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日本國寶級別的NR750嗎?但在此之前不得不先讓我們了解下他的祖先NR500。
上個世紀 70 年代晚期,本田在積極參加 GP 賽事並60 年代獲得很大成功之後,忽然撤出江湖,在 GP 賽道上銷聲匿跡了一段時間。
在本田缺席期間,GP 賽道上占據統治地位的是二衝程賽車,因為在同等排量的情況下,二衝程發動機能夠輸出比四衝程發動機更大的功率,因此各大廠家都對二衝程賽車趨之若鶩。眼光前瞻的HONDA,在70年開/始注意到四行程引擎的發展性,為了回歸MOTO GP最高組別準備了足足1.5億美元的預算,這是1977年下發的費用,這個數字,在當年相當於一整個中隊(12架)F-14戰鬥機的價格(F-14是當時全球最貴的戰鬥機),是當時在二輪賽事界從未有過的天文數字預算。
NR500使用的是一台四衝程發動機,一般情況下,相同排量的四衝程發動機很難勝過二衝程發動機。為了在500CC級別中獲勝,當時發動機的最大功率要達到130馬力,而比賽規定發動機汽缸數在四缸以內。為了在四缸機上實現130馬力的功率,就必須增加進氣量,提高活塞的速度並且增大氣門開口面積。在500CC的排量下,發動機功率要達到130馬力,發動機的轉速要達到20000轉/分鐘。根據計算,活塞的衝程為36MM,如果用四缸機直徑太大。另外,圓形活塞四缸發動機如果用四氣門,就不能滿足進氣量的需要。綜合考慮,最後決定生產橢圓活塞的V4發動機,每缸8氣門,每個活塞有兩個連杆。
不過NR500的表現並不盡如人意,自1979年殺入GP賽場以來,與吞煙吐霧的二衝程GP500猛獸們陷入艱苦的鏖戰,1983年由美國車手Freddie Spencer,為本田廠隊拿下年度季軍,最終於1984年離開了GP賽場。雖然NR500沒能主宰GP賽場,但是Honda先進的技術理念和雄厚的技術積累已經深深的顛覆了GP的世界,大家開始明白,2衝程已經不再是GP賽場的唯一選擇,隻身力戰二沖猛獸的NR500,也開始成為一個神話。
80年代本田研發了征戰勒芒耐力賽的賽車NR750,採用的同樣是橢圓形汽缸和活塞的理念。由於每缸安裝了8隻氣門,可以獲得更多的油氣混合物而且由於單只氣門重量減輕,降低了慣性質量,允許實現超高轉速,工程師介紹說,NR750的測試馬力是175p@16000轉,為了增加耐久性,將動力縮減到了150馬力@14500轉。NR750的雙連杆設計可以輕鬆的達到20000轉以上的轉速,如果用於SBK這樣的賽事,動力可以調至200馬力以上!
在勒芒耐力賽的排位賽上,初次露面的NR750不費吹灰之力便輕取了杆位,將對手遠遠拋在了身後,32氣門、8隻進氣喉的NR引擎再一次展露出犀利的鋒芒。
讓車手們心愿得到滿足的時機終於到來—1992年,本田將橢圓形汽缸、橢圓形活塞和每缸8氣門的先進技術移植到量產型摩托車上,面向市場推出了約300台公路跑車NR750。
NR750市售量產版的設計可謂領先潮流,整體外形的設計在90年代的車型中鶴立雞群。供油採用了PGM-FI電噴系統,使用7個傳感器監測發動機的運轉。為了使NR的高轉速引擎在低速時同樣有力,大容量的空濾器中裝有可變進氣導管,通過電腦控制的翻板來調整進氣管的長度,以匹配發動機的轉速和進氣量。這使得NR750的扭力非常平順,油門非常線性。
為了增加前輪的高速性能,Honda為它配備了16寸的130/70輪胎,抓地性能出色,搭配倒置式卡鉗,在當時的配置堪稱「GP級」。鋁合金雙翼梁車架搭配後輪的Pro-arm單邊搖臂的設計非常搶眼。NISSIN 4活塞對向剎車卡鉗配合310毫米大直徑剎車盤的表現尤為令人稱道,在評測中贏得了交口稱讚。
儀錶盤大概是NR750最具科技感的設計了,上方的速度表部分使用了背照式反色液晶板,速度表左側的旋鈕是亮度調節,主標板從左到右依次是機油壓力表、機油溫度表、轉速表、水溫表、油量表,另有轉向指示燈,遠光指示燈,空擋指示燈,空撐位置燈,機油壓力告警燈,電噴故障燈,燃油存量告警燈。
為了使NR750能夠量產,Honda在NR原型車的基礎上做了大量的改進。比如NR500的連杆大頭使用了滾針軸承,以減少摩擦,而NR750的連杆大頭使用了軸瓦,來保障引擎的壽命。活塞長邊外形也從直線改成了大曲率半徑的曲線。
不鏽鋼排氣管採用了8合併4合併2合併1分2的複雜的管路結構,以滿足噪聲的排放需求,同時保持排氣的順暢。
生於賽道,而終老於田野,雖未能戰死沙場,卻不需要有遺憾。NR500終於走完了它坎坷而光輝的歷程,在摩托車乃至內燃機的歷史上留下了不可以磨滅的印記。而忠實繼承了NR500的GP血脈的NR750,也將會在收藏家的車庫中,成為珍貴、榮耀的聖杯。
從1978年為重返GP賽場而開始了NR的設計,到1992年NR投放市場,NR走過了整整14年的風雨歷程。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