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威脅人類VS改善生活·馬斯克扎克伯格掀舌戰

Liu Chu ...| 2017-09-03| 檢舉

人工智慧(AI)與人類之間的「戰爭」還未到來,但當今世界兩大科技巨頭卻先為此開戰!一邊是有矽谷「鋼鐵俠」之稱的馬斯克,一邊則是社交網站龍頭臉書(Facebook)創辦人扎克伯格,兩人對於AI是否會威脅人類發展,在社交網站上打起「嘴仗」,扎克伯格直指馬斯克的AI威脅論「不負責任」,馬斯克則回嗆扎克伯格「理解有限」。

不管是在醫療、教育或其他領域,AI技術都讓人類享受到前所未有的進步,從自動駕駛汽車,到診斷皮膚癌,再到撰寫新聞稿的機器人,都有AI技術一席之位。但有利必有弊,特斯拉(Tesla)、SpaceX執行長馬斯克早前就提出了AI威脅論,指AI在30年內就會超越人類智慧,後果讓人擔憂,甚至稱其為「人類文明史上面臨的最大威脅」。

但扎克伯格卻馬斯克的觀點表示不以為然。星期日,扎克伯格在自家後院邊烤肉邊玩直播,期間就不點名批評馬斯克,直指這種帶有極端悲觀的預言,根本就是「不負責任」。

直播中,有用戶問扎克伯格怎麼看待AI的未來,並引用了馬斯克的評論。扎克伯格回應道,他認為這種一昧反對、鼓吹世界末日般的言論不負責任。

他坦言,「我認為總有些懷疑論者試圖鼓吹末日論。我不明白為什麼要有這種消極的想法,我覺得這是極不負責任的。」他補充,AI將來會使人類生活更美好,「我真的很樂觀,在接下來5到10年之內,AI將大幅改善我們的生活品質。」

列舉AI改善生活例子

在為AI辯護的過程中,扎克伯格列舉了AI正在改善生活的例子,比如幫助診斷疾病、發現新藥,又特別提到了自動駕駛汽車。「車禍仍然是導致人類死亡的主要原因,如果能通過AI技術杜絕車禍,這會是激動人心的進步。如果你反對AI技術,那麼你就是在拒絕更安全的汽車,拒絕生病時更好的診斷。我不覺得只靠好心好意就能做到這些,所以我對AI的未來比很多人要樂觀。」

當然,他不否認任何技術都是雙面刃,因此開發者們必須很仔細且小心地設計,以及思考該怎麼正確使用有關技術。

「每當我聽到有人說AI會在未來傷害人們時,我是部份認同的。要知道,技術總是有利有弊的。你在開發它時需要小心,要知道你開發的是什麼,如何使用它。」

馬斯克指AI會煽動戰爭

對此,馬斯克周二在推特給予回擊,稱扎克伯格根本不了解AI。馬斯克說:「我和扎克伯格探討過該問題,他對這個問題的理解相當有限。」

馬斯克此前接受專訪時表示,自己對未來最大的恐懼就是AI,稱AI足以威脅人類文明的未來--AI可能利用網路傳送訊息製造假新聞、網路詐騙、甚至煽動戰爭。

他又說,AI會取代大量的工作,而且機器人將會做得比人更好,認為人類應該好好重視AI,並強烈要求政府現階段就要進行干預,否則等到AI更加成熟,一切就晚了。

蓋茨:AI更強大令人憂

臉書和特斯拉之間並不存在業務上競爭,但它們的掌門人卻為此而公開爭論,凸顯科技界對人工智慧未來發展的關注。

在扎克伯格的樂觀和馬斯克的擔憂之間,微軟(Microsoft)創始人蓋茨早在2015年就在Reddit上表態。他說自己絕對是非常關心超級智慧(super intelligence)的那一派:如果有完善的管理辦法,AI與人類的未來無庸置疑是積極的,但再發展下去,當AI更強大,確實令人擔憂。

蓋茨說:我不明白為什麼有些人不在乎?

雖持不同看法 2人致力研究AI

儘管兩人嘴上對AI發展持不同看法,但從行動上看,他們在AI研究方面都投入了巨大精力。

臉書早在2013年就成立了AI實驗室,並聘請紐約大學教授楊立昆擔任實驗室主任。扎克伯格本人更是AI技術的發燒友,他一直致力利用AI技術,打造類似《鋼鐵俠》電影中「賈維斯」角色的AI助理,幫助處理工作的同時,還能照顧家人。

至於馬斯克雖然警惕AI發展,但其投資的非盈利性人工智慧公司OpenAI卻致力於推動AI技術發展。而特斯拉的汽車已經能在公路上幫助司機駕駛,該公司的目標是到今年年底實現全自動駕駛。

