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寶,想做社交,已經由來已久了。
我在之前的文章《總想「社交」的支付寶,為什麼就不能作個安安靜靜的錢包?》中,已經對支付寶社交的進程、原因進行過比較詳細的分析。
總的觀點是,從2015年支付寶更新8.5版開始,不管馬雲承認不承認,進軍社交的道路,事實上已經開始了。從「我的朋友」到「商家」,再到「生活圈」、「圈子」,隨著支付寶新版本的不斷上線,社交之路越來越清晰,投入的力度也日漸加大。甚至於學習陌陌,搞了一次轟動性的情 色事件。
也正是此次事件,招致用戶、媒體、監管層的一直批評。支付寶或許由此對社交之路進行了反思。應該說,解決支付寶用戶使用頻度較低的問題,社交性能的確是好的出路。而支付寶巨大的基礎用戶規模和基於金錢往來的高信用度,似乎都提供了發展社交的理由。
但問題的關鍵在於,有誰願意拿著錢包來聊天呢?支付寶的「國民錢包」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正所謂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這一形象決定了用戶對支付寶的定位和使用場景嚴重固化,想要改變確實太難。
於是,我們看到,剛剛上線的支付寶10.0.12新版,首頁做了重大調整,將「朋友動態」直接隱藏,去掉了「朋友」版塊。這一改變,顯示出支付寶可能真的回頭是岸,淡化社交功能了。
與此同時,確實打算安安靜靜地做個「錢包」了:新首頁可添加11個應用,尤其是優化了卡包展示,可以將卡、券、票、證件分類展示,真的類似於錢包。所以說,在支付寶社交這件事兒上,馬雲這次是默默地認輸了。
那麼,這是不是意味著,馬雲改變了對社交的執著理想了呢?那倒不是,阿里旗下的許多其他產品,包括自己開發的來往、釘釘,到參與投資的陌陌、微博等社交軟體,都可以是社交「理想」的承載者。畢竟,馬雲要想贏得與對手之間關於網際網路金融的激烈競爭,在用戶注意力日漸稀缺的今天,是斷然離不開「社交」這個殺手鐧的。
未來馬雲將在哪裡發力「社交」,有待我們繼續觀察。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