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行技巧-滿胎秘籍,跑山關於「滿胎」之你的錯誤認識!

優質好文| 2016-06-29| 檢舉

摩托車跑山後集體圍觀後胎是慣例:滿胎者歡欣雀躍,必須發朋友圈慶祝一下;沒滿的遮遮掩掩,生怕車友覺得自己技術不行。街道/山路騎士中,看是否滿胎似乎已經成為了判斷騎行技術的絕對標準,但這種標準準確麼?

滿胎是什麼?通常來說,判斷車是否滿胎要看後輪上還有沒有「雞皮」(輪胎兩側因壓彎角度不夠大,未能接觸地面,從而保持嶄新的橡膠。發明這個詞的人認為不敢大幅度壓彎的騎士是「弱雞」,沒蹭到的橡膠就是雞皮)。

在一定程度上,「雞皮」能夠反映你騎行時車輛傾斜的最大角度:輪胎兩側觸地的面積越多,「雞皮」就越少,車輛傾斜的角度就越大;輪胎兩側全部接觸地面,「雞皮」便會完全消失,你也就達成了「滿胎」成就。

摩托車的最大傾斜角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過彎的能力,在安全的情況下滿胎能證明騎士敢壓彎且擁有一定的攻彎能力,這自然是一件好事。但如果為了滿胎而滿胎,情況就不一樣了。

上圖中騎士的後輪肯定是滿胎,你覺得他的技術好麼?是不是反而會感到很尷尬。

我們來明確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同樣的速度通過彎道,車輛傾斜角度越大越好,還是越小越好?

摩托車屬於單一行進軌跡車輛,其特性決定了想要快速通過彎道,必須傾斜以進行必要的重量轉移。車輛傾斜角度越大,重量轉移效果就越好,也就能越快的通過彎道。

但世間萬物守恆,有一得必有一失:摩托車傾斜過彎的同時,輪胎觸地的位置會逐漸從中間向兩側轉移,與地面接觸的面積也會隨著車輛傾斜角度的增大而逐漸減小。觸地面積減小,輪胎的抓地力也會相應減小。(隨著車輛傾斜角度增大而增大的慣性也會減小可用抓地力)

為了不摔車,為了能夠更好的把動力和剎車力傳遞到地面上,我們永遠期望能夠獲得當前情況下能獲得的最大抓地力,車輛傾斜角度與抓地力的對立關係卻逼著我們在「快速過彎」和「不摔車」之間做出選擇。

幸運的是,聰明的前人發明了通過身體姿勢幫助重量轉移的過彎技巧(出身子,挪屁股,磨膝蓋,磨手肘)來應對這個兩難的抉擇。相較於以往通過加大車身傾斜角度提升重量轉移效率,新的過彎技巧通過騎士挪動身體來幫助車輛的重量轉移,使得車子不需要用以往那麼大的傾斜角也可以獲得同樣的重量轉移效率。這時,車子沒那麼斜,彎一樣過,抓地力增加,不容易摔車,油門也可以提早給。

通過身體姿勢幫助重量轉移還可以提升車子的極限彎道能力:同樣的速度下,車子不用像以前那麼斜就可以通過;等真壓到以前那麼斜的時候,過彎速度會比以前快得多。

Freddie spencer騎行姿勢和馬庫斯騎行姿勢的對比,用誇張的身體姿勢幫助重量轉移,馬庫斯的極限彎速要比前輩更快。

讀到這裡,你應該就能明白為什麼上圖中的騎士顯得那麼尷尬了:姿勢丑是一方面,他「為滿胎而滿胎」的騎行方式違背了正確的騎行原則。沒有身體姿勢幫助重量轉移,必須要用極其誇張的傾斜角度才能過彎,這導致輪胎抓地力處於極差的狀態,容易摔車,過彎速度也快不起來,這種滿胎不是應該是你追求的滿胎。(下圖中的60度傾斜角是有效的麼?)

另一個不應該盲目追求滿胎的原因是:跑街/跑山,我們的騎行受到環境極大的限制,誰也不能保證路況始終完美,誰也不能確定對面不會有汽車越線超車,誰也不能確定盲彎的出口就是一馬平川。

極大的不確定因素讓我們想時刻都有足夠的抓地力,而多用身體姿勢幫助完成彎道重量轉移,同樣的過彎速度下,儘可能減少壓彎角度是達成期望的最好辦法。同樣的速度下,不滿胎過彎比滿胎過彎更加安全。

如果車友能以和你同樣的速度過彎,你滿胎了,他沒滿,那就趕緊向他學習騎行技巧吧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93/node115076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