貸款買車好還是全款買車好?小編給大家分析一下

我最近去買車也糾結過這個問題,而且特別計算過划算不划算,先貼4S店報價

塗掉了些信息,別糾結車的價格,那個是第一次報價,後面討價還價後還是再砍了些下來,也別糾結為什麼買奔馳C乞丐版的,錢少又有點虛榮心,而且感覺就是豪華啊=0=

首先,會糾結全款還是貸款的,必然要有全款買車的能力

然後無非就是衡量,那是全款買划算,還是貸款買划算,本質就是剩下來的錢,平時用來做低風險投資,如保本理財,貨幣基金,加上一些額外的好機會比如股市行情好,期貨行情好所創造的收益,要大於利息+手續費的支持。

我去買車的時候,銷售顧問和我說,利息一個月588,3年下來21168,貸款200500,每年只要3%的手續費,保本理財的收益超過這個的,凈賺,非常划算。雖然感覺不對,但是不明白哪裡不對,於是,我查了下網上,等額本息計算公式

然後我就知道沒那麼簡單 =0=

但是我知道我的月供額,並不知道我的利息是多少啊,於是,我本來想根據公式反推

然後我摔筆了,我的數學能力完全想不明白該怎麼解

然後,我換個思路想問題

算月供的那個公式很好解,我又僥倖還會寫點代碼,然後讓計算機從0.0001的利息開始一直往上疊加,直到計算出的月供和當前給的月供值非常接近就好,然後我寫了特別簡陋的代碼

然後....年息 6.05%.....6.05%.....6.05%.....

果然沒銷售顧問講得那麼好聽麼(PS,為什麼銷售顧問的說法是錯的呢,因為等額本息,每個月還掉了本金,你手頭的本金是在不斷減少的,不能簡單的把花出去的利息和你貸款的金額進行簡單運算,才會有這麼複雜的計算公式。)

然而,還有手續費啊,這些手續費也是成本啊,但是怎麼算呢,於是,我用了一個替代的方法,即在多少收益率的情況下,貸款省出來的本金所產生的收益,能夠抵消手續費+利息,

計算的過程中,第一個月有220500的本金額能夠產生收益,第二個月,就要扣掉月供後,就剩下207073的本金能夠去產生收益了,一直減少下去,然後每個假定收益率,都要算一遍,算出總收益,然後和總開銷比....於是我決定好好寫點代碼來處理這個問題。

然後,我發現,要9% ....9% .... 9%的收益率才能覆蓋的了成本,我翻開我的餘額寶發現,2.43%年華,然後我打開股票帳戶,發現我上一筆交易虧了3000塊錢 = =\\

6%+的收益率差額哪那麼容易彌補,於是我決定,還是全款買吧 = =\\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

學好數學還是有用的(也許吧)

會寫點代碼也是有用的(肯定的)

銷售顧問的話是不能輕易相信的(我才知道麼)

貸款等額本息的計算方式是很複雜的(銀行啊銀行)

手續費的成本因素是需要考慮在內的(手續費在交易開始就收取,實際上相當於蠻高的利息了,因為減少了你可以用來投資的本金)

以上就是一些胡言亂語,不知道會不會被打臉呢... =0=

---------------------------------------------這是分割線(6.30新增的)---------------------------------------------------

非常感謝各位小夥伴的熱情,第一個有那麼多人贊的答案,太感動了(果然我是有多水啊,日常騙個贊的能力都沒有)

一些實戰派的小夥伴給了很多建議,有需要的小夥伴可以參考一下:

1、Excel是個神器,什麼內涵報酬率公式、什麼年金公式啊,什麼pv、irr,各位不會編程的小夥伴可以考慮直接用這個,比較容易使用

2、快速估算等額本息實際利息,實際利息=名義利息*2

如果我沒理解錯的話應該是這樣,估算是一種參考,讓你能很快知道利息大概是多少。其實就把銷售給你的利息*2,就差不多了,而且這只是利息,手續費算上去的話更高

比如例子裡的220500的借款,要還利息:21168,3年利息21168/220500=0.096

每年名義利息:3.2%,估算的實際利息就是6.4%上下。

3、保險的購買全款和貸款會有差,這部分差額算上去會使得需要更多的收益率才會比較划算,這部分因為當時我在這家問的時候跟我說保險我是可以自己選,沒刻意了解清楚是否是貸款也行,所以就沒法算這部分差額會有多大影響。

還有很多小夥伴提到了通脹和貶值的問題。

通脹問題我是這麼理解,我傾向不考慮:

通脹的本質就是政府通過往貨幣里注水,而稀釋購買力,但是這個實際上就反應在物價和收入的緩慢上漲上了,也反映在了無風險收益率

而全款還是貸款買一個東西,關鍵是看占時占有的錢,至少得能跑贏留有貨幣的預期收益率,而預期收益率實際上就是由無風險利率(如貨幣基金、銀行定存這類體現的,一定程度代表通脹預期)+風險收益預期(如炒個股票什麼的這類的機會),如果這兩項加起來很難顯著跑贏借款成本,那我傾向全款,因為省下來的是實在的,無風險利率和貸款的成本差別是很大的,而風險收益預期,當前進入門檻低得股票反正是蠻糟糕的,對我也沒有特別好的其他機會,那麼保留有的意義不大。

這點車(與其他消費品)和房子有個顯著不同,車是純粹的消費品,落地即貶值,你3、5年後及時通脹了,你也賣不上價格,所以預期收益要和你的其他投資渠道相比,而房子至少過去5年是個投資品,投資收益率可觀,明顯跑贏資金占用成本(6%~7%),這種情況下自然是上槓桿擴大收益來的划算,因為你投下的每3塊錢,可以撬動10塊錢,而這10塊錢產生的收益,和每年4毛9的資金使用成本相比(假設7%的利息),產生的收益可能每年有2、3塊錢甚至更多(20%~30%年增長,應該不少城市有),當然付出這點資金成本很划算。PS:這個是建立在房價上升的情況下,我對房價未來看不懂,不確定會怎麼樣

錢貶值問題:

我也傾向不考慮,因為對於小市民來說,賺的是錢,花的也是錢,錢的貶值在一定範圍內(比如10%),對於大多數人並沒有影響,首先資金並不多到會有很大影響,其次只有你把錢換成美元或者進行海外投資,那麼貶值才會一定程度上收益。而換匯的成本是較高的(同一時間換出美元和換入本地貨幣有差價,即你同時換美元,再換回本地貨幣是要付出成本的),其次美元投資渠道少,本地貨幣可以定存,可以理財,可以股票,可以期貨,而美元的話對於很多人來說,至少對於我來說,我是沒有投資渠道的,意味著投資收益一定程度會彌補匯率變動的差額。

從我個人觀點,我傾向本地貨幣不會出現大幅貶值(一年貶值30%、50%、甚至更多),而是在小範圍緩慢貶值(10%~15%一年),因為這個世界中國問題很多,歐洲和美國的問題一樣很多,而中國即使出了很多亂來的經濟政策,整體的慣性還是保持增長的。

關於經濟問題和房價問題,我很水,很容易被打臉,請大家輕打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93/node136911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