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車知識攻略
同 樣是做汽車設計
為什麼豪華品牌做出來的車更有美感,而低端品牌的產品就不好看,難道是因為中低端品牌請不到功力深厚的設計師嗎?這顯然不是唯一原因,甚至不是重要原因。汽車的設計是有成本的,這裡的成本可不是設計師的工資和幾支鉛筆,設計成本占整車成本的比重決定它是否屬於豪車,同樣決定一款車是否看上去更富美感。
1 設計師與工程師的較量
首先我們看看汽車設計的過程,首先是市場調研、然後布置硬點、然後畫草圖、再到設計圖,最後做油泥模型,繪製A面。這個流程中出了設計師還有其他很多工作人員存在,他們的存在會讓市場需求、平台限制、工程實現等眾多因素限制設計師的創作空間,我們一個個來看。
引領潮流的矩陣式LED大燈
市場調研就是車企對流行設計趨勢的研究,高端品牌在這方面需要花大量時間和心思,因為他們本身就是引領潮流的,不僅僅是汽車設計,對整個流行文化都要有所涉獵。而中低端品牌只需要撿現成的,然後做一些思維發散。
可調性極強的MQB平台
布置硬點是設計師對平台限制的一種妥協,畢竟大多是汽車都是批量生產的產品,一款低成本的車必然大量沿用已有的結構,沿用的結構越多,設計師的創作空間自然越小,產品也就越沒有新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很多從轎車平台上拉出來的SUV產品,一看就不是純正的SUV血統。所以現在各廠商都在搞模塊化平台,為的就是適應不同產品的設計需求。
邁凱倫油泥模型創作,基本沒工程師什麼事兒
在做油泥模型的時候就有大量工程師參與其中,這是撕逼最為激烈的階段,設計師原本有的一些非常閃耀的idea會因為工程實現成本太高而被砍掉,如果是定位是豪車,設計師自然說話更硬氣一點,至於五菱之光等,設計師除非吃撐了才會跑去跟工程師撕。
2 設計上未能照顧整車布局
很多汽車品牌在建立之初都有「黑歷史」,比如它:
史上最丑腰線,沒有之一
還有它:
這炫酷的擾流板讓你想到了什麼?
以及它:
雙排六座有沒有,司機在這種情況下還能笑得出來真該得奧斯卡。
最後是它:
阿斯頓·馬丁的青澀年代啊,歷史會永遠記住你的(偷笑)。
上面我們談到,汽車是否富有美感是設計師是與工程師的較量,然而上面幾款車的工程師表示,這個黑鍋我不背。這些違背美學原理的設計就像是臨時工的打油詩,與工程實現難度無關。
3 設計對功能的妥協
對於豪車而言,客戶願意為更有美感的設計買單,甚至願意犧牲一部分功能,比如空間、舒適性。而對廉價車而言,客戶最關注的就是價格以及功能性,因此在設計的時候,為了壓縮成本且保證功能,設計上做出妥協簡直是家常便飯。
例如:在大部分眼裡,能裝耐用又便宜的全路況車型是這樣的:
而不能是這樣的。
4 做工與用料不能彰顯氣質
比亞迪秦的儀錶盤
奔馳S級的儀錶盤
這一點在山寨車上體現得尤為明顯,比如陸風X7、眾泰Z700之類,圖片上看有模有樣,形象氣質佳,但進去摸一摸碰一碰裡面就能感覺到差距。例如,原車使用的真皮包裹,山寨車改成了像真皮的搪塑材質,原車的旋鈕按鍵充分考慮人機交流的觸感,山寨車改成了五毛錢一斤的地攤貨,原車為儀錶盤以及中控顯示屏的配色做了大量調研力求色調和諧,山寨車改成了五顏六色的貴族殺馬特...
很顯然,這些因素不僅僅是硬體成本,對豪車來說,這些部件的調研、設計、調校一攬子流程一個不能少,而廉價車採購標準相對而言卻低很多。
小結
在上一篇選題中,小編曾提到,在汽車設計領域,從來不缺少優秀的中國人(華裔),顯然,美麗的創意是不分國度不分種族的。曾經,自主品牌沒有優秀的產品不是因為他們請不起優秀的設計師,而是即使有優秀的設計師,也會因為不成熟的產品研發流程而被極大限制其創作能力,優秀的工程師同樣如此。
汽車設計不是一個人一支筆就能解決的事,幾百號人組成的成熟團隊開發出來的產品必然比個別人依葫蘆畫瓢造出來的更優秀,也只有不斷完善研發體系,自主車企才能真正走向國際舞台。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