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月底,GOGORO 正式發表了全新車款 GOGORO 2,隨即以較貼近市場預期的車款售價以及零件通用性等諸多原因,引起車友們一陣討論,而這次由 GOGORO 官方舉辦媒體試駕活動,小編也得以體驗全新 GOGORO 2 所帶來的騎乘感受,一樣是使用兩顆專用鋰電池,但配備前 14 吋後 13 吋輪胎,與較長的坐墊配置,讓舒適度與實用性皆提升;車輛外型獨特且逗趣,加速表現與 GOGORO 1 相比並不遜色,低重心操控感依然存在,GOGORO 2 的存在,滿足大多數對預算稍微有限制,卻又想要享受電動機車的消費者。
GOGORO 2 除了剛剛提到的這些特點以外,還有加上 iQ 4.0 系統,可以即時傳送資料至手機端,讓手機端能讀取到車輛的加減、馬達負載甚至是傾角資料等,對於熱血玩家來說這些資料不無小補,而車輛的外型特色更讓 GOGORO 2 保有許多個人化空間,原廠也有推出許多選配精品可以安裝,動力模式方面,GOGORO 2 與大多數的 GOGORO 相同,都是可以選擇 SMART / 方格旗與加值方案 SPORT,可依照自己的需求選擇,加上本島西半部換電站的普及率提升,對於西半部的車友們來說更是方便。
本篇文章也將進行分章節介紹,有興趣者歡迎點選下列連結進行跳章:
一、GOGORO 2 外觀與功能
二、電機與底盤
三、公路試駕
四、結論
五、GOGORO 2 精品車欣賞
2017 GOGORO 2 規格表
電機:GOGORO G2 鋁合金水冷永磁同步馬達
功率:6400 W @ 3000rpm
最大軸馬力:8.58 hp @ 3000rpm
最大軸扭力:25 Nm @ 0-2500rpm
最大輪扭力:205 Nm @ 0-2500rpm
電門控制:電子油門 / 電子倒車鍵
變速系統:MOSFET 水冷馬達控制器 / 模組化齒輪組
傳動方式:428 規格高強度油封鏈條
車台:高張力鋼管
前避震:正立潛望鏡式前叉
後避震:雙槍預載可調後避震
前輪煞車:單向雙活塞浮動卡鉗,碟盤直徑 220mm
後輪煞車:單向單活塞浮動卡鉗,碟盤直徑 180mm
前輪尺寸:Maxxis M6237 SPORT 性能胎,規格 100/80-14
後輪尺寸:Maxxis M6237 雙能複合胎,規格110/70-13
長度x寬度x高度:1880mm x 670mm x 1090mm
軸距:1306mm
座高:770mm
乾燥重量:104kg
裝備重量:122kg (含兩顆電池)
一、GOGORO 2 外觀與功能
左側
右側
車頭
車尾
先看到車輛的四個方向部分,車輛的左右側明顯比較貼近於傳統的燃油速可達,但是這次 GOGORO 2 設計上走向六角形造型設計,類似蜂巢式結構,所以可以看到車頭端與車尾端都有一組斜角收邊,當然車頭與車尾本身設計維持 GOGORO 系列的膠囊概念,車上零配件看不到方正的線條,都是以圓邊修飾。
比例側面
比例正面
雙載測試
車輛大小與騎士比例比較,圖中單人乘坐的騎士身高為 168cm / 53kg;不難發現這次座高降為 770mm 後,女性也能夠比較輕鬆雙腳著地,對於騎車的信賴感會更安,GOGORO 2 的 2 可以有很多種解釋,其中一種對於這個 2,也可說是雙人座,第三張照片可以看到雙人乘坐還是不成問題,比起之前 GOGORO 1 需要抱很緊來說,實用性與舒適性提升非常多!
介紹 GOGORO 2 之前,有件事情一定要提到,那就是 GOGORO 2 的登場,並不代表 GOGORO 1 會停止,就 GOGORO 內部自己的產品定位來說,這輛車是符合大眾期待的車款,但若是要更獨特的車款,GOGORO 1 系列則更適合。
GOGORO 2 車頭設計依然維持全黑鏡面外蓋組,不過這次有許多細節都不太一樣了,像是這塊外蓋組已經不再是半透明款式,全黑色的鏡面外蓋,保養上要很細心呢!
