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CBR1000RR的發展歷史

軍情諜報| 2015-11-14| 檢舉

文章來源: 新大洲本田摩托 作者:佚名

CBR1000RR是一款以歐、美市場為主的產品。Honda早期面向此市場的大型直列四汽缸產品,是由1981年的CB900F開始的。到了1987年,第一款升級的運動型巡航車CBR1000F Hurricane面市,這與其他日本的競爭對手幾乎是同一時間推出市場。但這些產品,僅僅是叫做運動型,超級跑車的稱謂並不屬於它們的,而是屬於750cc級的產品。到了1992年,Honda開闢了新的戰線,推出了石破天驚的超級跑車CBR900RR。在對手措手不及之下,當時市場上並沒有同級的產品,CBR900RR在前幾年之內都沒有遇上一個真正的競爭對手,幾乎是橫掃了整個市場。

下圖:1981年CB-900F

下圖:1983年CB-1100F

下圖:1987年CBR-1000F Hurricane

下圖:1992年CBR-900RR

下圖:1993'CBR-900RR

下圖:1996年CBR-900RR

下圖:1998年CBR-900RR

下圖:2000'CBR-929RR

下圖:2002年CBR-954RR

下圖:2002年CBR1100XX「黑鳥」

下圖:2003年CBR1100XX

在YZF-R1、GSX-R1000、ZX-10R的壓迫下,以CBR-954RR抗衡了多年之後,Honda挾著MotoGP兩連冠的聲勢,在2004年推出了第一代的CBR-1000RR(BC-SC57)。第一代的CBR-1000RR使用一副工廠編號為SC57E的全新水冷四衝程直列四汽缸、DOHC每汽缸四汽閥、排汽量998cc的發動機,173匹的最大馬力輸出。電子控制的HESD方向阻尼器、HMAS前叉,UNIT Pro-link HMAS後搖臂,據說都是來源於MotoGP的技術。

下圖:2004年CBR-1000RR

2004款CBR各種細節圖

2005款的CBR1000RR,基本上就是在2004款的基礎上,增加了幾種車身顏色而已,技術上並沒有任何的革新。

2006款的CBR1000RR,外觀上的變化很輕微,而內在的改良則幾乎是翻天覆地。06款在座姿、車身重量、發動機的配汽機構以至是ECU的軟體等,都採取了比舊款更加「瘋狂」的設定與改進。

2007款的CBR1000RR,在06款的基礎上增加了新的顏色。

第二代的CBR1000RR在2008年推出,工廠的編號為EBL-SC59。新車的造型與第一代相比有著明顯的變化,但就自己個人的觀點,第一代CBR1000RR的造型似乎更有超級跑車的風格,新車的造型在更大程度上增加了巡航跑車(也就是類似於VFR800)的味道。新車發動機也經過大幅的改良,排汽量從第一代的998cc修改為新的999cc,發動機大量內部零件也經過了重新設計。此外,在車身的輕量化方面,新車的重量只有201公斤(日本版),也比第一代輕了五公斤。

2008年CBR1000RR採用了帶有防止後輪鎖死設計的離合器,這在CBR1000RR中是首次。

與08款相比,2009款CBR1000RR的最大變化,就是增加了一個裝有電子控制、智能化ABS剎車系統的版本供顧客選擇。此外,增加新的顏色圖案,也是慣例性的做法。

下圖:2010年CBR1000RR

2011款本田CBR1000RR

2012年CBR1000RR

2012CBR-1000RR。外觀上,新車的車頭使用了一個更具侵略性的整流罩進氣口、大燈,車尾則沿用了原有的、充滿活力的類似設計。

發動機方面,沿用原來的水冷四衝程直列四汽缸、DOHC每汽缸四汽閥發動機,內部沒有重大的修改,最大動力輸出178匹。主要的修改部分是在PGM-FI系統的程序,新的設置改善了在發動機輸出線性方面的表現,特別是在油門扭動幅度不大的時候。

懸掛系統,是2012' CBR-1000RR的新焦點。前懸掛採用了Showa 經過改進的BPF(大口徑前叉)43mm 倒立式前叉,來自MotoGP技術的Unit Pro-Link後搖臂,以及依然由Showa設計、生產,內部加裝了專利性的、用於平衡減震油流動組件的後減震(Balance-Free Rear Shock,相關的結構、原理圖可參閱本系列文章的圖片)。此外,C-ABS系統是新車的選配裝置。面對北美、歐洲這兩大不同的市場,新的CBR-1000RR在具體配置上大體相同,但車身顏色則略有分別。而下圖中的紅色底圖配黑白線條版本,就是歐洲版本的特有圖案。

