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參加同學班聚時,好久不見的同學可能會問:「你現在開什麼車?」
當你交了男友時,姐妹淘可能會問:「他現在開什麼車?」
當你到新公司上班時,同事可能會問:「你有沒有車?什麼車」
心知肚明,這道問題背後的目的,或許,不只是單純地想知道車款而已。
汽車,最原始誕生的目的當然就是交通工具,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汽車已經漸漸成了一部份人身份的象徵,而這一點在馬來西亞則特別的明顯,原因當然和我國特有的汽車政策息息相關。
在鄰國,泰國、新加坡或印尼,在街上見到的私家車、計程車等大多是日本車,而再上一個「階級」就是德國車,按照階級來說,先是日本車,再到歐洲車,然後超級跑車。
馬來西亞有別於鄰國,因為咱們多了一個「國產車」。國產車,顧名思義就是本地生產組裝的汽車,本地的兩家國產汽車公司普騰Proton以及第二國產Perodua在大馬政府的汽車保護政策下,得以以較進口車經濟實惠的價格出售,使得國產車普遍上成了普羅大眾的『第一輛車』。
基於國家汽車保護政策,進口車相對的也成了價格較高的選擇,由東協國家、日本或歐洲國家進口的稅率都不同,而韓國車在90年代登陸大馬後大多採取本地組裝生產的方式,使得價格往往介於國產車與日本車之間,也由此形成了世界獨有的汽車階級,國產車、韓國車、日本車、歐洲車、超級跑車。
很明顯的,在本地有不少傳銷或保險業界,經常以汽車作為一種成功的象徵,初生之犢在經過一番努力後購買了歐洲轎車後,一般都會被視為「人生勝利組」,用名車來證明自己的成功,並吸引或招攬下線或會員也是一種常態,過年過節開著新買的進口房車也經常被視為「衣錦還鄉」。
隨著生活素質的講究與面子問題,人與人之間的攀比越來越多,為了滿足虛榮心,或證明自己跟身邊朋友的消費能力相輔相成,使汽車從代步工具演變成身份的象徵。因此,汽車換代更新也越來越頻密,有錢人逐年換新車也不再是新鮮事。
不過,開著國產車的百萬富翁,千萬富翁,上市公司主席,達官顯要更是大有人在,一些富翁選擇低調外出,以免樹大招風。當然,很多時候,人類的夢想與汽車常常連結在一塊,為了激勵自己不斷前進,設下換車計劃,激發自己的意志力,朝著夢想車款的目標前進。
平心而論,隨著國產車日益的改良和進步,和日本車的性能差距日益縮小,在操控、動力性能上也有自己獨特的技術,一些車款更是直接和日本廠商合作酒瓶新裝上市,就性能比價而言,國產車占有絕佳的優勢,如果經濟能力許可一般本地消費者在「汽車身份階級」的前提下,往往會以外國品牌來作為最終的考量。當然,日本車在二手價格方面的確比較占上風。
其實汽車往往沒有所謂的好不好,只有適合不適合或喜不喜歡。當然有很多人在購車時憑喜好選購,在能力有限的前提下,或第一眼就愛上歐系車,就讓他從未經歷國產車的洗禮。也有不少人對汽車從未有憧憬,願意開著幾十年老車,不停維修直至終老。
在這兩種情況而言,就有兩種對汽車有不同的聲音。有的人會認為汽車就是形象,有的人倒是認為,汽車只是生活幫手,並不能詮釋他的身份象徵。在一般上,購車前我們都會根據自己的預算、用途與需求來作為基礎考量,而你是否也會將汽車作為個人身份代表的考量呢?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93/node382145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