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手機市場,雖然有國外品牌的不斷進攻,但是國產品牌還是保持了自己的優勢,市場份額依然高出國外品牌不少。可是,同樣作為國產品牌,不同品牌之間,無論是市場份額占有率這樣的硬性指標,還是業界和消費者當中的口碑,都有著明顯的差異性。如果是因為來自不同廠家所造成的差異性,那我們還能夠理解。不過,起源於同一家母公司的手機品牌,其差異性卻如此之大,實在令人不解。
對,沒有錯,相信你已經猜到了今天我們要談論的是誰。它們就是起源於同一家母公司——步步高的三家手機廠商:OPPO、vivo、一加。
雖然起源於同一家母公司,但是這三個品牌在成立時間上,還是相差不少,其中OPPO最早成立,而一加成立時間則最短。OPPO和vivo看起來更像是一對孿生兄弟,只要有OPPO在的地方,一定也能找到vivo。兩者雖然占據了國內手機市場大部分份額,並且已經走出國門,開始占領印度手機市場;但是它們的口碑卻不盡如人意。
而一加,作為後起之秀,在消費者當中的口碑則要好得多,並且也早已走出國門,而且還是歐美等已開發國家市場。甚至可以說,一加在海外地區的口碑和美譽度,遠遠高於其在國內的消費者認知度。
那麼,具體是什麼造成了它們之間存在的這種差異?解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對它們進行一些相應的分析。
首先,OPPO和vivo並不是靠技術來驅動發展的手機廠商,它們最主要的攻擊武器就是市場營銷。在現如今這個網際網路時代,無論經營何種業務,都已經開始從傳統的線下轉移到線上,甚至還有專做線上交易服務的商家。但是OPPO和vivo卻反其道而行之,依然堅持走線下實體門店的經營策略,而且其覆蓋範圍之廣,是其他任何手機廠商都難以企及的。相比較於網絡這種新興購物方式,OPPO和vivo把更加貼近傳統的購物體驗帶到了消費者身邊。特別是在三線城市以下,甚至是廣大農村地區,OPPO和vivo的實體零售店,顯然更能獲得消費者的青睞。
同時,OPPO和vivo兩家不惜血本請明星代言,不僅邀請當下炙手可熱的明星,而且還花費重金進行大量媒體廣告投放。這些,都是OPPO和vivo在營銷策略上具備優勢的地方,很多消費者也正是受到了這些「蠱惑」,才毅然選擇了它們的手機產品。
再來看來自同一家母公司的一加。一加在國內手機市場的知名度並不高,但是口碑卻極佳。可能和其用戶數量本身較少有一定的關係,不過,更加重要的原因還是一加自身的發展策略。首先,一加採用的是當下最適宜的線上銷售模式。在眾多手機廠商當中,一加顯得格外低調,沒有大勢的宣傳,而是在紮實地做好自己的產品。在發展初期的時間段內,一加沒有像其它手機廠商一樣,選擇定製自家的手機系統用戶介面(UI),而是直接採用了國外成熟的系統UI——CM。即使在經過發展之後,一加也針對國內和海外市場,定製了不同的系統介面。分別是氫OS和氧OS,這也就是一加的高明之處。既然是針對不同的用戶群體,自然就要使用不同的定製系統。
對比手機產品本身,我們也能發現其中的區別。OPPO和vivo一向被消費者詬病的就是其低配高價的價格策略,相對於同等配置的國產手機,OPPO和vivo的價格往往是偏高的,這個應該是營銷成本所造成的。線下實體門店的鋪設以及大牌明星的代言,這些都會被計入到手機成本當中。而在手機品質方面,也只能算是中規中矩,沒有明顯的差異性,其他方面也並不突出。畢竟手機行業的發展已經日趨成熟,更多的只是硬體層面的更新換代,其他方面的設計巧思可能已經不在手機廠商們的思考範圍之內了。
而一加則不同,從第一款產品開始,就是走高配低價的路線,並且堅持自己的設計風格。一加從創立開始,一直秉承的口號就是「不將就」。正是一加對自己的定位,才鑄就了一加手機過硬的質量。不過,在國內市場的大環境之下,論性價比拼不過小米,論營銷又難以達到OPPO和vivo的高度,所以只能集聚一小部分用戶,而這些用戶卻有著極高的忠誠度,而這些忠實的用戶,更加助推了一加手機在業界和消費者當中的良好口碑。另外一方面,一加在國外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之前OPPO藍光播放器設備在海外拓展的渠道優勢,加上性價比和市場準確定位的加持,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一加在海外收穫了很多的讚譽,而這些讚譽不僅來自普通消費者,更多的還來自主流科技媒體,由此可見,一加的確是非常成功的產品。
總結來說,OPPO和vivo之所以受到這樣的待遇,並不是因為其產品質量本身存在大的問題。既然有如此多的消費者願意選擇,那麼就必然有其選擇的原因。而一加受到普遍的好評,則是因為它的營銷方式更加良心,同時,對產品本身也更具鑽研精神。說到底,不過是兩種不同的營銷模式所造成的差異。對於這些品牌,相信大家還有很多想說的,不如來一吐為快。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