2013 CBR1000RR在2012年轉款,頭燈、啡呤,錶板、頭fork、尾避震、合金輪圈上都有改動。頭尾避震的規格明顯升了級,Combined ABS是附加設備。頭燈線條完全改動,頭啡呤拉起角位增強肌肉感。

先講尾擔,新車採用Unit Pro-Link®連杆設計,尾避震筒由Showa製作,附有註冊專利技術Balance-Free,雙管式設計,油壓抑震的反應更敏捷,更順滑和更受控。

頭擔改用Showa 43mm直徑倒立式大口徑活塞前叉,因為大口徑活塞前叉的避震油容量更高,在fork芯伸縮時,能減少fork筒所承受的油壓。結果是在fork芯活動的 初期,能提供更順滑和細緻準繩的避震反應,從而提升頭擔的操控感,和在急煞時前叉有更穩固表現。

2014年CBR1000RR SP

還在2013年年底,本田的CBR1000RR Fireblade火焰刀就已經與廣大愛好者見面了。

基本上,世界各地的愛好者對火焰刀的印象和評價都是一般,因為本田公司的風格所致,因此火焰刀系列不管是馬力還是扭力,都設定的相對平和,完全不同於SUZUKI GSX-R1000或KAWASAKI ZX-10R這兩款車的風格那麼激進。有鑒於此,為了激起車迷對火焰刀的追捧,2014年本田公司特意為火焰刀加推了一款SP版本,但僅從廠方公布的數據來看,SP版的火焰刀卻還秉承了本田公司的中庸之道,178匹馬力,281公里的極速,對於被那些升級大包圍寵壞了的車迷來說,恐怕失望的表情都會寫在臉上。有鑒於此,不妨與大家來一起分享下CBR1000RR Fireblade SP的更多信息,看大家能否在其中悟出一些自己的想法。

有別於火焰刀的普通版本,SP版的火焰刀在發動機進行了特殊塗裝,以便與普通版有區別。避震系統的選擇上,前避震使用了直徑55mm的Ohlins倒立避震(NIX30系列),後避震同樣是Ohlins的雙預載多段可調式後避震(TTX系列),令後避震的調節段位更加細膩,可根據駕駛者的需要進行細微的調整。來自Brembo公司的輻射式卡鉗,也為SP版火焰刀增色不少,前後輪胎選裝了倍耐力公司的120/70-17和190/50-17的輪胎。為了應對升級的行車電腦和電噴系統的馬力榨取,SP版的火焰刀的缸頭被本田的設計師進行了修改,讓SP版火焰刀的動力輸出更加線性,讓駕駛者的小心肝兒隨著油門的開啟保持直線爬升。進氣口和排氣口都進行了打磨,並修正了各氣門的開啟角度,SP版火焰刀的活塞為特殊定製版,重量為177克,使SP版火焰刀具備178匹12250轉的轉速,有別於普版的12000轉轉速時輸出176匹馬力。同時還將扭力從普版的83ftlb@ 8500rpm 提升至84ftlb@ 10500rpm。因此很多測試媒體宣稱SP版的火焰刀馬力線性輸出絲毫不輸於BMW的S1000RR、 Aprilia的RSV4 R、MV Agusta的F4R和Ducati 的1199 。

因為如Ohlins、Brembo、Pirelli等大量補品的使用,令SP版火焰刀的操控感受有了超強的提升,也使得該車在過彎時候的抓地性變得更強。同時,一如本田公司對其產品安全性的考究,C-ABS制動系統也同樣作為選裝配置,出現在SP版火焰刀身上,當然,代價是你要為此多付出600英鎊,相信各位使用過該制動系統的車迷對這套系統的制動效果都是有口皆碑了。即使SP版火焰刀只有820mm的座高,但大包圍跑車的熱血天性、升高的腳踏、以及極具戰鬥感的前傾角,還將會令駕駛者的屁股高高撅起,感受到升級大包圍車種那種平地起飛的魅力。

下面是SP版火焰刀的技術參數:

引擎:16氣門直列四缸水冷1000cc電子燃油噴注

馬力:178bhp@ 12250rpm

扭力:84ftlb@ 10500rpm

乾重:199kg

極速:281km

座高:820mm

油箱容積:17.7L

前制動:2X320mm雙碟選配C-ABS制動系統

後制動:220mm單碟選配C-ABS制動系統

前輪:120/70-17

後輪:190/50-17

本田新CBR1000RR將配備LED頭燈 2015年亮相本田新CBR1000RR將配備LED頭燈。

近日,本田的一張設計圖紙被曝光,該圖紙不僅透露了本田全新旗艦車型CBR1000RR的車頭造型,同時還顯示出新車將配備LED頭燈。

曝光的這張草圖顯示CBR1000RR將採用全新的前整流罩,前大燈採用4個獨立的發光模塊,其造型不僅前衛動感,而且其全部採用LED材質十分節能。預計CBR1000RR將於2015年的EICMA正式亮相。

編輯:李瓊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93/node71879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