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乎意料地,再次迷上《浪客劍心》。七、八年前,喜歡的是情節、人物和緊張多變的打鬥。現在喜歡上的,卻是內里的哲理和思想。

影響一生的的決定
日本經過近三百年的德川幕府封建的鎖國統治下,終於被黑船事件撞開了國門,如何面對西方列強的威脅,日本本身的統治又應何去何從?這揭開了之後十五年動盪不安的幕末年代,當時的武士分開佐幕和維新兩大陣營不斷鬥爭,加上幕府積弱,民不聊生。劍心就是誕生在這個年代。
在很多日本的古裝電影中,我都看見人和人互相殘殺,殺人、有人被殺,好像是每天都會發生,甚至理所當然的事。殺人的可以是強盜、惡霸、武士、忍者、軍隊,甚至是,任何人,這是我們現在難以想像的。
活在這樣的一個年代,想改變,理所當然。於是,因父母雙亡而成為孤兒、後來又險被強盜殺害,因幾個萍水相逢的女孩捨命保護才能活命,後來幾經辛苦,學得飛天御劍流劍術的劍心本著流派救助弱小的宗旨,不理師傅的反對,一心下山想做些什麼去救助世人。
一如師傅比古清十郎所料,他加入了其中一個政治勢力——維新的陣營。那時維新志士為了本身的理念,對佐幕陣營的武士進行暗殺,稱為「天誅」—替天行道之意。 劍心因為劍術被賞識,於是被分派了「天誅」的任務。當維新派領袖,桂小五郎問劍心他是否願意接受這份差事,劍心單純的回答為了讓新時代來臨,讓百姓過好日子,他願意去殺人。(縱觀我所看過的日本電影,他們是的確有這個為了維持和國家和平和大部份人的福祉,誅殺小部份有礙這個目標的人是有需要的這個觀念。)
桂小五郎的講法是,為了讓新的時代來臨,所以要先破壞舊的東西。而實際上,歷史上的革命,流血亦似乎是必然的,這一切好像言之成理。但是,誰能肯定這樣殺人就一定能夠救助世人呢?還沒有救到人就先去殺人,不是很矛盾嗎?誰又有資格去決定哪些人該死,那些人可以存活呢?甚至,在這一堆救世理念中,那個才是對的?有絕對的對或錯嗎?被犧牲的人和他們的家人,也是不過為了另一種信念而活,難道他們就沒資格得到幸福嗎?
少年單純的劍心,在還沒有足夠成熟度的情況下,下了一個影響他一生的決定。 他做這個決定時,根本不知道後果的嚴重,對自己影響的深遠,而桂小五郎卻非常清楚,這是一份可以讓人瘋掉的dirty job。
我們的一生,又有多少時間是為了改變、補償少年無知時作的錯誤決定而活著呢?

兩個自己
於是少年的劍心,跟隨著一個一個指令、殺了近一百人。原本是一個熱血溫暖的人,要殺人時不知道心態如何?大概要讓自己的心冷酷地麻痹吧!?只能抓住改變世道的信念,不能當暗殺的對象是活生生有思想有感情的人。他自己也曾承認,不能對暗殺的對像有任何認識,否則下手時就會有所猶豫。漸漸的,他就在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激鬥中形成了另一個自己—出手冷靜狠辣,讓人聞風喪膽的殺手拔刀齋。然而殺人越多心底的歉疚就越重,覺得自己滿手鮮血,是個罪人。
所以這個男人在感情上絕對不會採取主動--對巴如是、對薰也如是—是因為覺得自己不配。
那時有很多人都不覺得殺人有什麼不對,在武士的世界中,成王敗寇,理所當然。劍心卻一直覺得殺人不好,在維新成功後,實現了當初許下的諾言,不再殺人。他沒有留在維新政府擔當官職,反而成為流浪人,仗劍江湖,誓用一把劍保護弱小來贖罪。不過就算他救助了多少人,心底的那份歉疚卻沒有稍減,一直覺得自己是一個犯了重罪、是有缺陷的,價值比清白的人低的人。 這點可以從他和薰、左之助等人相處時只管付出,不問收穫的情形看出來。
雖然他放棄了殺人,也變回小時候那個連仇人也埋葬的溫暖包容的人,但暗殺手拔刀齋,卻仍然藏在他心裡的一角。每次「正常」劍心不敵強勁的對手,拔刀齋就會給逼了出來。雖然出發點是為了保護別人,但每次變回拔刀齋時都差點殺人,完全不受控制,連劍心自己也害怕。
怎麼辦呢?「正常」的劍心不夠強去保護身邊的人,但又不想變成拔刀齋去殺人。難道就一生就活在這種雙面人的痛苦的掙扎之中?因為連自己也沒有把握,不想連累夥伴,於是又再次自絕於人,自己一個踏上對付志志雄的征途。
在漆黑的河邊,漫天螢火蟲光芒中里劍心和薰的話別,是整個作品中最令人心碎的一幕。

開竅
劍心畢竟是個聰明人,察覺到自己的不足,在出戰前去見師傅比古清十郎,要求傳授之前沒有學到的飛天御劍流的最高秘技。比古起初堅決不允,是聽了遠道而來尋找劍心的彌彥和薰所言,才改變初衷。
授藝開始了,但過了一段時間,劍心仍然未能把握要訣,這已經不是技術上的問題,劍心而是自己的心理障礙。一直以來覺得自己是待罪之身,對全世界有虧欠,不能坦然面對自己的人,出手時不是遲疑不決就是盲目的一鼓作氣,怎能在劍術上更上層樓呢?
