,只有一次處於嗨塞邊緣,等一下再講

賽道的環境,就是有這樣令人安心的感受

**************************************************

講一下那個著魔的經驗,出現在那神經緊張的狀態,就是最後一節

因素:前無阻擋,後有追兵

這使我不需要超車(超車令我緊張),卻又不能輕鬆跑(你他乃乃的不要跟太近)

所以直線就大開油門,路底就延遲煞車,遲遲...遲到進彎是依靠放煞車

(當然這是正確的,可是你他媽要知道,教練說的[正確],那可是要令我們屁滾尿流啊)

進彎前的延遲煞車,就是那樣屁滾尿流的感覺

幸虧有熟練的滑順退檔,在煞車過程中,退到4放,在退到3放,幾乎都是順的,後輪幾乎沒有不安情況

當然還是有啦,剛剛我不是說,那他乃乃的輪胎與路面感情冷淡的事嗎

煞車同時退檔過程中,重量大幅移動到前輪,後輪還是輕微小小擺動

可是我林老師地並不甩他,因為這小小的失誤會由賽車的穩定性處理掉

照樣大力煞車,經常煞到有靠北死無路的感覺

(這真的是非常大力的煞車,我練了一週的伏地挺身,儲存的肌耐力還是用光光)

*************************************************************

至於出彎開油門,我說我會希望比較早做

好處是及早開始加速,缺點是後輪由減速到加速的過程中

賽車正好處於傾導的動作中,體重還沒確實轉移下去,滾動軟硬面之間的咬合還不深

扭油門如果太急,那一下的挫動,可能會讓人挫賽

所以我只有早一點點開油門,而且時間多浪費在從減速的-2引擎加速程度

先回到0,速度不加不減,再以0.5測試,若ok,則開始出彎

然後以2,4,6的加速度,一面拉直車身,一面回座,一面瞄準,一面進檔,一面狂奔

然後,機械化地,拉空轉退一檔,側掛,煞車,退2檔,放鬆煞車與身體,進彎後加油門

教練要求的各彎道規定檔位,確實可以讓賽車隨時有發力狂奔的能耐

*************************************************************

餘文合併

也許是有這樣的機會

才會有最後一節那種入神忘我,著魔猛衝,明快細膩的體驗

配合很多因素,才開啟那段大約7圈狂奔的流暢痛快

安全條件,基礎技術純熟,賽道熟悉,都很重要

就只是機械化的執行每個彎道必備的動作

盡量將每個動作的銜接與力度拿捏好

隨時可以試探各項極限

頭腦向肢體下的指令密集傳出,忙碌異常

所幸我不需如比賽般,想辦法超越對手,否則這次一定跑不出那種明快的節奏感

***********************************************************

那種心思澄澈,每個動作信心在握,座下穩定的安全感這種描述好像適合用在騎車逛大街

卻必須搭配上矛盾的另一套敘述

狂吼的排氣聲,近紅線的轉速表,狂暴的拉扯,飛逝的景物,逼近的彎道

急切的操控需求,煞不住的威脅,心理準備出彎滑胎,全身大幅貼地的爽與high

隨時在逼近極限,卻又任他逼近極限,因為不知道極限在哪裡

出彎加速時滑胎,這是極限嗎? 可是又很有安全感,滑胎當中我還是增加油門開度

入彎前急煞到挫賽(靠,還要補油退檔耶),前叉抖動,這是極限嗎?可是我知道賽車下一瞬間可以給我穩定

終於煞不住了,差1公尺之多,我不以輪胎極限去贏回那一公尺

錯過近彎點,那是超過極限嗎?

但仍然可以過彎,就是要修改彎中點(Apex),彎速也不見得慢

就在持續探測極限的過程中,上面兩段紅字之間

感受有強烈的矛盾,彷彿將魂抽進異次元時空

***********************************************************

終於方格旗出現了(啊?時間到了?),要利用最後一圈回車行

別浪費這機會,時空再度扭曲,追過了一位車友之後,還有半圈

終於,pit道在望,我靠右準備進站,習慣性左手揮動,示意減速

側身回頭看,靠,後方空無一人,我揮手給誰看啊

全身開始放鬆,進pit後要繞回車行,這路線已經走過5次了

而我還居然腦筋空白到找不到路回去

賽車和我都慢下來,用一絲絲餘力,跟著剛剛追上來的車友之後

慢慢的進車行

下車後手酸腿軟時,全身體能搾乾,回魂過程中只能傻笑

那時天氣並不熱,我的shark也夠通風,頭套卻全濕了

回頭一看,我的CBR600RR賽車,綠色的口水也吐了一地

上回就這樣了,這次還沒修好啊,可不要賴給我

*************************************************************

附記:嗨賽邊緣

那個差點嗨賽的狀況

是第一天有F3練車時

在彎道上漏油

所以第一天下午,教練每到那個彎,就特地跑外線繞開

他認為第二天開跑之前一定會處理

是沒錯啦,有處理,灑了很多木屑

變成好像賽道上的雙黃線

休息時間車友問:那個會不會滑?

教練說不太會,但車友私下在講,最好不要太相信那裡的摩擦力

我有聽啦

我們幾乎都刻意避開

*****************************************************

就在最後一節的最後幾圈,再次經過那個彎,木屑幾乎已經飄光了

我不想讓他影響我的路線

就當作沒看見,直接壓過去

過那個彎的車傾角應該大於45度吧

就這樣後輪滑掉,瞬間又抓地

我的屁股已經被彈起來,兩下

就在開始嚇一跳前,車子又回穩了

幸好那塊滑滑的面積,還算窄的啦

沒事?好,那就繼續衝吧

上一行是我在回穩後一秒內所想的事

********************************

現在回想,如果我用更大的側掛(我的動作蠻小)

讓重心更大幅移動到內側

一定可以將後輪壓得更緊

可以取得更快的過彎速度與安心操控感

可惜下次要去,又不知何年何月了

_________________

簡單就是美‧單缸的撼動與感動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93/node80006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