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分鐘,帶你看完 40 年來的「個人電腦進化史」

在 80 年代最開始的幾年,個人電腦市場形成了 IBM PC,蘋果 II,和 Commodore64 三足鼎立的形勢。那麼,最後是誰笑到了最後呢?

80 年代中期,主導市場的仍然是這三個廠商,只不過,銷售的產品從 8 位處理器進化到了 16 位處理器,交互方式也從 DOS 這樣的命令行變為了圖形作業系統。

1983 年初,蘋果推出了以喬布斯女兒命名的 Lisa 個人電腦。與之前 Apple III 電腦相比 Apple II 很有限的提升不同,Lisa 從技術層面上來說是一款劃時代的電腦。它不但是第一款採用了 16/32 位混合型 CPU——摩托羅拉 68000 的個人電腦,也是第一款內置圖形作業系統、使用滑鼠操作的電腦。其他的內存保護,協作式多任務處理,基於硬碟的作業系統等等技術特點也都是革命性的。但是很顯然,高達 1 萬美元的售價甚至已經超過了很多小型機,讓這款電腦註定與大眾無緣。Lisa 最終只賣出了 10 萬台,雖然相比與它的售價已經很難得,但對社會的影響就談不上有多重要了。

就在一年以後,一款真正改變世界的產品——Macintosh(麥金塔)問世了。在喬布斯被踢出 Lisa 項目以後,他就將全部精力投入到了這款電腦的研發中去。作為整個 Mac 系列的第一款產品,Macintosh 128K 在硬體和軟體方面都有接近 Lisa 的巨大優勢,同時售價要親民的多。整套系統包含顯示器、軟碟機、滑鼠和鍵盤在內只要 2500 美元(合今天的 6000 美元)。而簡潔的設計也比 Lisa 要出彩的多。雖然這款電腦的內存只有 128KB,CPU 主頻只有 6MHZ,甚至不及現代智慧型手機的千分之一,但它能夠提供的功能和用戶體驗已經相當接近今天的電腦。而 512x342 像素以及豐富的軟體也使得電子化出版開始成為可能。這之後在沒有喬布斯的蘋果逐漸走向下坡路的年代,Mac 仍然能夠保持一定的市場份額,靠的就是初代 Mac 積累的大量出版從業人員和設計師用戶。

Mac 128k 上市時,蘋果製作的電視廣告《1984》,也是整個廣告史上的經典之作。1984 年既是 Mac 推出的年份,又是知名科幻小說的名字。原本有可能桎梏人類社會的鐵幕,就在這一年被蘋果通過一場技術革命砸碎了。

伴隨初代 Mac 面世的,是一直使用到 2001 年的經典 Mac 作業系統。雖然 Mac 圖形作業系統的理念來自於小公司 Xerox 的產品,但這個系統變得真正好用,卻依賴於蘋果工程師許許多多的改進。相比之下,早期的 Windows 對 Mac 的作業系統則幾乎可以說是抄襲了。

初代 Mac OS

Xerox Alto 的圖形操作介面

同一年,IBM 也推出了第二代個人計算機產品 PC/AT。儘管 IBM PC 一直使用 16 位的寄存器,但 PC/AT 之後,總線才從 8 位變為 16 位。PC/AT 本身售價昂貴,高達 6000 美元,雖然後來價格有所下降,也仍然要 2000 多美元,因此並沒有獲得太大的銷量。但它卻是後來大行其道的 PC 兼容機最廣泛使用的標準。

1985 年,微軟也為 PC 和 PC 兼容機提供了圖形作業系統——Windows 1.0。雖然 PC/AT 的彩色顯示屏比 Mac 的黑白屏提供了更大的潛力,但第一代 Windows 看起來就像是 Mac 作業系統拙劣的仿製品。Windows 真正發展成一款成功的作業系統,要等到 5 年後的 3.0 版本了。

Commodore 公司的第一款 16 位計算機產品 Amiga 也在 1985 年問世。跟 Mac 128k 一樣,它也採用了摩托羅拉 68000 這款 CPU,也同樣提供了圖形作業系統(Amiga OS,另一個 Mac OS 的抄襲者)和滑鼠,但設計上仍然延續了 C64 的傳統,整合了鍵盤的主機非常輕便,同時連接電視進行顯示,因此售價十分低廉,只要 1300 美元。

在 8 位機時代通過整合遊戲機功能開闢一條新路的雅達利也推出了自己的 16 位產品。雅達利 ST 的主機跟 Amiga 類似,也是跟鍵盤整合在一起,不過顯示器則包含在系統當中,搭配黑白顯示器的版本售價 800 美元,搭配彩色顯示器的則售價 1000 美元,是當時最便宜的次世代電腦。它採用的圖形作業系統是 DRI 公司開發的 GEM(圖形環境管理器),跟早期的 Windows 實際上運行在 DOS 上一樣,也需要底層作業系統 TOS 的支持。

