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是外星人,但不是神,所以也會犯錯,其實網上有很多對馬雲曾經犯過的錯的總結,坤鵬論今天再整理一下。
1.總部搬到上海,水土不服!
1999年10月31日,日本軟銀的孫正義當時要投資4000萬美元,占股49%,當時馬雲拒絕了,只要了2000萬美元。
阿里在獲得融資後,馬雲將國內總部搬到上海。
上海是個國際型的大都市,大多是大型國企、外資企業,而阿里巴巴服務的是中小企業,根本沒有用武之地。
經過一輪水土不服,阿里巴巴又將總部搬回了有實在電商需求的杭州。
阿里起初的客戶都是個人和中小微企業,杭州更接地氣。
2.瘋狂擴張,運營費用居高不下
1999年創辦之初,阿里實現市場凈利潤287萬元。隨後,又分別獲得高盛、軟銀等500萬、2000萬美元的投資。財力的增強,打亂了馬雲原有的節奏,拿到錢後的阿里反陷入混亂之中。
2000年,阿里在海外瘋狂擴張,運營成本居高不下。在中國香港、美國、歐洲、韓國,需要大量市場推廣、廣告費用,每月開銷是天文數字,且沒有分文收入。2001年1月,阿里銀行帳戶餘額不足1000萬美元。
很快,阿里召開了歷史上的「遵義會議」。當時擔任營運長的,是從GE空降的關明生,他在一天之內就把美國團隊從40人裁到3人,並且相繼關閉在香港、北京、上海辦事處。剩下的員工,薪資減半但期權加倍。三個月後,阿里每月運營費從200萬美元,縮減到50萬,度過了危險期。
3.收購雅虎中國,但最終得到的是雞肋
收購雅虎中國,曾被認為是馬雲在創業以來獲得的最大成功。
然而雅虎中國在馬雲的手上並沒有越做越大,反而越做越差。
雅虎中國本身有門戶、搜索、郵箱以及IM,和阿里巴巴的業務並沒有有機整合,最終雅虎中國成為阿里巴巴的一個雞肋。
其實收購雅虎後,馬雲的野心還是很勃勃的,請來了著名導演給雅虎中國拍廣告,但雅虎中國後來變得既不像門戶,又不像搜尋引擎,馬雲在雅虎中國上幾乎毫無作為,喪失了跟中小企業相關度很高的搜尋引擎發展戰略機遇期,後來推一淘等搜尋引擎其實就相當於阿里平台內部搜尋引擎。去年,阿里更是將搜索業務整體打包給UC,以UC班底為核心組建神馬搜索。
不過,現在雅虎也相當不好過,估計馬雲現在會暗自慶幸了。
4.「空降兵」集體陣亡,是人不行還是阿里難容
2006年左右,馬云為了提升企業運營和管理水平,從外部引進了一批國際人才,其中有衛哲(百安居中國區CEO)、吳偉倫(百事可樂中國區CFO)、曾鳴(長江商學院的教授)、謝文(和訊網CEO)、崔仁輔(沃爾瑪百貨集團高級副總裁)、黃若(易初蓮花CEO)、武衛(畢馬威華振合伙人),這些人才都是響噹噹的牛人,不少來自世界500強,但最終先後離開阿里巴巴。
坤鵬論認為,企業在什麼時候引進國際化人才是很重要的,當你還在瘋狂發展時,來自大企業的人才很可能並不適合你,因為你要的是執行力強,獨擋N面,善於變通,甚至善於抄近路的人,但大企業人才更多是企業哄抬了他們的聲名,往往是專才,是重要的螺絲釘,但很多不是敢闖敢幹的全才。
吳曉波評論說,用人以忠是問題關鍵,坤鵬論認為這是個大錯特錯的觀點。
5.以暴制暴,淘寶與賣家之戰
2011年10月,淘寶商城(現已更名天貓」)發布新規,提升技術服務年費,從以往的6000元提升到3萬、6萬兩個檔次,漲幅5倍至10倍。同時,商戶的違約保證也全線提高,由以往的1萬元漲至5萬元、10萬元、15萬元不等。
該舉措引發了部分中小商戶的不滿,他們通過惡意購買等方式,對天貓大賣家進行攻擊,如先購買、付款,然後給予低評價,再申請退款。
對此,馬雲在微博上強勢回應「雖離經叛道,但仍會一意孤行」,淘寶商城也公開表示「已經報警」。
但對峙局面持續不長。
2011年10月17日,淘寶商城將對新規進行調整。
方案中,將新規執行期後延,此外,阿里還出資總額18億元,幫助淘寶商城賣家成長。
6.收購口碑網,整合失敗
2004年,阿里前員工李治國出走,創辦口碑網。前幾年發展很快,用戶突破100萬。當時的阿里,恰好進行架構調整,成立2B、2C事業群,馬雲希望把口碑網整合進來,壯大2C端力量。
2006年,馬雲找到李治國,問:「是想讓口碑獨立上市呢,還是回到阿里一起干針對2C的事?」李治國毫不猶豫選擇後者。當年,阿里以600萬美元戰略投資口碑網。兩年後,口碑網被阿里全資併購。
隨後的幾年,口碑網曾一度成為大眾點評最大競爭對手。2009年,阿里升級「大淘寶」戰略,口碑網被併入淘寶。原以為,淘寶能給口碑導入足夠的流量,其實不然。口碑網與大眾點評、以及後來冒出來的美團的差距越來越大。
2011年阿里以5000萬美元的價格,入股口碑的競爭對手——美團。這標誌著在阿里戰略中,口碑網已被邊緣化。事後,一業內人士為這樁交易惋惜,「如果當時(口碑)做起來,現在能省幾億美元。」
7.投資星晨急便失敗 要不然京東還有什麼機會?
物流企業星晨急便於2009年成立,一年後分別獲阿里5000萬、2000萬元投資。當時,京東體量還比較小,阿里完全有機會在自建物流+自營B2C上趕超京東,可惜阿里只做到了天貓的壯大。阿里將「雲物流」的實踐交給了星辰急便,將「雲物流」的技術交給了馬雲個人參股的浙江百世物流。2011年,星晨急便倉促收購鑫飛鴻,但整合併不順暢,不到四個月,雙方決裂,元氣大傷。
另外,星晨急便採用的是加盟制,2012年,該制度帶來的混亂全面爆發,陷入空前危機,一些高管出現「失聯」。據網絡流傳的一條簡訊,那時的星晨急便,用掉了阿里的7000萬元,自己的5000萬元也賠光了,另對外負債1600萬元。
2012年3月,星晨急便停止營業。當年5月,創始人陳平計劃B輪一億元融資,又被阿里董事會否決。自此東山再起無望,阿里7000萬元投資打了水漂。
8.推「來往」也沒有阻擊微信,認了!
為應對和壓制如日中天的微信,2013年9月,阿里巴巴推社交APP「來往」,馬雲信心十足,稱要火燒南極,打到企鵝家裡去。
2013年10月,來往用戶增長不力,大概為100萬。馬雲親自動員,給員工下硬指標,若能拉來100個外部用戶,便獎勵紅包。幾個月後,阿里熱情大減。
2013年底,來往4.3版本上線,被認為不再與微信正面交鋒,由IM工具轉向社交。
2014年初,媒體爆料出阿里巨額收購陌陌被拒,據小道消息,陌陌的最新估值已高達100億美元了。
2014年3月,阿里注資美國聊天類應用Tango(類似微信)。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90/node149870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