車頭設計非常逗趣可愛,如果最近有經過台北市的基隆路與忠孝東路口,可能都會被在轉運站上的 WONDERLAND 吸引住,因為其中就有個巨型版車頭擺放於該處,而這次車頭設計依然有可更換前面板功能,但可以注意到大燈組似乎有些改變。
近燈
遠燈
大燈組這次雖然也是智慧型可編輯 LED 大燈組,但是大燈的發光單體組從一對變成一顆,也就是說近燈只亮右側的魚眼,遠燈則是亮左邊的魚眼,開啟遠燈時並不會同時點亮近燈,非常可惜;周圍則是新增寬廣的『光帶』,開啟系統後就會自動點亮。
有的網友也許剛剛已經注意到車頭上方有一段垂直的黑線,這條黑線其實是塊橡膠蓋,因為 GOGORO 2 在這塊橡膠蓋下留下配件安裝鎖點,屆時安裝前置物夾就不需要另外在車殼上鑽孔。
車頭的方向燈組也是 LED 款式,在照片中與車體的比例上也許很小,不過從後照鏡觀看時,GOGORO 2 的方向燈亮度頗高,白天也能夠輕鬆辨別。
接著來到騎士的視角,GOGORO 2 變得比較接近傳統燃油速可達,這樣的改變除了是新的嘗試,當然對於燃油機車車主要轉換成 GOGORO 2,適應時間也可以縮短,把手內裝蓋也是黑色鏡面處理。
後照鏡
背殼
GOGORO 2 使用新的大圓型後照鏡,這次後照鏡的面積非常大,觀看後方來車並不會覺得不夠用,鏡殼本身與車輛把手使用相同的黑色鏡面烤漆,陽光下實在非常漂亮!
左把手
後煞拉桿
握把與開關設計部分,左邊的握把套與 GOGORO 1 使用的造型非常相似,也都有很不錯的握感,開關方面則是包含超車燈的遠燈/近燈切換開關、方向燈開關與喇叭按鈕,左把手前端位於煞車拉桿及握把之間,還有一個扳機式倒車鍵,可輔助車輛停車時使用。
這次左右把手的前後煞車總泵及煞車油缸回到傳統設計,使用前後獨立設定,這樣對於車輛保養來說更省事,因為大多數有能力維修碟煞車款的店家,幾乎都能夠代為更換這組總泵的煞車油囉!
儀錶板
啟動畫面
行駛狀態
方向燈
版本差異
儀錶板的配置部分,這次 GOGORO 2 的儀錶板稱作『多彩智慧儀錶板』,造型設計維持膠囊造型,全新的 GO 鍵改用電容式觸摸開關,經過下雨等各種阻抗測試,可以避免水滴誤觸造成行駛中意外停機,也可使用手套觸碰,並且巧妙利用外圈增添一組七彩色環,針對不同的車輛狀態進行燈號提示,包含像打方向燈時也可以利用最靠近轉彎側的三組燈加強提示效果,當然這些功能都可以透過 GOGORO App 進行設定,不過圖中示範的版本都是 Plus 版本配備,一般版配備的是灰階液晶與微動開關式 GO 鍵。
iQ 4.0
各項溫度
輸出及轉速錶
回充與消耗
加減速力以及傾角
如果覺得儀錶板顯示的資訊還不夠多,這次 GOGORO 2 率先導入 iQ 4.0 智慧韌體,可以透過手機上的 GOGORO App 即時監看車輛的各項數據,包含車輛電池與馬達溫度、輸出與轉速錶、回充與消耗、加減速力以及傾角等相關資料;這套系統預計下半年也會導回 GOGORO 1 使用。
右把手
前煞車
右邊把手部分,這次右邊油門把手依然是線傳系統,右邊的開關部分則有警示燈開關/車箱開啟、里程表切換/方格旗模式與 SMART 模式按鈕,車箱開啟鍵這次還新增了在行駛時,可直接啟閉 REGEN 滑行回充的功能;前煞車拉桿方面與後煞車拉桿有著相同設計,並且這次 GOGORO 還加入了 SBS 前後連動同步煞車系統,單拉前煞會自動帶些後煞,可比起單用前煞獲得較佳煞車減速效果。
車頭內裝部分,在上半部使用黑色鏡面烤漆,下半部則是灰色塑料增加耐用度,並且中央還有標準配備一支掛勾,可以用來掛便當或者飲料等物品,下半部還特別使用同色系的螺絲外蓋,讓外型看起來更簡約。
晶片鑰匙正面
晶片鑰匙背面
版本差異
備用解鎖方式
GOGORO 2 Plus 版本也是使用免鑰匙晶片系統,只要晶片靠近車輛,按一下晶片後方的按鈕就會將車輛解鎖,反之上鎖也是相同方法,另外也可以使用 iPhone 或 Android 解鎖,若真的啥都忘記帶,還有打密碼這招可以將車輛解鎖,當然這個配備只有在 Plus 版本上才會有,一般版本配備傳統的磁石防盜鎖。
腳踏空間部分,GOGORO 2 的腳踏依然還是有稍微類似山形的中間高外側低的設計,這樣的設計能讓騎士踩踏時比較舒服,但對於載貨就需注意貨物是否會左右傾斜滑落,原廠也有推出選配的各式各樣材質與造型踏板可另購安裝。
車身與坐墊部分,這次坐墊算是大幅度改進,原有的蛋形坐墊也已經改成像圖中這樣的傳統造型機車坐墊,但舒適度表現讓人驚豔!
