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全部的文明就在這個小小的像素之上,珍惜吧。

MS News| 2016-03-27| 檢舉

天文學是我們人類繼大航海時代之後開啟的另一個探索時代,它無比艱難卻又那樣的精彩。在天文研究歷史上,攝影鏡頭曾經記錄下無數難忘的瞬間。它們不僅對於科學研究有著重要的數據價值,而且對於整個人類進步也有著無可估量的推動作用。這些照片不僅讓我們感受到宇宙的浩瀚與神秘,同時也是人類探求精神的偉大鑑證。今天「古哥古點」就來和大家聊聊天文學上關於地球的兩幅史詩級的照片:藍色彈珠(The Blue Marble)和黯淡藍點(Pale Blue Dot)。敬請收聽。

藍色彈珠

1972年12月7日凌晨0點33分阿波羅17號太空船發射升空,執行阿波羅探月系列計劃中最後一次登月任務,這也是截至目前人類最後的一次登上月球的飛船。阿波羅17號創造了阿波羅計劃中的多項記錄,包括最長的登月飛行時間;最長的月表行走時間;收集了最多的月球標本;在月球軌道中航行了最長的時間等等,甚至指令長尤金·塞爾南因為具有捷克斯洛伐克血統,還將一面捷克斯洛伐克國旗留在了月球上,成為第二個由太空人把國旗送上月球的國家。但是值得玩味的是,現在這面國旗仍在月球,但是捷克斯洛伐克卻已解體。這些記錄雖然都很出色,但是其影響力都比不上太空人們在此次任務中拍下的一張最著名的照片「藍色彈珠」。

圖:阿波羅17號指令長尤金·塞爾南

阿波羅17號在發射後5小時6分時,太空飛船已經離開繞地軌道進入地月轉移軌道大約快2小時,此時飛船距離地球距離約為4.5萬公里,太空船背向太陽。非洲大陸正處於下午時分,南極洲也被太陽正面照射,太陽在飛船後邊照亮了完整的半個地球,因此一個清晰的無比絢麗的藍色星球像一塊藍寶石映入太空人的眼帘。三名太空人當即用哈蘇(Hasselblad)相機拍下了正在逐步遠離的地球的全景照片。照片中的地球的大小如同一顆藍色玻璃球,故此稱為藍色彈珠。由於這台相機三個人都曾經使用過,所以這張照片具體是誰拍攝的,已經無法搞清楚,儘管太空人施密特聲稱是自己的作品,但是並不能排除另外兩人拍攝照片的可能性,所以NASA一直認為藍色彈珠是三人共同的傑作。

圖:藍色彈珠(The Blue Marble)

儘管之前也有太空飛行器和太空人拍攝過地球的照片,但是都無法與這張照片帶來的美感相比,它拍攝的角度、時機、距離都恰到好處,成為了第一張人們拍攝的地球發亮一面的全身特寫彩照。

圖:Windows98 網絡連接嚮導畫面

由於這張照片具有超凡的震撼力,所以發布以後引起了巨大反響。許多的組織結構和場合都會採用藍色彈珠作為標誌,這讓藍色彈珠成了地球的標準照。比如古老的Windows98作業系統當中的網絡連接安裝嚮導的畫面就有這張照片,比如約翰·麥克尼爾1969年為首屆世界地球日活動設計的旗幟圖案也是將藍色彈珠放在正中,現在這面旗幟是環境保護運動的象徵。至於我們最熟悉的,每天都能接觸到的微信開機畫面,那個孤單的小人站在遙遠的衛星上,懸掛高天的正是藍色彈珠。

圖:地球之旗(Earth Flag)

有趣的是,2015年江蘇省高考題的地理科目就考了這張照片,題目是根據畫面判斷照片是幾月份拍攝的。判斷的線索其實就隱藏在照片顯示的雲系分布當中,根據南半球被濃厚的雲溪遮蔽,以及南極洲被照亮的情況,可以判斷出大致的時間。

順便介紹一下,人類第一張地球照片是1959年8月7日,美國探索者6號衛星在太空拍攝的。照片拍攝於距離地球2.7萬米的高空,圖中可見陽光照耀下的太平洋中部地區以及厚厚的雲層。照片傳回地面一共花費了40分鐘。從太空中俯瞰地球,人類第一次能夠以一個獨一無二的視角看到這個的美麗家園。

圖:2012年拍攝的黑色彈珠:夜幕下的北美

而人類第一張在月球附近拍攝的地球從月球升起的「地出」照片則是1968年阿波羅8號完成的,早於藍色彈珠4年。這同樣也是無比震撼的一張科學傑作。

圖:地球升起

1968年12月21日,執行第二次載人登月的阿波羅8號發射升空,三天後抵達月球,原定計劃為繞行月球軌道,並連續拍攝月球表面的高解析地形照片,以供日後的登陸月球行動使用。本次任務使用的攝影器材是哈蘇500EL中畫幅底片機,底片部分有黑白與彩色。