相比於主打高端用戶的 PC/AT 和 Mac,中端定位的 Amiga 和 ST 價格當然要親民的多。但即使是最便宜的雅達利 ST,800 美元的售價也已經相當於今天的 1818 美元(12400 人民幣)。大量的工薪階層家庭仍然在購買只要 150 美元的 C64。雖然 Commodore 公司自身希望需要 GUI 的消費者去購買更貴的 Amiga,但龐大的市場卻擋不住第三方軟體商為 C64 開發圖形作業系統。其中最流行的第三方作業系統是 GEOS。與 GEM 一樣,GEOS 也是一個跨平台系統,也有運行在 PC 機和蘋果 II 上面的版本,後來還成為諾基亞第一款智慧型手機的作業系統。

1986 年,隨著 GUI 在中端產品上的普及,蘋果也推出了搭載圖形作業系統 GS/OS 的蘋果 IIGS

儘管幾大廠商都不遺餘力的更新產品,但歷史仿佛跟我們開了個玩笑,這場家用電腦市場大戰最後的勝出者其實根本不來自於任何一方,而是新湧現的大量 PC 兼容機廠商。

搶走 IBM 飯碗的 PC 兼容機,其實源於 IBM PC 自己的一個提高效率和通用性的設計思路,即要求軟體開發時調用標準的 BIOS(基本輸入輸出系統)接口,而不是直接調用硬體。如此一來,即使硬體不同,只要採用同一 BIOS 就可以共用軟體。與此同時,因為美國的版權法允許所謂的「凈室設計」,即只要逆向工程得到的原始碼不被直接用於新產品開發,而是利用逆向工程總結出的技術文檔重新編寫代碼,就不屬於侵權。這就使得小廠商可以複製 IBM PC 機的 BIOS,自行搭配硬體,生產兼容 PC 軟體的低成本電腦成為可能。

在這之前,小廠自行研發計算機不但難度很大,而且即使開發出來,因為銷售規模不夠,才不會有足夠的第三方軟體,而小廠自己又沒有能力開發軟體,就導致產品因為缺乏軟體而完全沒有競爭力。但現在可以搭上為龐大的 IBM PC 軟體庫的便車,就再也不存在障礙了。

1983 年,新成立的康柏公司就使用這種方法,第一個造出了完全兼容 IBM PC 機的產品,Compaq Portable。

Compact Portable 的售價仍然要 3000 美元,其實並不比 IBM PC 便宜,只是體積要更小一些。但這個口子一開,許許多多的雜牌廠商湧入計算機製造業,在性能上和成本上都大大超過了 IBM。

在高端領域與 IBM 競爭的主要就是康柏。1986 年,康柏推出了 Deskpro386,領先於 IBM 採用了 32 位處理器因特爾 80386,售價 3300 美元。比 IBM PC 系列更強勁的性能使得它搶占了大批辦公市場,也幫助康柏在當年實現了市場份額超越 IBM。

1984 年,戴爾公司推出了僅售 800 美元的 Turbo PC。它的價格只相當於一台中端電腦,但卻能夠享受到近似高端電腦的性能和軟體庫,上市第一年就賣出了近 10 萬台。這之後的幾年裡戴爾逐漸積累了更大的市場聲譽。到 1990 年以後,原本在中端領域活躍的 Commodore 和雅達利的市場份額幾乎都被以戴爾為首的新興廠商搶完,接連走上了倒閉的道路。

1987 年,試圖亡羊補牢的 IBM 推出了採用不兼容的總線標準的第三代個人計算機 PS/2,但諷刺的是,這個選擇卻使得 IBM 自己被淘汰出了個人計算機市場。

整個 90 年代,最早開創了 PC 機的 IBM 公司已經對於計算機市場沒有任何話語權。廠商看重的只是 x86 CPU 和 Windows 作業系統,微軟和英特爾變成了市場的主宰者。而原本百花齊放的家用電腦市場,也就此告一段落。

五、歐洲和日本的個人電腦

像很多領域一樣,1980 年代的世界遠沒有今天這麼一體化。同樣屬於發達地區的歐洲和日本在 80 年代初也開始普及個人電腦,但流行的產品卻與美國完全不同。

美國興起的個人電腦風潮最先傳到的是英國。除了英國與美國本身的密切聯繫以外,英國盛行的 DIY 文化也使得有更多的消費者願意自己學習編程,大大擴展了電腦的應用。

不過,以 Apple II 和 IBM PC 為代表的美國家用電腦售價大都在 800 美元以上,TRS-80,雅達利 400 和 C64 雖然相對便宜(他們也是在歐洲最成功的美國家用電腦),也要 300-400 美元,在電腦的功能還沒有那麼豐富的年代,對於不那麼富裕的其他西方國家來說,顯然還是太貴了。個人電腦要在這些地方流行起來,首先需要有更便宜的產品。80 年代初的英國工業雖然已經黯淡了不少,但還沒有經歷柴契爾夫人「去工業化」政策的徹底摧殘,在計算機等高精尖領域仍然遠遠領先於德國、法國和日本。再加上英國電腦消費的需求產生較早,最早的低成本電腦產生於英國,也就是理所應當的了。