坐墊前端底下的內裝,可以看到 GOGORO 能源網路標誌,代表這台車還是使用與 GOGORO 1 同一個能源系統,也就是 GoStation 換電方式營運。
坐墊座高僅 770mm,對於身高 168cm 的女性已經能雙腳著地,小編 183cm 則是可以雙腳平踩,這個數值提供給大家參考一下。
坐墊後端還有一組 GOGORO 的車款識別牌,當然想要的話連這個東西都有金屬品可以選配!
車箱空間
試擺
USB充電埠
坐墊絞鏈
置物空間總容量為 25 公升,官方說明能放入一頂全罩式安全帽或者兩頂 3/4 罩安全帽,不過小編測試之下,使用一頂全罩式安全帽沒問題,但是想要放入兩頂配有鏡片的 3/4 安全帽時則無法放入,經詢問原來是因為要使用無鏡片的 3/4 罩安全帽才行放入兩頂;Plus 版本車箱內配有 USB 充電埠,可替行動裝置充電,而兩版本坐墊本身都配有自動彈起功能之絞鏈,方便性十足。
電池
電池室
GOGORO 2 依然採用兩顆專用電池,目前全台灣截至現在共有 358 個換電站,據了解電池數量也在四萬多顆以上,這次試駕路段是有爬上仰德大道與陽金公路等,且這幾天台北天氣炎熱,卻不見電池或馬達過熱提示傳出,可見這次電力控管上應該更優異。
車箱內零件蓋
後扶手
車箱後端還有一個橡皮塞塞住的孔位,現場工作人員表示說這是未來可以選配加裝的配件部分,不過目前還在開發中,車尾車箱鎖扣使用馬達拉動,按下車箱開啟鈕後就會自動彈開,或者也可以按住智慧鑰匙後方按鈕超過三秒,車箱也會打開喔!
車輛側面車殼造型,維持六角形概念延伸,還加入了個人化特色,兩側的外蓋都可以透過特殊工具打開,車殼依靠強力磁鐵吸住,兩側打開分別可進行車輛的潤滑油/水箱水更換及維修系統診斷連接使用。
後座腳踏為彈出式飛旋踏板,壓下後就會自動彈出,反之收回只要推回車身內就可固定。
後扶手部分,GOGORO 2 的後扶手從車身內做出一組圓管延伸,這組圓管據說也是讓 GOGORO 2 車主挪車使用,但小編還是必須宣導,別人的車不要亂移啊,一停車格一機車才不會因小失大。
尾燈組
方向燈
小燈
煞車燈
尾燈組部分,這個造型從公開到現在,大概已經有幾百種的貼圖可以代表,但這尾燈組還是得說與車頭的膠囊造型大燈相似,一樣都有光帶設計,方向燈隱藏在尾燈兩側邊緣,正中央區域是煞車燈,夜晚能見度據前幾日在路上遇到的店面試駕車,亮度並不差。
牌照架
固定方式
車尾牌架組則是安裝在最下方的位置,而且不是從車殼內延伸,而是從後搖臂上新增支架,除了可以作為牌照架,後方也是後輪擋水板的設計。
二、電機與底盤
GOGORO 2 的電機系統使用最新的 G2鋁合金水冷永磁同步馬達,搭配最大馬力 8.58hp @ 3000rpm,25Nm @ 0-2250rpm 的動力輸出,帳面數據上比 GOGORO S 的 G1-S 馬達小一點,但是因為新的車身配置,車輛的加速度並不會弱很多,前輪使用 14 吋輪胎,後輪則是 13 吋輪胎,規格上都能在零配件市場中找到,並且改為較常規的前後輪卡鉗,保養會更省事。
前輪使用標準正立潛望式前叉,頂端有防塵套管,關於前叉內管口徑規格,下一篇關於車輛的耗材交換報告終將會提到。
前輪則是使用 14 吋輪框組,中央配備 220mm 的煞車碟盤,屬於傳統的固定式圓形碟盤。
