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12個細思極恐的細節】 你們看《千與千尋》的時候肯定沒注意到!

林建宏| 2017-04-07| 檢舉

#1 電影的開篇,說明了當時的時代背景。

戰後日本經濟快速發展,都市中產階級崛起,千尋一家:爸爸媽媽和一個孩子,有車,有房,爸爸是白領,三人形成了典型的日本家庭。

#2 鳥居是日本神社前常見的一種建築,通常擺放在正中央。

而《千與千尋》里,不尋常的鳥居位置,則暗示千尋一家進入了一個不尋常的世界。

#3 這種兩面神的形象,是一種保護神的形象。

能想到的出處有兩個,一個是《日本書紀》里的「兩面宿儺」,另一個是羅馬神話里的守門神。

#4 走進去的商業街的場景是日本經濟高速成長時期,昭和30年年代的商業街。

這種場景讓現在的日本人看起來會很懷念,我們現在所熟知的大部分日本品牌都是那個時期形成的。

#5 千尋的爸媽吃東西的場景,其實側面上包含著一種日本人對中國式料理的理解。

與一般的日式料理不同,很多日本人認為中國式料理是吃完了就會再給。而千尋的爸媽吃了還有,吃了還有,最終吃成了豬。

#6 在日本,黃昏是不屬於人的時間。迎面走來的可能是人,也可能不是人。「百鬼夜行」便由此開始。

在日語中,還有「八百萬神」一詞。日本人認為,幾乎所有的東西都有神的附著,而《千與千尋》里出現的河神,蘿卜神等等,都是「八百萬神」里的一員。

日本還有一個詞叫付喪神,指的是,器物放置不理一百年,吸收天地日月精華或者積聚怨念,感受佛性,靈力而變為妖怪。

#7 負責燒鍋爐的鍋爐爺爺,控制著澡堂泡澡用的藥材和熱水。他雖然看起來很兇,其實心地善良。

鍋爐爺爺的形象也有著兩個呼應,一個是「藥師如來」,另一個則是「千手觀音」。

#8 這一怪物的形象,源自秋田縣生剝節的怪物面具。

青年通常會頭戴這種鬼面具來祭祀。

#9 大根,也稱蘿卜神。是日本的農業之神。蘿卜最早於12至13世紀,在日本出現,剛開始主要是用於藥物。

《千與千尋》中,蘿卜神也就是大根保護了千尋,是她沒有暴露身份。是個好人啊。

10 仔細觀察花園里的花,你會發現裡面盛開著梅花(2月),山茶花(2月),杜鵑花(5月),夾竹桃(7—8月)。

這些花代表著四時之花,是極樂世界的象徵。

#11 無面男通常是一種鬼的形象,這是日本的歌舞伎,神樂一直以來的主題。

喻指無法滿足自身的慾望。

#12 檢票員的形象,是對松本零士《銀河鐵道999》以及宮澤賢治的童話《銀河鐵道之夜》的致敬。

對比下《銀河鐵道999》里的檢票員,可以發現兩者都是中年男性,身材肥胖,帶著白手套,以及看不見臉。

最後,再說幾個《千與千尋》里,小情節的隱喻。

小白龍,無臉男以及大寶寶被千尋救贖後,都懂得感謝,只有千尋的父母變回人後一臉懵逼,暗示人類是最難被救贖的。

千尋走出去後,不住回頭,說明她真的已經忘記了油屋裡發生的事情。她想努力回憶剛才發生了什麼,卻什麼也記不得。

《神隱少女》的5個秘密,宮崎駿的暗示,15年來我們都沒看懂...

1. 片名的秘密:「千與千尋」到底是什麼意思?

《神隱少女》上映之後,雖然有不計其數的影評分析電影,但電影片名仍是一個謎。讓最多人感到疑惑的是原文片名《千と千尋の神隠し》,千尋(荻野千尋)與千(被湯婆婆改名)明明是同一個人,為什麼要用「與(と)」來連接?片名其實有它的巧思。

在電影片頭,搬家途中的千尋一家人,當時行駛在「 20 號國道」公路上,其實這是宮崎駿特意安排的。畫面中我們可以看到中路上的藍色路標,標示著道路前方是「 21 號國道」。然而實際上,日本的「 20 號國道」和「 21 號國道」兩條公路其實相距甚遠,為何在《神隱少女》中卻相連了?這是一個重要的暗示。

片中的「 20 號國道」和「 21 號國道」有玄機(圖/出版社提供)

千尋和父母在「搬離原來的住處」、「抵達新家之前」的過度狀態,恰恰與《神隱少女》上映之際(2001年上映),人類社會從 20 世紀過渡到 21 世紀的背景暗合,告別世紀末的 2000 年,迎來新世紀的 2001 年,片名可以解讀為「『千與千』尋」,即有時代交替的含意。「 20 號國道」、「 21 號國道」不僅暗示時代的轉換,更借用「國道」這兩個字的意涵,預示了影片敘述的故事,將是關於日本的「國家寓言」。

《神隱少女》的主角千尋的角色設定,有其代表的時空背景與意義。

2. 少女千尋隱喻的其實是...