終於,比古作出足以致命的最後一擊,當被死亡的恐懼籠罩著時,劍心腦海中倏地掠過很多人的臉孔,有小時候保護過他的三個女孩、薰、彌彥、左之助、惠等夥伴,甚至有玄齋醫生和常常一起玩的小菖蒲和小麻雀。這些人有的為了他而死,有的就遠道來找他,對他不離不棄。受了這麼多恩情,他還可以覺得自己的生命沒價值嗎? 一瞬間求生意志油然而生,克服了害怕傷害師傅的心理,心無旁貸地使出「天翔龍閃」。
劍心練成了,比古清十郎也倒下了。原來以身喂招來成全徒弟練成「天翔龍閃」是飛天御劍流代代的傳統。比古以死相逼,就是要劍心領悟出他需要珍惜自己性命的道理,當殺手時的劍心每每會奮不顧身完成任務,不再當殺手的劍心又會覺得自己死不足惜,活著只是為了贖罪。雖然他不斷在付出,但也在不知不覺中也接受了許多恩惠,而這些恩情、無條件的接納終於成為他存活的支柱。終於,他不再只是因為了贖罪而活,而是為了許多關心他的,甚至為他捨棄生命的人而活,比古的捨身就是最強而有力的聲音。劍心終於能夠坦然面對、接受自己,換句話說,是make peace with himself.
過去的劍心,面對實力和自己相約的高手會力有不逮,是因為心中還有猶豫,不敢放手出盡全力。現在的劍心,是從一個新的水平上再出發,意志堅定,目標清晰,不再需要變成拔刀齋來增強實力,也不再遲疑自己會不會殺人了。 因此,他能夠以緋村劍心的身份打敗志志雄,而不是緋村拔刀齋,還在同時,引渡了四乃森蒼紫回歸了正途。
他終於超越了拔刀齋這個「障礙」。
很多聰明的人,做事都不一定順利,原因可能是被心裡的傷痛,和自我形象低落的影響。 認識、坦然面對和接受自己是非常重要,但要達成這個目標,就通常不是一個人可以辦到。除了當事人有這個意願外,身邊的人的接納和支持是決定性的因素,會讓當事人明白到自己的價值,重新塑造拾平衡的自我形象。

試煉
縱使確定了信念,也要經過考驗,才能更加堅穩。
劍心重新肯定自我價值後,不等於他以前因殺人而為受害者家屬帶來的痛苦、怨恨就會立即消失,他的罪仍然存在。他應該怎樣做才能向之前殺過的人和他們的家人贖罪呢?這個十五年來一直纏繞他的問題,在」人誅篇」中終於爆炸了。引爆這個問題的,不是其中一個不知名的被殺者的家屬,而是堪稱他一生人最悔恨、最悲傷、最內疚的一件事中,被自己錯手殺死的妻子雪代巴的親弟,雪代緣。
雪代緣自從目睹巴被殺,他的人生都是以仇恨支撐著,以向劍心報仇為目標。所以他和劍心的第一仗,氣勢如虹。反而劍心因誤殺巴對緣心存歉疚不在話下,還心痛他因為失去姐姐而變得性情乖戾,作為姐夫(兼事情的始作俑者)有責任引導他歸向正途。在這樣覺得自己理虧的心情下,劍心打敗也是自然的事。不過緣的終極報仇不是殺死劍心,而是殺死對他最重要的人來讓他痛苦。
當劍心目睹薰(其實是人偶)被殺的慘狀後,整個人崩潰了。他一向以揮劍保護人為宗旨, 但是今次和巴的事件一樣,他連最愛的人都無法保護,更讓她因他而死,一霎之間,他覺得自己一直以來的奮戰有什麼意思? 他抱著這個宗旨還有什麼用?。
受到如此巨大打擊,人的心會自然驅動一個自我保護的機制,把人和痛苦的事情儘量隔離,這就是他躲在「落人群」的原因。在「落人群」中,他不斷回憶往事,還是完全找不到出路,彌彥、左之助和操等人來找他回去,他也不為所動。及至,小燕前來向他求救,告知彌彥戰危的消息,他才意識到,雖然覺得很累什麼都不想去管,但自己的心還仍然對這樣請求而被打動,那就是說,他打從心底,還沒有放棄他一直堅持揮劍救人的信念。他救不到薰,不等於他曾經保護過其他人的事沒有意義,還有人繼續需要他,等著他回去。
