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引領世界潮流,獵豹防雷車外形古怪

ROCKET| 2017-03-23| 檢舉

說到防雷車,很多人可能率先想到南非,其研製的水牛防雷車,V型車底設計甚至被後來的許多軍事強國所借鑑。但實際上,水牛防雷車的V型車底並非自創,而是借鑑了另一種外形奇葩的防雷車。

這種防雷車由辛巴威的前身羅德西亞設計,其正式的名稱是獵豹安全車,圖為獵豹安全車的駕駛室特寫。根據文獻記載,這種車的重量非常輕,只有2.2噸,而空車重量則低至1.76噸。

獵豹安全車的一大獨特設計就是採用了V型車底理念來抗擊地雷爆炸時的衝擊,而南非水牛防地雷反伏擊車的問世,則比它晚了好幾年。因此,真正要說V型車體防雷車的鼻祖,應該是這貨才對。

圖為獵豹安全車的側面特寫。為減輕地雷造成的傾害,前輪和後輪都儘可能地離車體遠,而且採用發動機後置的形式。從這個角度看,獵豹安全車的車體猶如轎子一般被高高的抬離地面。

該型車於1974年問世,設計師是歐內斯特·科斯切爾。獵豹安全車出現之後不久,有很多台被南非弄了回去,進行「逆向工程」。波斯瓦克防雷車被認為是借鑑了這種車的技術,而水牛防雷車則是波斯瓦克的改進型號。

正在被送到平板車上準備起運的獵豹安全車。它的防護比較不給力,只使用了12毫米厚的鋼板,口徑為7.62毫米的機槍都能將其打穿,而且有些車連這個規格的防護都沒有。

圖為獵豹安全車的正前方特寫。該型車的車體是開放式的,且外部有圓形的架子。需要遮風避雨之時,可在上面搭起帆布。另外設計師也認為,這種開放的結構有利於釋放地雷造成的衝擊力。

車體後部細節。獵豹安全車的生產時間是1974-1979年,先後總共製造了700~750台,由於年代久遠,現在基本上只有三台完好無損的車被保存了下來。

獵豹安全車的內部空間比較狹小,但對裝載人員的要求很高。一部這樣的車得塞進去6人,包括1名駕駛員和5名乘員。後期型號只裝5人,估計是認為太擁擠了。車內又沒有空調,真的會熱死人的。

圖為一台獵豹安全車的側後方特寫。動力為一颱風冷式4缸汽油機,在公路上行駛時的最大速度超過80千米/小時。這種車在惡劣地形條件下的通行能力很弱,往往會動力不足。

駕駛艙內部的一處細節,甚至比我國的一些農用拖拉機都還要簡單許多。這種車面臨的另外一個問題是發動機容易過熱,所以可靠性也是不強的,在非洲的原野上更是表現很差。

裝好帆布頂蓋的獵豹安全車。儘管獵豹安全車具備一定的防地雷能力,但羅德西亞的軍隊和警察單位並不喜歡這種車,他們更青睞於經過裝甲防護強化的路虎車。

正是羅德西亞很不喜歡獵豹安全車,因此有的單位直接將其賣給平民。後來,有一部分被轉交給了辛巴威的軍隊。不過由於時間過去太久了,絕大多數車都已經不知所蹤。

技術發明的問世就是這麼讓人難以捉摸,V型車底的防地雷車居然首先是在落後的非洲地區出現的。今天,採用V型車體的防地雷車已經非常普遍。至於這種車為何要在非洲誕生,其實是個血淋淋的現實,很多人因為地雷失去了腿和胳膊,甚至生命。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93/node145632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