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釣島投放神秘物體:驚動日本

「我們地方所與國家隊相比,既無技術、人才、經濟優勢,又要面對同行業的企業競爭,靠什麼生存?」

對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所(下稱山儀所)老所長王軍成和同事們來說,16年前,山儀所拿著百萬元左右的科研合同,在溫飽線上苦苦掙扎。轟轟烈烈的科研院所改革改變了這些。在此之後十年間,這個地方所接連拿下了15項863項目,攻克了十幾項千萬元以上的大項目。

研製出中國第一台業務化運行的大浮標,海洋監測設備占國內90%以上,包攬我國有關部門大型船舶裝備的船舶氣象儀……是怎樣的轉型促成了蝶變?

從零開始干成「世界水平」

「FZF4-1」孤獨地堅守在一望無際的南中國海上。這個直徑最大可達10米、形似UFO的「大傢伙」,是山儀所研製出的第四代海洋環境監測浮標「FZF4-1」。

國產海洋智能信息浮標

山儀所所長張濤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它可以確保長時間、連續性、全天候的工作——它每日定時測量並且發報出海流、海溫、潮位、風速、氣壓等20多種水文氣象要素,充當著人類海洋活動的『保護神』。」

2008年北京奧帆賽浮標項目,代表著該領域世界水平的挪威中標,但該浮標權運行半年就壞了兩次。無奈之下,奧帆委隨即決定改用我國自主研發的浮標。

「2007年夏天我們把浮標布好,直到2008年奧帆賽結束,設備一直正常運行。」臨時「替補」上場,卻干成了「世界水平」勝任不了的任務,陳世哲研究員很自豪。

釣魚島

承攬大項目最重要條件是具備國家層面上的技術優勢,經過多年攻關,山儀所成功掌握了海洋焊接的關鍵技術,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如今,不論是在渤海、 黃海、東海、南海,釣魚島海域,還是在北極地區,我國在沿海布設的業務化運行的逾100套10米大型浮標,幾乎全部為該所研製。

自2003年起,山儀所常年聘用10名左右行業大專家參加該所科研。近十年來,山儀所主持的15項國家863項目中,其中8項是通過國際合作實現的。

但國際科技合作並非一蹴而就,在王軍成看來,有三大要素最重要,「首先,你要選擇好題目,其前提是你要了解國家戰略和市場需求,有需求才能立項。同 時要對課題的國內外技術現狀水平有足夠了解,再者,合作課題要與本單位技術優勢銜接,能消化,再創新;在不具備優勢時,要創造優勢,與國內具有相關優勢的 大院大所一起實現與國外的合作」。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90/node98149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