圖:Bill Anders和拍照的哈蘇相機

繞月拍攝任務開始時,「阿波羅8號」正在圍繞月球運行第四周,沿著一條近圓軌道以每秒1.61公里的速度在月表上空大約110公里的上空飛行。太空人旋轉飛船方向時,地球突然慢慢升起在月球上空。航天員Bill Anders向窗外凝視,當看到地球緩緩從月平線升起的美輪美奐的畫面時,他激動的讚嘆道「這是多美的景象」。面對如此美景,Bill Anders先以黑白底片拍下第一張,然後又大聲向同伴要了彩色底片,拍攝了幾張彩色的地球升起照片,於是這張堪稱上個世紀最具代表性的照片「地球升起」就此誕生。不久之後,它登上了美國時代雜誌的封面。

圖:時代雜誌上的「地球升起」

黯淡藍點

以上說的都是地球的特寫近景照片,展現的是我們人類家園的美麗。但是提到地球的照片,還有一張更加的意義深遠,那就是「黯淡藍點」,因為它是目前拍攝的所有地球照片中最遙遠的一張。

圖:黯淡藍點:Pale Blue Dot

在60億公里外拍下的這幅地球相片不知道你能否找到代表地球的黯淡藍點

著名的科幻小說家阿西莫夫曾經說過,他一生中只遇到過兩個比他還聰明的人,其中一個就是美國最著名的天文學家同時也是科普專家的卡爾·薩根。薩根曾經提起,1968年當他看到從阿波羅8號任務帶回的「地球升起」的照片時,他能夠感受到整個地球只是從月球上方冒出來的一顆星球,如果我們繼續不斷後退,到更遠的地方,那麼看到的地球肯定只是這個浩瀚宇宙中的一顆小小塵埃。這個想法在他心裡醞釀了很久,為了真實的用遙遠太空中實拍的影像來實踐自己的這種感受,他推動NASA讓探測器在達到太陽系邊緣的位置時拍攝一張地球照片。

圖:黯淡藍點的拍照位置(綠色區域)

1990年2月14日,旅行者1號太空探測器在完成了一系列指定探測任務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發出指令讓指示探測器把鏡頭向後轉向,依次拍攝它所探訪過的行星。之後NASA就從這個拍照指令獲得的信息流中,編譯合成出60幅照片,組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幅在太陽系邊緣拍攝的太陽系全家福。不過美中不足的是,由於考慮到太陽光照的關係,距離太陽過近的金星無法被拍攝,而在當時的角度下,太陽光也影響了對火星的拍攝。故此,留下的全家福並不完整。

圖:旅行者1號(Voyager1)

在這些家族照片中,其中一張照片剛好把地球攝於鏡內。地球在這張從64億公里外拍攝的畫面中,只占到整個照片的0.12像素,真的完全變成了照片里的一個微小的「黯淡藍點」。這也成了這張照片的名稱。

圖:薩根(1980年)

1994年,薩根就在對這幅照片的觸動下,創作了著名的小說《黯淡藍點:展望人類的太空家園》。在書中薩根描述了人類身處宇宙的位置,解釋了人類應當知道自己並非宇宙的中心,所以地球沒有任何特殊之處,廣闊的地球在宇宙中不過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點。但是話鋒一轉,他卻站到更高的層次告訴大家,地球雖然微小但並不黯淡,因為它是我們現在所能擁有的全部,人類不僅要保護地球,更要勇於探索未知的世界。

圖:我們全部的文明就在這個小小的像素之上

2006年美國前副總統戈爾拍攝了一套環保紀錄片《難以忽視的真相》,在片尾引用」黯淡藍點「的圖片作為結尾,結束語便是薩特的名言「這已是我們所有的一切」。

最後為大家分享一段《黯淡藍點》裡面的我最喜歡的話:「再看看那個藍點,它就在這裡。那是我們的家園,我們的一切。」,「所有的獵人與強盜、英雄與懦夫、文明的締造者與毀滅者、國王與農人、年輕的情侶、母親與父親、滿懷希望的孩子、發明家和探險家、德高望重的教師、腐敗的政客、超級明星、最高領袖、人類歷史上的每一個聖人與罪犯,都住在這裡:一粒懸浮在陽光中的微塵。」,「太空雖然浩瀚,歲月雖然悠長,我卻永遠願意和愛人分享同一顆行星和同一個時代。」

更多「古哥古點」精彩節目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古哥古點

創業不易,耳娛心憩之餘如有您偶或中意的「古哥古點」節目期次,請幫我們隨手點贊、轉發。書不盡言!您的鼓勵是我們最大的動力。謝謝!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90/node98529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