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個泡麵動畫,還是子供向,為什麼這麼好看?

ZXL| 2016-11-06| 檢舉

看動漫,畫風往往是我們是否去看的首要因素,也是因為這個因素讓我們錯過了很多好動畫,比如我曾經第一時間錯過的《幸運星》《四疊半神話大系》等等。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嘆?啊,其實也沒事緣故,只是覺得今天帶大家看的這部新番,估計會被很多人第一時間放棄。

雖然會被人第一時間放棄,但是這部動畫卻會讓你因為它的名字而不由自主地點進去,然後看到宣傳畫之後,一口吐沫——MD,什麼鬼。《信長の忍者》集合了日本文化中兩個非常關鍵的元素——日本戰國、忍者。肯定會有有興趣的同學點進去的,我確信。

不 過也別太快就因為幼稚到極點的畫面而捨棄這部動畫,在我看來《信長の忍者》還算是一部很值得看的動漫。雖然簡筆畫的畫面,毫無細緻可言的人物造型,幾乎沒有明暗變化的上色。

但人設還是比較精確的表現出了各個人物的性格特徵,比如主人公千鳥的天真、織田信長的勤勉鎮定、今川義元的自大——怎麼感覺太過於樣板化就像小學語文課本一樣。

其實退一步來看這種畫面風格,也是符合上世紀末的日本動漫風格的,想想我們熟知的《阿松》《哆啦A夢》,估計還是《信長 の忍者》畫面更優秀點。(這種比較有什麼意義嗎?)

動畫的配音也是很幼的風格(標準的子供向配音),但這部子供泡麵的OP卻很成人化(別理解偏了),而且和常 見的動漫ACG歌曲不同,《信長の忍者》OP曲沒有電音和強烈的燒耳效果,卻是悠揚的和風小曲。——果然子供向的動畫要樹立正確的音樂審美認識?

這首OP名叫《徒櫻》,有著很詩意的歌詞,而且歌詞很短,也很上口:「獻上生命在所不惜,何須害怕,本身為奉獻而生。我等孤獨寂寞,寄宿蒼淚落下,宛若殘葉枯瓣之櫻。」

如 果問為什麼《信長の忍者》會讓我提起興趣,唯美的OP只是個陪襯,重要的還是動畫本身的內容。這是部給小孩子看的「歷史教育動畫」。在動畫里有較為準確的 歷史框架和人物定位,這一點和大多日本歷史改編動畫大為不同。日本輕小說改歷史和中國小說改歷史不同,那天馬行空、移花接木(張冠李戴)可是太過厲害。

但在《信長の忍者》中較準確的給桶狹間合戰以一個定位。一些細節之處也會注意到,比如羽柴秀吉、德川家康前后姓名的變化,「濃姬」和「歸蝶」名字在不同情境的選擇,以及秀吉給信長暖鞋的典故。

對於日本小朋友來說,確實是一部很棒的歷史啟蒙片。

回 想一下,在我小時候,90年代也有幾個很不錯的歷史啟蒙片。《中華傳統美德故事》可以說日後成為了我小學寫作為的重要素材來源,一些典故在日後的書本閱讀 後進一步提煉成初高中作文中的常見引用。

印象中還有個以岳云為主人公的動畫,講訴岳家軍精忠報國的故事。不過大多數正史故事還是從電視劇看來的,真的希望動畫能有更多忠於史實的歷史改編。

另一個令人有興趣的就是戰國和忍者這兩個日本文化標籤,和中國文化過於博大精深相比(文化資源太豐富也是種憂傷),日本文化已經凝練成幾個標籤——日本戰國、武士、忍者、櫻花。

最早的日本忍者可以追溯到飛鳥時代聖德太子所派遣的忍者,那時候還沒有ninja的叫法,那時候被稱為「忍」或者「志能便」(Shinobi),奈良時代稱 為「斥候」。

戰國時忍者發展到頂峰,由於各地大名都需要刺殺機關、情報諜戰機關、以及貼身保鏢,這些在古代日本都是忍者的範疇。各地都對忍者有多種多樣的 稱呼,最著名的要數武田信玄的叫法——亂波。侍奉武田家的忍者是北信濃戶隱山的忍者,戶隱忍者又稱伊賀戶隱流。

動畫藉助可靠的史實、個性的幼化人物,講的是一個個搞笑的小故事。面對搞笑,大人和小孩雅俗共賞。因為是給小孩子看的搞笑,就不會有一些奇怪的日式冷笑話。

而且子供向的動畫更為純真,成年人看子供向,應該會有種越活越年輕的效果。(為了強行安利,也是什麼話也敢說了。)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92/node133075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