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獲得合同區斷橋熱液區近底微地形地貌和海底環境參數
中國海洋報訊(特派記者 崔鯨濤)當地時間1月10日18時14分(北京時間10日22時14分),「潛龍二號」穩穩地被吊至「向陽紅10」船後甲板的支架上。這標誌著我國自主研發的4500米級深海資源自主勘查系統(AUV, 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圓滿完成其大洋「首秀」。「潛龍二號」第一次在西南印度洋斷橋熱液區的下潛,獲得了該區域近底微地形地貌和海底環境參數,實現了我國自主研發的AUV首次在洋中脊海底勘探。
當天,中國大洋第40航次科考所在的西南印度洋作業區陽光明媚,風平浪靜,適宜AUV布放作業。凌晨5時30分,由19名隊員組成的AUV項目組全員出動,聚集在後甲板,開始為下潛做準備工作。
在不停晃動的船上,要把一個1.2噸的重物放入海中不是件易事。8時,後甲板組工作人員配合項目組隊員,齊心協力拉緊止盪繩,操作著「潛龍二號」緩緩離開後甲板。8時40分,帶著所有人的期待,「潛龍二號」進入萬頃碧波中,在無人無纜的情況下,自主地開始其首次深海探索之旅。
即將下水的「潛龍二號」
隨後,聲通訊機入水,在船上的監控電腦上同一時間接收到了「潛龍二號」在水中的狀態信息。9時27分,「潛龍二號」下潛了1600多米,到達指定位置,拋載下沉壓鐵,在距離海底100米的位置懸浮。16時44分,在完成全部作業後,「潛龍二號」拋載上浮壓鐵,開始回歸。17時13分,「潛龍二號」在距離母船1000多米處浮出水面。
雖然海況很好,可以採用遙控潛器至艉部回收的方式,但「潛龍二號」總設計師劉健希望利用這次機會,選擇通常在惡劣海況採用的拋繩方式演練隊伍。18時14分,「潛龍二號」被順利回收至「向陽紅10」船的後甲板上。
經過處理,科考隊獲得了精細的海底地形地貌,這是我國第一次獲得西南印度洋多金屬硫化物勘探合同區斷橋熱液區的精細海底地形地貌圖。
劉健表示,此次「潛龍二號」順利完成第一次熱液區域探測,完成了全部預定使命,無動力上下潛和自主航行穩定,採集到的地形地貌數據和近海底環境參數有效,達到預期目的,為本航次海試和試驗性應用奠定了基礎。
航次首席科學家陶春輝介紹,「潛龍二號」 將在本次成功下潛的基礎上,繼續在第一、第二航段開展海上試驗和試驗性應用。它立足國際前沿技術、面向國家重大應用需求,將為我國海底多金屬硫化物調查和勘探提供高效、精細、綜合的國際先進手段。
據悉,「潛龍二號」是「十二五」國家「863計劃」深海潛水器裝備與技術重大項目的課題之一,由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組織實施,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作為技術總體單位,與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等單位共同研製。據該課題負責人、中國大洋協會辦公室副主任李波介紹,該項目是一套集成熱液異常探測、微地形地貌探測、海底照相和磁力探測等技術的實用化深海探測系統,主要用於多金屬硫化物等深海礦產資源的勘探作業。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90/node85219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