終於,他重生了。
在休養的睡眠中,他夢見巴,從來不笑的巴竟對著他微笑。他不禁對巴說,你終於肯對我微笑了,巴給他的答覆竟是只要你微笑,我就會跟著微笑。 原來巴要的贖罪就是,劍心貫徹自己的信念,好好地活下去就行了。過往不斷在思考如何才能贖罪的種種,原來是不必要的。 的確,干再多的贖罪行為,如果對方還是不肯原諒,也是沒有意思。又或者對方開出以死謝罪的條件,難道又盲目跟隨?死了也不過是一個雙輸的局面,對誰也沒有好處,而且又如何對得起為自己捨命的人?
最後,劍心得出的答案就是「以劍和心做賭注,徹底完成自己的戰鬥人生」。雖然有點故弄玄虛,不過意思還是足夠地明顯。貫徹戰鬥,就是堅持自己的信念,永不放棄。他千辛萬苦要找的答案,原來就是自己的原點。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信念,年輕時太容易因為無知或者受到外來的壓力而偏離了真正的自己。但是,不忠於自己真正的信念,不是會活得暢快的。再回到自己真正的信念,通常需要付出代價,也許是金錢上的損失,也許是別人批評和不信任的眼光,也許會失去穩定的生活。這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但做到的人,就會發覺回報非常大。
無論你的手裡有沒有劍,人生本身就是一場場的戰鬥,除非你決定放棄。

劍心和薰
有好一段時間,劍心對薰都有一種親切但保持距離的態度。但自從劍心能坦然面對自己之後,也終於能正面回應薰對自己的感情,突破了以往只是在旁邊守護的曖昧狀態。
其實 劍心對薰並非沒有感覺,同樣都變成了拔刀齋,他為了要救薰而和仞衛決鬥時那種逼切緊張,就比救伊織的時候強得多。同樣,當他決定要去京都對付志志雄時,他可以不和好兄弟彌彥和左之助說再見,但卻不能無聲無息地離開薰,特地回去薰約了他的河邊和她道別,還出乎意料地擁抱了她。那時他的眼神非常溫柔,說穿了就是對薰的不舍戰勝了要對她保持距離的理性。
他們的再遇,就是在比古清十郎的小屋,那時劍心竟沒有正面望過薰一眼。為什麼呢? 其實當劍心見到薰來尋他時,就立即感受到這份感情的重量,他一來是沒有準備好,怕一旦面對薰,會讓自己動搖,不能專心練功,二來在不想連累他們的前提下,也不想和她在感情上有所糾纏。 但當他練成「天翔龍閃」之後回到葵屋,就可以堂堂正正地對薰說「讓你擔心了」,雖然是一句話,但是已經是確立了薰成為了親近的人的地位,劍心對薰,也沒有如以前一般客氣地分開你和我了。不得不提的,當然是整個京都之戰完結後,一票人回到東京,在劍心離開時話別的河邊,薰和劍心說「歡迎回來」,劍心回應「我回來了」。這兩句話用中文來看似乎平平無奇,但在日本的文化中卻有深層的意義。這兩句話基本上只適用於一起住的家人之間,會說這兩句話的人是屬於同一個家。劍心的回應是接受了神穀道場為自己的家,不再有流浪的打算了。在漫畫中劍心承認自從開始流浪生涯後,十年來是第一次說這句話,可見其分量之重。
在《星霜篇》中,有河邊定情的一幕,和電視版中河邊話別的一幕同樣動人。當薰說要永遠和劍心一起之後,劍心主動撫摸薰的臉蛋,並懷著感激的心情接受了薰的心意。 學懂了自重的他,也學懂了接受別人珍貴的愛,自己過往所犯的罪,以前是一個障礙, 現在就是讓他謙卑下來的關鍵。
他既然肯定了自己的價值,就不會再覺得自己不配組織家庭,亦相信自己能給於薰幸福。
可是愛劍心,是這麼容易的一回事嗎?
