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讀:2017年,我國北斗導航衛星系統將有大動作。北斗三號衛星計劃在7月左右進行首次發射。北斗三號衛星今年計劃發射6至8顆,將實施數次一箭雙星發射。北斗三號服務區域將從北斗二號時的覆蓋全球三分之一擴大到全球。中國的北斗是從1994年開始的,到2017年已經20多年了,期間因為歐盟的緣故,中國的北斗差點只能作為區域定位導航系統。
全球導航衛星發展史

導航領域,美國還是老大,GPS從1973年開始建設,到1993年底已實現了全球覆蓋,初期服務于軍事目的,進入到2000年以後,廣泛的開始民用。可以說,一個GPS不僅幫美國掙了大把的銀子,同時也讓其軍事力量處於現代戰爭的制高點。
中國是在80年代初開始知道到GPS的巨大作用。1983年陳芳允院士等人提出「雙星定位系統」,這是中國獨創的一種RDSS系統(RDSS:無線測定衛星業務 Radio Determination Satellite Service;RNSS:無線導航衛星系統Radio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RNSS實際的原理和GPS一樣)。這種方案有優點也有缺點,優點是衛星數目可減少到2顆,可以低成本、快速的進行系統建設;缺點也很明顯,如下:
a) 主動式定位,要求目標用戶具備衛星短報文收發能力,終端設備技術複雜、成本高;使用不靈活
b) 主動式定位,終端發送信號到衛星,衛星轉發至衛星總站,衛星信號的轉發能力、多用戶的無線識別能力、多用戶處理能力等限制了用戶數目,因此可並發的數目一定是有限的
c) 2顆衛星+地面匹配的方式,精度不如多顆衛星交叉方式;
d) 靜止軌道軌位申請也是需要國際協調大問題,中國始終受到歐美的壓制
考慮到當時的經濟條件,中國決定進行雙星系統建設,1994年正式立項,2000年發射兩顆試驗衛星,到2004年RDSS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正式投入運營

考慮到RDSS存在的一些缺陷,我國從2000年開始進行北斗RNSS系統規劃,那時,中國開始有錢了。同時俄羅斯也研發了格洛納斯系統,但是由於其資金不足,技術也不夠先進,格洛納斯勉強可以為歐洲和亞洲部分地區提供導航。
同時,在1999年,歐洲啟動「伽利略項目」,在當時法德兩國欲全球多極化目標下,與中國也進行了友好合作,中國2004年參與到伽利略項目中,計劃投資2.3億歐元,實際進行投資7000萬歐元,欲把伽利略作為全球定位導航系統,而中國自己的北斗則作為區域定位導航系統;然而4年後,歐洲突然將中國排除出伽利略導航系統核心成員國,理由確實智慧財產權問題等不再讓中國參與核心設計。
最終,中國下決心獨立發展北斗的全球RNSS系統。
中國北斗來了,霸氣搶走歐盟PRS頻段
2004年中國開始第二代北斗系統建設,2007年即發射第一顆二代星,十二五期間,中國全力打造北斗系統,發現歐洲的伽利略導航系統進度落後,按照國際慣例,軌道上的資源是先到先得,北斗導航系統立刻搶占了歐洲伽利略系統本來就設計好的PRS頻段。於是歐洲要求中國出讓PRS頻段,結果連想都不用想,國際慣例是先到先得。美國GPS和俄羅斯格洛納斯系統把最好的頻段已經拿走了,剩下就是這個,誰先用就屬於誰。可能歐洲人自己也沒想到,報復竟會來得如此之快!
繼2016年成功發射3顆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後,目前我國已有22顆北斗導航衛星在軌運行,其中新一代衛星7顆。北斗三號衛星計劃在今年7月左右進行首次發射。計劃發射6至8顆,到時北斗三號服務區域將從北斗二號時的覆蓋全球三分之一擴大到全球。

總結:無數的事實告訴我們,像中國這樣一個大國,在關鍵領域必須要實現獨立自主。像高鐵,導航,核電等等,這是中國走向大國強國的基石!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90/node143852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