宮崎駿曾說:「這部電影是獻給 10 歲小朋友們的故事。」電影在 2001 年完成,10 歲的千尋首度與大家見面,經推算千尋是在 1991 年出生,也就是日本經濟泡沫化的那年。千尋成長的年代與日本「失去的十年」吻合,她投射的正是成長於90年代平成經濟蕭條期下,年輕一代面對未來迷失、不安的心理傾向。

不管是片頭開始千尋一家駛進隧道後,找不到回家的路;還是白龍對千尋說:「一定要把名字藏好,不然就找不到回去的路了!」;或是千尋問無臉男:「你是從哪裡來的?你也有父母吧?你找不到家嗎?」,這些橋段都一再圍繞「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要往哪裡去?」這些問題,名字、來處、去處,正是這部電影中的重要元素。

不只主角代表著日本經濟泡沫化下的失意青年,本片幾乎中所有的角色都曾陷入迷失自我的階段。

片中的千尋、父母、無臉男、白龍、巨嬰、腐爛神等,都曾陷入失去自我的精神危機,但從他們追尋自我的過程,匯流成「迷失—找尋—回歸」的電影主旨,而連結這些關鍵字的就是「記憶」,因為「記憶」連接著過去與未來,這部片也利用許多的隱喻表現日本的迷失。

3. 油屋的秘密

電影中千尋的冒險之旅從「油屋」展開,富麗堂皇的油屋是一座大浴場、是提供四面八方的神靈前來洗滌汙穢、消除疲勞的神聖空間,卻同時也是金錢慾、食慾、物慾橫流的世界,在這層意義上,「浴場」同時也是一座巨大的「慾望之場」。支撐這座浴場經營運作的就是契約制、僱傭制、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營業方針,事實上就是現代資本主義、消費社會的真實反映。正如宮崎駿反覆強調的:「千尋闖進的異界,其實就是日本社會。」、「其實我描繪的(油屋)就是日本。」

《神隱少女》的主要場景—「油屋」影射的正是日本逐利的現代社會。

4. 白龍的命運,投射日本戰爭罪行

宮崎駿曾說過:「沒有歷史的人和忘記過去的民族,只能如蜉蝣一般消失。」因此在片中也透過湯婆婆隱射日本過去對亞洲各國的戰爭惡行,例如湯婆婆幻化成烏鴉,像是日本的戰鬥機;或是要求白龍去偷印章,象徵著日本過去竊取各國的「權利之印」;而白龍在逃竄的過程中,被一大群紙人追討,象徵著戰後各國對日本的譴責與抗議,僅是紙片卻讓白龍身負重傷、奄奄一息.......,他正是宮崎駿口中在「油屋」世界、失去「記憶」、忘記「歷史」,最終逃脫不了「如蜉蝣一般消失」的命運,也警惕著日本應正視歷史。

《神隱少女》中的大反派湯婆婆,多處隱射日本過去的戰爭罪行。

白龍也象徵著若日本持續遺忘過去的歷史,就逃不了最終「如蜉蝣一般消失」的命運。

5.宮崎駿欽點:電影高潮,其實是最寧靜的這一段

電影進入後半,千尋乘坐電車離開湯屋,要去「沼之底」向錢婆婆道歉,乘坐電車搭配著鐵軌發出規律的聲音,還有外面一望無際的海洋,宮崎駿受訪時說:「不知道大家會不會察覺到電影高潮的部分,我覺得乘坐電車那一幕才是高潮。」搭電車回望湯屋,也象徵著日本對殖民地時期歷史的回溯,要道歉就必須追溯過去,要追溯過去就必須拿出勇氣,相信觀眾在觀看電車這一幕時,會感到特別寧靜、舒展,這也是宮崎駿希望日本能鼓起勇氣回溯歷史,才能迎向更好的未來。

宮崎駿認為:「我覺得乘坐電車那一幕才是高潮。」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

圖文來源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92/node146854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