愛上劍心,其實並不難,如此俠骨柔腸,本領高強,模樣又英俊的人,應該一早迷倒很多女孩子吧!但持續地愛他,才是困難。他身上心上背負了太多重擔,包括在幕末時被他殺死的無數人命、他對這些人的歉疚、拔刀齋的身份帶來的種種麻煩、他對贖罪的逼切,又不肯殺人以至於屢次身陷險境…..能把這些事情都一肩子挑了,才算是有資格做他的女人。
所以最後能留在劍心身邊的,就只有薰一人。薰和劍心相差十一歲,劍心在當殺手時,薰還是一個小娃娃,她並沒有親身感受過幕末的腥風血雨,所以其實他們可以說是兩個世界的人。薰單純,劍心就背負太多。
但也是因為薰的單純和她對劍道的認識,讓她能一心一意地了解劍心,完全的接納他,支持他、守護他,事事都為他著想。孤單地流浪十年、不斷在尋找答案的的劍心, 最需要的,不就是這樣的歸宿嗎?於是有薰在的這個家,就成為劍心的anchor., 他在外面「戰鬥」完,就可以回來休息充電,然後再出發。`
劍心在大概在明治十五年後不再用劍,之後就周遊日本幫助貧苦病弱的人群。薰每次都笑著送他出門,然後又笑著等他回來,只因惠曾告訴薰,只有薰是劍心求生的原動力。忍受長期離別的痛苦,就是為了讓劍心完成他的贖罪和服務人群的使命,薰似乎很慘。但是她自己的說法就是:「我知道不能夠改變這個人的生活方式,我只能在旁邊支持他、守護他」。 能夠成為劍心的支柱,她覺得很幸福。她的人生目標,就是讓劍心能發出發自內心的微笑。
這就是施比受更為有福的例證,也是愛情中一個很高的境界。有目標、有付出的人生,比干坐著收取有意義和有滿足感多了。受過痛苦、付出過代價,才讓人感到真正活著,太容易得到的東西,人是不會懂得珍惜的。

悲慘的結局?
很多人不能接受《星霜篇》中「悲慘」的結局,我就覺得結局是傷感,但並不悲慘。
曾聽過不止一位作家說,他們筆下小說的情節不是他們能控制的,因為故事會順著角色的性格來發展,劍心的結局也如是。看透世情的劍心在彌彥元服(成人禮 --- 十五歲)時把逆刃刀傳給他。他棄劍的舉動,實是拿得起,放得下的表現。多年來,他整個人的價值都和劍分不開,劍心=劍客。棄劍卻代表,他不但接受了自己不能再使出飛天御劍流劍術的事實,而且已經不需要依賴劍來肯定自己的價值,劍心就是劍心這個人,不是拔刀齋,不是劍客,甚至不再是劍心,他回歸到心太,他父母給他取的本名。(劍心是比古清十郎所取,適合劍客的名字)
沒有劍來阻擾他的視線,他現在可以看到怎樣才能真真正正地幫助到有需要的人。他的選擇是到日本各地去照顧那些患病快要死,沒人理會的人(感覺好像德蘭修女)。以他的性格,無論需要贖罪與否,也根本不可能長期待在神穀道場不問世事,所以這也只可說是性格使然。順理成章地,他在病患的人身上被傳染了病,加上多年的劍客生涯,身體一早已經被過渡虛耗,於是健康狀況很快就急轉直下了。在中國的時候,他因沉船失憶,身體也衰殘的不得了,卻憑著對薰的思念,挺著一口氣回到日本。直至和薰重逢,在櫻花飛舞的樹下,才在薰的懷裡安然而逝。他臉上的十字疤消失了,象徵他終於贖完了罪,心中已經再無牽掛了。
人誰無死?年華老去、身體退化根本就是自然不過的事,最強的劍客都有不能再使劍的一天。劍心死時應該是四十四歲,聽起來很年輕,但在那個動亂的時代,還有多少人是英年早逝呢?日本不說,歐洲許多有名的音樂家如蕭邦、莫扎特都活不過四十歲,也許傳奇人物都該短命。
其實劍心的死法還算不錯,起碼他能回到日本與薰重聚,在心愛的人陪伴下度過他人生的最後一刻,還真正放下了心中的歉疚和虧欠。如果他不明不白地死在中國,那就真是殘忍和可悲了。當然,我們會希望劍心可以長命一點,多一點平常人的幸福,可以看到劍路娶妻生子。但還是現在這個悽美的死法,更配合他傳奇劍客的身份,讓人永誌不忘吧!