1981 年,位於劍橋的科技創業公司 Acorn 為英國國企 BBC 提出的「computer literacy program」(計算機教育普及項目)推出了產品 BBC Micro。跟蘋果 II 一樣,它採用了 8 位處理器 MOS6502。內存則達到了 16-32KB,比蘋果 II 大得多。這款電腦售價為 235 英鎊,也就是 470 美元,跟美國的 TRS 相仿。但因為教育機構購買的話,英國政府會補貼一半的價格,所以很多英國學校都採購了這款產品。到 1994 年停產為止,它一共生產了 150 萬台。

第一款真正在家庭市場獲得成功的英國電腦產品則是 Sinclair 公司推出的 ZX 81。早在一年前,Sinclair 公司就曾推出了售價 100 英鎊的 ZX80。ZX81 略微增強了性能,但最主要是優化了設計使得成本更低,僅售 70 英鎊。為了進一步降低價格,ZX81 還提供了需要顧客自己組裝的散件版本,僅售 50 英鎊(相當於 100 美元,也就是今天的 270 美元,1830 人民幣),這個價格就實在太親民了。因此,不僅 ZX81 在英國相當成功,而且還出口到西歐其他國家,甚至是東歐和蘇聯。在美國,它也以 Sinclair 1000 的名字銷售,但因為內置軟體太少,而美國消費者並不喜歡自己學習編程,因此主要是在前文提到的 Commodore 和德州儀器的價格戰中作為以舊換新的工具銷售。

1982 年,Sinclair 公司由繼續推出了升級產品 ZX Spectrum,售價 125 英鎊。

ZX81 和 ZX Spectrum 分別賣出了 150 萬台和 500 萬台,但同時這兩款產品在東歐、蘇聯、南美和香港都生產了不少仿製品。甚至還在廣州組裝生產。

1984,隨著英國的個人電腦需求另一家英國電腦廠商 Amstrad 推出了定位相對高端的產品 Amstrad CPC,售價 300 英鎊(合 400 美元,在美國只能算低端產品)。跟 Commodore 128 和 TRS-80 一樣,它能夠運行 CP/M 作業系統,因此有龐大的軟體庫,就不必由用戶自己編程了。這款產品在英國與 C64/C128 幾乎平分秋色,在其他西歐國家也有不錯的銷售表現,到 1990 年停產,總共賣出了 500 萬套。

在亞歐大陸另一頭的日本,也發展出了獨具特色的個人電腦市場。

70 年代末和 80 年代初的日本家用電腦與早期的英國家用電腦很類似,往往只有一個 BASIC 解釋器,銷量比較小,不提供什麼現成的應用軟體,需要用戶自行編程。但日本家用電腦軟體市場的統一既不是藉由某幾款特別成功的產品,也不是通過標準 BIOS 接口這樣隔絕硬體的平台實現的,而是藉由硬體製造標準的統一。而比較有趣的是,這個日本家用電腦標準 MSX,是由美國公司微軟主導的(當然,實際的領導人是微軟日本分部副總裁西和彥,仍然是個日本人),共有 14 家日本企業參與。

1983 年推出的佳能 V20 是最早的採用 MSX 的家用電腦之一,它最大的特點是可以連接佳能相機的數碼後背。

索尼 hitbit,售價 14.8 萬日元(合 624 美元)

東芝 Pasopia,售價 12.3 萬日元(合 519 美元)

MSX 標準的家用電腦僅在日本就售出 500 萬台。後來伴隨著日本廠商在國際市場的努力,MSX 標準也擴展到韓國,南美和中東。

夏普巴西分部推出的 Hotbit

科威特的 Sakhr 公司基於山葉 AX120 推出的阿拉伯文電腦

不過,參與 MSX 的廠商,主要都是計算機領域的中小廠商,當時日本計算機界的龍頭老大 NEC 就沒有加入,除了繼續更新 PC 推出了自己的 8 位機家用電腦系列以外,NEC 在 1982 年開闢了與 IBM PC 競爭的新的高端產品線,PC-98 系列,上市售價 29.8 萬日元(合 1200 美元),採用 16 位處理器(1988 年後升級為 32 位 CPU)。PC-98 後來在日本發展成一個可以跟 PC 和 PC 兼容機分庭抗禮的個人電腦系列。推出 5 年,銷量就突破了 100 萬台,到 2003 年停產為止,一共生產了 1800 萬台。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90/node155051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