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50大最聰明公司出爐:中國超日本德國
引言 | 大半企業與智能汽車有關,中國獨占5家
如今,一家車企不提「智能化」就像一個人出門不帶手機一樣怪。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每年都會評選出全球五十家「最聰明」或曰「最智能」公司(Smartest Companies),2016年最新榜單日前公開。
榜單上,汽車領域既有豐田這樣的傳統車企,也有特斯拉這樣的新能源車製造商,還有博世和Mobileye之類零部件企業。上榜「聰明」公司,未必都是名氣和市值規模驚人的巨頭,反而創新是上榜關鍵。
1車企看起來很少
2016年五十大「最聰明」公司榜單中,整車企業有兩家,即上文提及的特斯拉和豐田。其中特斯拉排名第4位,豐田排名第17位。某粉絲對車聚君一拍桌子:「我喜歡的某某車企同樣在搞智能化和自動駕駛,為啥不在榜上?」
其實,你翻一翻這份誕生於2010年的榜單,就會發現之前它的名字曾經叫做「五十大顛覆性公司」(50 Disruptive Companies),以及「五十大創新公司」(50 Most Innovative Companies)。因此,車企中最有創新力者,才能上榜。
根據麻省理工方面的說法,「聰明」的標準在於:
▎技術領域的創新,必須有真正的創新技術;
▎商業模式的創新,兼顧實用和雄心。
特斯拉上榜理由是,Model S和Model X兩款主力車型採用了高級自動駕駛技術,而今年公布的Model 3,契合電動汽車主流市場需求。特斯拉公司 CEO伊隆·馬斯克(Elon Musk)甚至表示,使用特斯拉的自動駕駛汽車可以將發生交通事故的幾率降低50%。2015年,特斯拉甚至排在榜單第1名。
豐田一方面發力智能化技術,新近斥資10億美元研究自動駕駛技術,由機器人專家Gill Pratt擔任豐田研究中心的負責人;另一方面推出前瞻性產品,例如量產燃料電池車Mirai。上一次豐田登榜,是在2013年。
所以,大家都在搞自動駕駛,只有理念上跑在前面的人,才能稱得上聰明。
2其實這些公司都和汽車相關
有聚友問:你引言里不是說大半與智能汽車有關嗎?區區兩家車企也敢亂逼逼?不急,先看一下50家最聰明公司的全榜。
博世和Mobileye這兩家汽車零部件公司赫然在列。一個是零部件龍頭老大,雄踞配套供應商百強榜多年;一個是汽車智能電子先鋒,為主動安全系統提供元件。
另外,國人常用的滴滴出行排在榜單第21位。
當你坐進車裡,提供導航的可能正是百度地圖——其主人百度公司今年榜單排名第2。當你在車裡聽歌時,系統的晶片很可能正是來自第49名的英特爾,而圖形處理晶片則是來自第12名的英偉達,軟體平台或由第26名微軟提供。
不要忘了,這台車本身的生產線,搞不好也有第27名發那科提供的機器人。如果你的車是長安品牌,那它的車聯網系統少不了含有第10名華為的技術。
就算以上都不是真正的「車企」,準備造車或者準備參與「造車」的公司,也不在少數。Alphabet(谷歌母公司)就不必說了,谷歌目前是無人駕駛汽車的領軍角色。
BAT也沒閒著,百度今年推出了自己的無人車計劃,阿里巴巴參與開發的榮威RX5新近與媒體再度親密接觸,騰訊不僅聯合創立了和諧富騰汽車,並且在蔚來汽車也有投資。這些公司,已經真正涉獵到整車製造和開發業務,被視為新「車企」也未嘗不可。
再回頭看看24M、陽光實業和阿奎恩能源,他們的主營業務都是電池,並且汽車用電池是一個重要板塊,儲能設備方面也會跟特斯拉、奔馳等車企搶業務。陽光實業被稱為「可能是特斯拉的大威脅」,24M號稱要將電池成本削減一半……誰敢說重視新能源業務的車企能確保和這幾家公司不會發生關係?
3中國公司表現不錯
咱們中國人自然更關心自家的中國企業。今年中國企業在「最聰明五十強公司」榜單里拿下了5個席位,超過了以往年份。這5家給國人爭光的創新公司分別是:
▎百度,第2名;
▎華為,第10名;
▎騰訊,第20名;
▎滴滴出行,第21名;
▎阿里巴巴,第24名。
這5家企業和汽車行業都存在千絲萬縷的關係,自從「車聯網元年」以來,頻頻出現在汽車媒體的報道中。
雖然和不可一世的美帝31家的成績不能相提並論,中國公司的數量已經超過了強大的鄰居日本,後者只有豐田、發那科和Line三家;也高於老牌科技列強德國、英國等。
車聚小結:
不怕狼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這是我們常聽的一句管理雞湯,也反應了「聰明」對我們的重要性。
如果說智慧型手機,已成為人們思想溝通(mental communications)的必需工具,那麼智能汽車,正在成為人們物理溝通(physical communications)的得力助手。我們正在步入一個靈與肉都變得更「聰明」的時代,所幸中國力量並未落後:幾乎所有的自主新車都不會忘掉自己的「智能化」裝備,而且越做越好。
如果電動汽車不能幫我們「彎道超車」,那麼智能汽車或許會。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