前輪煞車卡鉗則是單向雙活塞浮動式卡鉗,卡鉗上有著 SBS 連動煞車系統的字樣,這套連動式煞車是雙向運作,單拉後煞車會有部分力道同時拉動前煞總泵,反之亦然,並且這組機構在前把手內蓋中,所以油管僅需一條即可,而且可以看到油管使用金屬油管,用於維持穩定製動力並減低破損機率。
輪框則是鋁合金鑄造五幅輪框組,從正側面的話,幾乎很難注意到輪框的支撐肋幅,支撐肋幅的造型也是有著橢圓形膠囊概念組成。
前輪的規格為 MAXXIS 正新瑪吉斯輪胎提供的 M6237 SPORT 性能胎,輪胎規格為 100/80-14,這組輪胎規格在市面上流通性漸漸提高,只要車輛銷售量夠多,不用怕叫不到輪胎,胎紋可以參考右側,比較適合街道偏運動使用。
前輪後方是主水箱散熱排的進氣口,採用被動式撞風散熱,可減低車輛的零件數量。
左邊側柱部分,收折時位置很好踢出,不過材質則改回鐵質側柱,並不是鋁合金側柱。
中柱部分也與一般燃油速可達相同,當然踩踏力道依然輕盈,女生都能夠輕鬆踩起。
後輪左側部分,有個類似傳動外蓋的鏈條保護蓋,這個鏈條保護蓋同時也遮蔽左半邊的搖臂造型。
不過依然能透過開孔部分看到鏈條,這個鏈條的規格為 428,也就是跟傳統 125/150 打檔車等級相同,原廠的鏈條即是油封鏈條,妥善保養壽命並不短。
數位傳動系統
山路爬坡
顛頗路面
平路衝刺
鏈條外蓋可以看到數位傳動系統的英文字樣,原廠的投影片有說明到,鏈條能夠提供更直接的傳遞效率,這也是為什麼 GOGORO 2 改用鏈條,不過這當然得要配合鏈條張緊定時調整檢查,才能確保齒盤及鏈條的壽命,而且因為後輪使用齒盤設計,未來可以看到副廠的加大齒盤,裝上後扭力應該非常驚人!可玩性非常高呀!
後避震使用雙槍可調設計,這邊可以看到左邊的避震器,使用三段可調,而且與傳統燃油機車相同,只要準備一支夠用的螺絲起子,從後方孔位插入,就可以進行調整囉!
車輛右後側,則能看到外露的後搖臂與後輪制動組,後搖臂本身也是管型設計,並搭配轉向角度,讓避震器能妥善吸收路面碎震。
後輪的制動系統則是使用 180mm 固定圓碟盤搭配單向單活塞浮動卡鉗,這顆後輪制動系統也與常規市面上買得到的來令片共用。
後輪規格為 MAXXIS 生產的 M6237,不過與前輪不同的是這條後輪是屬於複合胎,左右兩側比較抓,但中間具有低滾阻效果,後輪規格為 110/70-13,胎紋可以參考右側。
三、公路試駕
兩年前也才第一次騎上 GOGORO Smartscooter,當年的震撼感餘悸猶存,車輛與配備的進步,能夠與手機連動控制,或者是換電等新穎的構想,在當年都覺得似乎太過於先進,不過時間不停的走,這些東西也漸漸變得平民化,透過推出後的市場意見反饋,GOGORO 2 似乎就是對應這些意見而生的產品。
GOGORO 2 車輛整體操控感回到那熟悉的燃油機車懷抱之中,這歸功於前後輪的懸吊系統與輪徑設定等,當然比較有趣的還是停車時完全沒聲音,完全沒任何震動,也正是電動車的優勢所在,隨著綠燈亮起,電動車的另一個優勢-低轉扭力即刻發揮,補下油門毫不猶豫加速衝出,非常靈敏輕巧。
也因為這種熟悉感,車輛可以很順暢地馬上習慣,不過 GOGORO 2 還是維持低重心的優勢,整輛車的左右彎操控靈活,且能很放心的用與同等級燃油機車相同速率過彎,就不再是只能衝直線卻無法轉彎的車款。
車輛保有許多可變性,這也是 GOGORO 2 的一大特色,這些可變性一般燃油機車上也存在著,所以日後若銷售量夠驚人,可能就會看到選配改裝的前後懸吊、煞車套件,甚至輪框或者車輛把手等都有機會可以客製化。