有分析稱,雖然馬斯克的觀點被部份研究人員稱為「杞人憂天」,但扎克伯格也只談到了AI的潛在裨益。要全面地評估AI能對未來社會的影響,恐怕還得結合其他觀點再做分析。

有能力讀完所有文字 AI系統將迎轉捩點

一般來說,一台普通電腦要發展成為多元用途的AI系統,其必須能夠處理超過一項簡單任務,例如駕駛、撿起棟西或是預測農作物收成等等,這也是當前AI發展的限制。

但這種情況也許不會持續太久。加州大學博克萊分校電腦專家羅塞爾表示,當AI系統具備理解大學生語言之時,或將迎來另個轉捩點。而他認為,這很可能會在未來10年內成真。

他表示,這不見得會誕生「超越上帝」的電腦,但AI系統絕對有能力「讀完人類史上所有文字,包含所有語文」,單憑這點它們已經比任何一個人擁有更多知識。

至於AI未來的發展,有一派人相信,AI系統最終能夠在不依靠人類情況下,繼續學習和無限開發,很快便能超越人類,有科學家稱之為「奇點」。

沒有人知道「奇點」是否只存在於科幻小說,但在那天到來之前,AI已經開始給人類社會帶給衝擊。

1956年達特茅斯會議確立AI術語

說起人工智慧的起源,不得不提1956年的達特茅斯會議。該次會議正式確立了「人工智慧」(AI)這一術語,並開始從學術角度對AI展開嚴肅而精專的研究,廣泛被認為是AI誕生的標誌。

在那之後不久,最早的一批AI學者和技術開始湧現,但因為當時科技未臻成熟,科技界尚未能創造出懂得「聽看講」的機器,更遑論有「思考和學習能力」的電腦。當時的民眾和當局似乎對AI期待過高,當研究成果不盡人意時,人們開始喪失對AI的興趣,也讓AI的研究遭遇瓶頸,步入了長達數十年的寒冬。

至到5年前,AI研究才開始復甦。2012年,被譽為「神經網路之父」的多倫多大學教授辛頓,帶領研究團隊將神經網路的電腦演算過程與人腦的思維方式相比擬,並證明其可「學習」辨識圖像。同年,華裔AI專家吳恩達領導的谷歌(Google)團隊,透過1萬6000台電腦構成的AI網路,在觀看1000萬部影片後,認識了貓這種動物,並從網路上找到貓的圖片,識別準確率高達81.7%,成為了AI研究上的一大里程碑。

自此之後,經歷寒冬的AI研究開始蓬勃發展,逐漸滲透人類生活,並且可以透過神經網路「大腦」進行精準複雜的運算,最新例子就是早前引起話題的AI圍棋程式AlphaGo,因為打敗世界棋王而造成轟動。

仍不具備「思考」能力 人類偏見滲入AI系統

近來美國製造業有復甦跡象,背後一大推手就是自動駕駛汽車。然而,這些仍在測試階段的自動駕駛汽車日後一旦上路,估計全美國將有約400萬名巴士、卡車和德士司機的飯碗被搶走而人類既存的偏見,亦可能滲入AI系統。微軟早前推出AI聊天機器人Tay,能在每次的對話過程中,改善自己的回話,變得更加具有「個人特質」。不料它在不到24小時內,就被網民訓練成具有種族歧視的AI機器人,被迫緊急下架。

哈佛大學教授斯威尼指出,每當在谷歌搜尋與黑人有關的名字,出現的結果大多數與刑事逮捕有關,顯示系統分析和辨識存在偏見。

AI諮詢公司TopBots首席技術官姚彥佳說:「AI由極小部份精英所創造,他們有自己一套思考方式,無法全面地反應社會所想。」

另外,對於AI應用列明法律規範也是當務之際。當無人駕駛汽車涉及死亡車禍,或是AI醫療系統做出錯誤診斷,當中的責任歸屬仍有待釐清。

卡內基梅隆大學(CMU)電腦科學學院院長摩爾認為,比起擔心AI是否發展成超級智能,這才是AI帶給人類最迫切的挑戰。他說,現階段AI仍不具備自行「思考」的能力,且當今也尚未有人掌握讓AI「思考」的技術。

扎克伯格盼AI管家助照顧女兒

臉書創辦人扎克伯格去年將設計一套人工智慧(A I)管家程式列為年度計劃,經過100小時的努力,成功實現目標。他沿用電影「鋼鐵人」

里的虛擬管家名稱,將這套個人助理程式命名為「賈維斯」,「他」具有判別扎克伯格指令並指揮家電裝置動作的介面。除了能讀、聽懂指令,開關電燈、調整溫度、辨識訪客與開門、依主人喜好播放音樂,扎克伯格還寄望這個人工智慧(AI)管家未來能幫他照顧女兒。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90/node162392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