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時間4月14日、16日,日本熊本縣連續遭遇兩次強震,全境20多個縣都有不同程度震感。地震導致日本國內運輸受阻,汽車零部件供應中斷,大量工廠也因此暫時關閉,其中包括豐田生產雷克薩斯等車型的主要組裝廠。
在地震發生10天以後,豐田汽車公司於4月25日重啟了四家工廠因地震導致分段停工的汽車組裝生產線,也是豐田在地震造成一系列停產後的首次恢復生產。如果照這樣的方式停產下去,將給豐田帶去數億美元的損失,相當於減少了10萬輛汽車的生產。
在經歷了2011年的那次大型的自然災害之後,和所有日本汽車製造商一樣,豐田從2011年3月開始花費5年時間強化自己,準備應對下一次危機。所以當這個月地震發生時,豐田發現自己所有的準備都得到了回報。
儘管餘震還在持續,豐田和它的供應商們已經開始採取行動,逐漸恢復受地震影響的關鍵性模具生產,並從中國訂購可代替的零部件。
如果2011年以后豐田沒有推出一些危機遏制措施的話,情況恐怕會變得非常糟糕。
東京一家研究機構的汽車行業分析師中西孝樹(Takaki Nakanishi)表示迅速恢復生產「是一個非常大的進步」。他認為311事件(2011年3月11日發生的災難導致15000人喪生,全球性供應鏈斷裂且生產停滯。)的影響對這一次危機的幫助非常大,他們已經有了新的供應鏈管理系統。
日本的汽車製造商們對境內的的辦公室和工廠進行強化,經過改進的方法可以對計劃進行跟蹤並保證業務在緊急情況下也可以正常運行。
德意志證券日本分公司的首席分析師庫爾特·桑格(Kurt Sanger )表示:「他們按照自己的劇本操作:停下來,評估然後再運行,這看起來好像是在對工作流程進行確認。」
例如,豐田在2013年時完成了一項對供應商的調研試圖找出供應鏈中的薄弱環節,現在就可以利用資料庫來應對危機。資料庫里存儲有65萬個零部件供應商的位置信息,幫助企業在一個供應商不能工作的時候能夠順利通過瓶頸。
世界最大的零部件供應商之一愛信精機(Aisin Seiki)的快速反應能力幫助他們最重要的客戶通過危機控制度過了最大的考驗,那就是2011年那場讓日本全國汽車產業停滯了幾個月甚至給美國市場都帶去連鎖反應的的毀滅性的地震和海嘯。
事實上,4月14日晚上日本西南九州島熊本縣發生6.5級地震以後,豐田立刻就得知遇到了麻煩。愛信精機位於熊本縣的兩個工廠遭到停產。
第二天第一班崗開始的兩小時後,豐田關閉了附近Miyata的組裝廠。當4月16日發生了第二次7.3級的地震之後,豐田及其供應商愛信精機已經開始執行他們的B計劃了。
愛信的車身零部件工廠20日還是沒有通電,其另一家被破壞的壓鑄工廠,有望於在周末前恢復生產。
愛信發言人稱,公司依然存在零部件短缺的情況,但是能夠保證供應豐田部分工廠以維持正常運營。供應商開始從中國和墨西哥進口替代品,同時已經幾乎完成了將生產轉移至日本其他工廠的計劃。
公司甚至要求一家非豐田客戶的競爭對手為其生產組件,但是該發言人拒絕透露其他公司的名字。同時,愛信也在開始準備將其車身零部件的生產模具轉移至其他工廠,讓他們來接管組件的生產。
其他受損的零部件製造商也在逐漸恢復生產。
日本半導體製造商瑞薩電子(Renesas Electronics Corp.)在4月22日恢復了位於川尻受損的微控制器工廠的生產,這家工廠負責生產從控制燃油噴射到安全氣囊等一切關鍵晶片的生產。
瑞薩在2011年的那場災難後也經歷了一段時間的瓶頸期,由於地震和海嘯導致全球供應鏈癱瘓,工廠也關閉了數月之久。
瑞薩在此次地震中受影響較輕,恢復的速度也快。在2011年後,瑞薩對其工廠進行加固,因此在這次的地震中廠房僅僅發生了輕微的晃動。
有了2011年的經驗,瑞薩才有了應對緊急情況的措施能夠在此次危機中迅速做出反應。不僅如此,這些措施還可以讓那些在災害中受到損害的工廠更快速簡便的將生產轉移到那些未受損的工廠中。
事實上,本月的災害相比於2011年是相對溫和的,所以對於產業的應急準備來說只能算是一次測試。
2011年的地震震級接近9級,洪水和海嘯加劇了地震帶來的影響,甚至造成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1-4號機組發生核泄漏事故,導致上千人死亡,是這次傷亡人數的數十倍。超過600個汽車供應商受損,給日本車企帶來相當於近百萬輛汽車損失,花費數月時間以重建工廠恢復生產。
我們可以把四月份的這次地震當做一個未來某天可能會發生在東京或是日本其他核心地帶突發災害的一次演習。
豐田和它的同行們無疑在這場歷史重演的危機中學習到了一些東西。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