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開好車拉女孩子,我都喜歡問她們一個問題,你覺得豪車跟普通車有什麼區別?她們有的說安靜一點,大一點,穩一點,再往深里聊,她們都說不出個具體來。
我神經比較大條,沒接觸汽車行業之前就開過幾台車,感覺就是幾十萬的車都差不多。我以為女孩子比較敏感一點,原來跟我的水平一個樣。
如果說以前是沒讀過書見識少沒文化,我現在算是博覽群車,也算懂點車文化車機械,終於是懂得了賣得貴的車究竟貴在哪。
邁巴赫以外的另一種奢華,奔馳Royale
硬體成本
十五萬的卡羅拉和一百五十萬的寶馬7系,首先硬體就差遠了。表面的輪胎尺寸、輪轂尺寸、車身大小;看不見的底盤用料,發動機工藝水平什麼的一大堆。
就單單輪胎不一樣,不敏感的人開著也沒多大區別,但要是車價差了十萬二十萬,就是全車方方面面的質的提升,整個結果就差遠了。
奔馳A45 AMG,高爾夫R,跟原型車完全就是兩碼事
具體表現出來的,奧迪A6跑起來,特別是高速就比A3安穩安靜多,保時捷911就比斯巴魯brz動力強,操控好且極限高,本田奧德賽,坐著比寶駿730舒適安穩兩三倍。
車廂質量
一台車再怎麼貴,其實機械上不外乎發動機變速箱底盤,民用車從製造成本來講,再怎麼牛的黑科技也很難貴上天。
豪車的定義,實際上是兩大塊,好的機械功底和奢華的車廂。最老的豪車,追求車廂座椅,中控門板什麼的用頂好的用料;後來人們又考慮到坐得舒不舒服,也就是人體工學;到現在追求的是既要高科技好用,又要用料好。
歸根到底,其實就是追求人能直接感觀感受到的,車廂的質量。
以前豪車理念,就是好機械加奢華車廂
普通滿街跑的民用車,內飾中控座椅什麼的大都是流水線生產,工廠做好了給造車的裝上去就好了。
而豪華車,勞斯萊斯,賓利,阿斯頓馬丁這些就不一樣了。他們追求用頂級的皮料,找頂級的師傅來做縫線。
一個阿斯頓馬丁的老師傅在做真皮縫線
我認識一個老爺車愛好者,他的老阿斯頓馬丁想做個內飾翻新,在北上廣深找了半年沒找到質量相符的真皮。當時聽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你這皮真的是真皮啊!
調校功底
調校功底就是注重駕駛操控的性能車的絕大部分價值。小到方向盤樣式尺寸,座椅設計,後視鏡的位置等等細節;大到排氣聲浪節奏,空氣動力學,電子系統黑科技,都是大量大量看不見的成本。
比方說卡特漢姆幾十年來專注做車架剛性,現在一個鐵架子就能賣十幾萬;法拉利花數百小時調排氣聲浪;馬自達MX-5,本田S2000為得到前後配重50:50,還去研究了人體體型和普遍開車人的體重。
專注做車架的卡特漢姆,相當於一台能上路的迷你F1
這些錢轉換出來的結果,完完全全就是駕駛體驗。踩油門比例感極好,刺激的發動機排氣聲浪誘惑著人開快;過彎穩穩妥妥,讓人不斷想摸索車的極限;駕駛姿勢極佳,抬手就是方向盤,放下就是排擋杆。
這些都是看圖片看不出來的價值,要真實體驗才有用。這些東西值不值,就要看錢包里的錢有多少了,畢竟這不是實實在在的加個導航系統倒車可視什麼的,是虛的,動輒貴幾萬幾十萬。
手工打造
豪車超跑都喜歡標榜純手工打造,彰顯高級感。其實用手工打造取代機器生產,就是為了省錢而已。
像法拉利458,勞斯萊斯幻影這些車,別說一年一輩子都賣不到多少台,要是為了這點產量花幾十億投生產線那就太虧了,所以就想到了請高端工人代替機器。
再往深遠一點看,這種小規模生產成本肯定比高爾夫五菱宏光那些大批量生產要貴。最終到市場價格上,不也還是消費者來埋單。
邁凱倫超跑生產車間,就是純手工慢慢裝
話雖這麼說,但我對手工打造的車是情有獨鐘的,它們看起來用起來都會更有生命力更有感情味。
現代的汽車感覺就是工業產品,就像一堆五金塑料堆砌在一起一樣,設計也清一色流線型風。而手工打造的車,特別是以前的老爺車,真是美,這也是很多經典古董車比現代頂級豪車超跑還受歡迎的一大原因。
以前沒有規則的年代,出來的車就有一股靈性
值不值
貴的車,便宜的車都是車,就跟同樣炒菜心,炒的都是菜心,有大排檔8塊一盤的,有頂級會所188一盤的,這180買的是味道、環境,值不值全看目的和錢包。
我比較窮,體驗完各種好車爛車之後,要我自己掏腰包買台家用車,十幾萬的帶點樂趣的就夠了。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