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漫雜談】一點小科普
通常看動畫不跳過片尾的觀眾,肯定都見過ED後的插畫。
以上圖為例,這是深崎暮人為《為超自然九人組》繪製的,準確名稱是End Card,也可以稱為片尾卡。
End Card 的由來
片尾的幾秒使用靜態插圖的做法,在2000年以前就出現過了,例如《無限的未知》。不過當時在片尾只使用「下集預告」的做法更為多見。
而且當時負責繪製這類插畫的,多半是該動畫的製作成員,而不是特地請外援。
2004年,SHAFT製作《月詠》請來了武內崇、伊東雜音等等畫師,專門負責畫片尾卡。
到了2008年的《再見 絕望先生中》也設立了「End card 製作」這個職位。因SHAFT開了個頭,一直到2010年左右,End card開始漸漸流行。
到了現在,多數動畫拋棄了片尾的下集預告,使用專業插畫師繪製片尾卡的情況變得越來越常見。
不同風格的畫師所創作的角色,也讓觀眾感到很新鮮。(當然沒有End card、或者使用正片截圖代替End card的動畫仍佔多數,畢竟請畫師也是要花錢的啊)
End Card 的作用
End Card主要有三個作用,最初及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展示贊 助商,例如上圖的《偽物語》,贊 助商是aniplex和索尼音樂。
我們現在在網上看引進版動畫不需要出現贊 助商,於是將文字去掉之後只保留了插畫。
不僅如此,很多插畫的品質很棒,也有一定的收藏價值,甚至還有聲優親自繪製的插圖。
當畫師的粉絲慕名而來,也有利於提升動畫的熱度,對於掏錢買BD的觀眾也是一種吸引力。
尤其是《電玩咖》這種插畫人設完爆正片的作品,End Card對銷量可說發揮了不小的幫助。也有觀眾為了看到最後的插圖,心甘情願看完片尾的STAFF人員表。
至於第三種情況,有動畫作品會直接用靜態插圖+聲優對話作為下集預告,也節省了一些剪輯的工作量,例如《目隱都市演繹者》。
以上
參考來源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