既然提到懸吊,GOGORO 2 的前後懸吊系統是標準的潛望式正叉,後雙槍避震器,這組目前預設的搭配加上大輪徑設計,路面碎震緩衝幅度明顯比 10 吋或者 12 吋薄胎車種來得更舒適,也更貼近一般消費者的需求,而不再是純粹的運動化旗艦概念。
車輛的雙載特性方面,因為 GOGORO 2 已經是較標準的坐墊配置,所以雙載變得非常輕鬆,而且不論前後座的泡棉都很厚,對於長途的舒適度應該有加分效果。
煞車表現方面,GOGORO 2 因為使用前後雙碟,制動力道有一定水平,但是 SBS 前後連動煞車系統其實對於騎乘經驗較足夠,能夠知道煞車是要前後並用的使用者可能會有點痛苦,一方面是過彎時想用後煞修正路線,卻連前煞都點了,路線較難修正,另一個則是車上的連動系統,當小編將前後煞車同時拉到底做緊急煞車測試時,意外發現兩拉桿會互相產生抗力,經過交叉測試後,拉左邊後煞拉桿拉到底時再拉右邊前煞拉桿拉到底,左邊後煞拉桿就會被稍微釋放些,反之也是如此,這方面就要看個人經驗與技巧來確認 SBS 連動煞車是好還是壞了。
而這次測試時都在山路上進行,所以爬坡加速等耗電情況其實比較嚴重,以這計算推論,使用 44% 行駛25km,用到電子限速 85% 時,可能只能行駛不到 50km,但這是因為是爬山,全部平面的上下班情況,絕對遠高於這個數字,但到底會高到多少,這就要有待接下來另一篇測試才能完成。
整體來說,GOGORO 2 的操控表現雖不比許多性能燃油機車,但是性能方面相信能滿足大部份消費者的需求,除了電機系統以外,其餘設定等都是可以透過零件市場找到適合的升級套件加強,而且有些東西還是燃油機車改裝不來的呢!
四、結論
也許有的人會好奇,為什麼這次標題會下『有捨必有得』呢?GOGORO 正式交車上市至今快要接近兩年,這兩年來許多人都認為 GOGORO 好貴、精品、不實用等等,那麼在這些建議的背後,卻代表著 GOGORO 有著較讓人印象深刻的外觀、從來沒體驗過的電能加速感、鋁合金一體膠合車台,以及那種科技感的搭配;不過這些東西依舊不敵市場導向,要推出有很多人願意買的車才是好車,所以 GOGORO 2 就是迎合這些大眾消費者,將車輛外觀設計依然請同一人員操刀,但是吸收消費者意見,降低車輛的整體售價,改為較常見的各種配置,這些都是為了消費者的需求,儘管外型還是有著 GOGORO 那種一眼看到馬上能認出來的特色,可是少了些科技的發展,著實可惜啊!
那麼 GOGORO 2 與 GOGORO 到底要怎麼選擇呢?如果真的要一人騎車,GOGORO 擁有更多的操控性與獨一無二的外型設定;GOGORO 2 則是更實用且更多空間可以發揮,售價也較便宜,實在會是購車族群的一大考驗,不過兩者都同屬智慧速可達,建議還是親臨店面實際把玩,了解更多車輛特色,再作選購也不急。
不過今日環保署修正發布「空氣品質嚴重惡化緊急防制辦法」之中,新的條文在嚴重空氣汙染時,可以限制民國 101 年以後出廠的大眾運輸工具與電動車才可行駛於路上,這個條文似乎也讓 GOGORO 佔了幾分優勢,但小編還是希望能看到燃油機車與電動機車能夠和平共存,畢竟都是二輪族群,兩種車輛的排放也都遠低於工廠或砂石車等排放,沒有大條不處理卻先找市井小民開刀的情況還是有幾分不合理呀!
規格表差異
1、2 差異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