「劍是兇器,劍術是殺人術,無論掩飾得得多麼漂亮,這個還是事實。」
「為救人而殺人,為保護人而殺人,這就是劍術的真理。我在救你之前已經殺了數百個壞蛋, 然而,他們也不過想在這個亂世儘量活下去罷了」
「如果你要改變世代,就只能加入其中一個政治勢力,被權力所利用,捲入由各種不同理念推動下,令人難以明白的互相殺戮」
「飛天御劍流是最強的流派,會讓你殺很多人吧!」
這是比古清十郎當初阻止劍心下山時說的話,與劍心後來的遭遇真是完全吻合。
「我承襲了飛天御劍流的宗旨,揮劍殺人,是為了幫助弱小的人們,為大家謀幸福,開創新時代。不過到底什麼才是大家的幸福,我卻完全不知道……」
「我希望能出一己之力,幫助國家結束動亂……。那時我相信,以飛天御劍流之力,一定能辦到……」
「我不斷地殺人,滿手血腥,時代洪流卻停滯不前,仿佛我只是個嗜殺的兇手……」
「我終於了解到,就算飛天御劍流再厲害,我的劍術再高超,單靠一人之力是不可能改變時代的,更別說將人民的幸福全挑在肩上。我能做到的只是保護自己看到的每個人,讓他們過幸福的生活……」
這是劍心在重重慘痛的經歷後得出的體會。
這兩部份互相呼應,結合起來就是這本作品的中心思想。
後記:
寫這篇文章,歷時超過一個月。因為需要代入劍心和薰的角色,仿佛把他們的痛苦和重擔也嘗過幾遍,還需要持續這種感覺,才能夠寫下去,所以有一段時間還相當痛苦。終於有點明白不少作家所說的,寫作品時有如生產的痛苦,不但是情緒上的重量不能釋放,還有難以與別人分享的孤單。寫完了總算鬆一口氣,畢竟還有日常生活要過。要當作家藝術家,真是談何容易,先別談有沒有天份技巧,能不能挺過這種心理上的煎熬已經是關鍵所在了。
劍心是一個讓我很心痛的角色,他犯上的罪,是因為時代環境,他機緣巧合地碰到比古,學到過人的劍術、還有本身的性格而做成的。以上三個因素,缺一不可。在這當中,他沒有私心,卻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一生都在掙扎和承擔後果。在現代,我們不會殺人,但也太容易因為做錯了一些決定而花一生去補償。 因為角色如此有血有肉,所以容易代入,進而令人難忘了。
其實想寫的還有很多,例如劍心怎樣改變了其他人,劍心的悔罪和重生和基督教思想的關係、還有探討雪代巴的心理。不過篇幅已經太長,而且作者和月也說他故意把雪代巴寫成不知她心裡想什麼的謎樣美女,所以也不必鑽牛角尖了。
最後想討論一下劍心的外號,其日文原文是「人斬拔刀齋」,「人斬」這個字解作暗殺者,不同中文版本的都有不同譯法,例如劊子手、殺人王、甚至「斬人」。不過這幾個譯名其實都不大理想,「劊子手」只會令人想起在死刑台上赤裸上身,胸毛濃密,拿著斧頭的彪形大漢,毫無美感可言。「殺人王」感覺上是以殺人為樂,「斬人」只讓我聯想起神經失常胡亂斬人的狂漢。個人還是最喜歡「人斬」,因為直接之餘也點出劍心雖然殺人,但也是為了一個理念,以人為本,並非以「斬「為本的嗜殺狂魔。可惜「人斬」這個詞用在中文中很奇怪,所以還是採用了「殺手」這個略欠氣勢,但忠於其原意的詞吧!
最後,
我甚至懷疑原作者和月伸宏是一個基督徒,重生、贖罪、保護弱小、改變別人生命、捨身照顧病弱、甚至施比受更為有福……是多麼基督教的主題啊!
(全篇完)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