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在 Full HD,智慧手機的主流解析度是否能再提昇呢?

無論是網路時代還是行動網路時代,螢幕做為內容呈現的介質,它會直接影響內容本身所展現的品質。在 2010 年以前,受限於技術與裝置性能的限制,多數產品包括手機、筆記型電腦、電視都未能達到 Full HD(1080P)的標準,那是個滿滿螢幕都是畫素點的時代。

而在產線完善、性能溢出的今天,多數裝置的硬體規格都遠超高階螢幕顯示的需求,連只有幾英吋大小的智慧手機竟也搭載 Full HD 的螢幕。同時因升級換代的理由,市場也不斷推崇更優質的螢幕顯示,更高的解析度、更高的更新率、更高亮度,這些螢幕參數的提升,給予用戶的體驗升級十分明顯。

手機螢幕的升級是大勢所趨

2010 年 iPhone 4 發表,蘋果為這一款僅 3.5 英吋螢幕的手機配備 960×640 解析度,並第一次引入「Retina」的概念。雖然 iPhone 4 解析度不高,但由於螢幕小,畫素密度就更大,它出色的顯示效果讓大家驚嘆,隨後直到 2013 年底,市面上也出現了量產的 2K 螢幕手機。

可惜的是,2013 年至 2015 年期間,我們並沒有看到 2K 螢幕在手機市場的大爆發,跟進的廠商少之又少,而當初宣揚「Retina」的 iPhone 至今也還停留在 1080P 的螢幕規格。

實際上,受限於技術、良率與手機性能的支持,許多手機廠商依然堅守 1080P 陣地,還有不少廠家從 2K 倒退回 1080P。但在 2016 年的今天,經過技術的進步與經驗的積累,身為行動網路裝置載體的手機,螢幕卻依舊停留在 1080P 解析度,這是很令人費解的。

Google 在 2016 年底發表了 Daydream VR 平台以及硬體標準,其中對手機螢幕的要求則是「強烈建議採用 Quad HD(1440P)或更高解析度的螢幕;螢幕尺寸必須在 4.7 英吋到 6 英吋之間;在 VR 模式下更新率必須至少 60 Hz」。

無論 VR、手遊還是超清畫質的影片,沒有高解析度的優秀螢幕,都無法讓用戶體驗到這些出色的內容。

這麼多年了,為什麼手機還是 1080P

即使不刻意關注手機市場,很多朋友也知道,市面上真正用到 2K 螢幕的手機並不多。

以小米、魅族為例,小米在 2015 年推出小米 Note 頂規版,它採用一塊 5.5 英吋的 2K IPS 螢幕,隨後在 2016 年,不管是小米 MIX 還是曲面螢幕的小米 Note 2,又或是小米 5s Plus,這些旗艦全部都是 1080P 解析度;魅族則是在 2014 年底推出 2K 解析度的 MX4 Pro,隨後的升級版 MX5、PRO 5、MX6、PRO 6、PRO 6s 等全部都倒退回 1080P,即便它們全部都是 AMOLED。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一加手機、OPPO、Vivo 皆是如此。為什麼在 2015 年,乃至 2016 年,手機依然不使用 2K 螢幕?

低階手機性能疲軟,帶不動 2K 螢幕

更多的畫素點不僅意味著顯示更清晰,同時還要求手機有夠大的記憶體頻寬。根據畫素與頻寬的計算以及市場的經驗,在業內有一句不成文的規定,每 100 萬畫素需要提供至少 4G B/s 的頻寬才可以保持流暢性。

1080P 的畫素僅有 200 萬個,需要至少 8GB/s 的記憶體頻寬,而 2K 則是有 368 萬個畫素,需要至少 14.72GB/s 的頻寬。

從目前來看,聯發科大多數 SoC 都無法做到 14.72GB/s 的頻寬要求,因此採用聯發科 SoC 的手機多數都停留在 1080P 螢幕,魅族正是如此,以至於直到魅族在 2016 年年底用了三星 Exynos 7420 後,才終於在 Pro 6 Plus 上配 2K 的 AMOLED 螢幕。

當然「每 100 萬像畫需要提供至少 4GB/s 的頻寬,才可以保持流暢性」這句話,還僅僅是對於一個手機流暢性的基本要求,若是在遊戲中,2K 解析度的手遊會更吃 GPU 的性能,若是 GPU 性能跟不上,那用戶便會產生一種「為什麼我們的性能比它強,玩遊戲卻比它卡」的錯覺,而實際上則是「你的手機確實比較強,但是你的螢幕解析度更高」,這是 GPU 性能跟不上螢幕解析度而導致的卡頓。

2K 螢幕耗電大,續航跟不上

如果把 1080P 螢幕的耗電值設為 1,那同尺寸的 2K 螢幕在同亮度的情況下,耗電值最少是 1.5。更多畫素意味著需要提供更多光源、更大亮度,而且特別是採用自發光機制的 AMOLED 螢幕。

在電池材料沒有得到改善之前,受限於手機體積的大小,多數手機電池電量維持在 3000~4000mAh,如果貿然升級為 2K 螢幕,這個掉電速度恐怕不是所有用戶都能接受的。

廠商壓縮成本,成為不用 2K 的最大理由

在 2016 年驍龍 820 的支持下,性能確實已不是問題,但另外一個問題又出現。很多廠商以沒有必要為理由不用 2K 螢幕,特別是 2K 的 AMOLED 螢幕,三星 Galaxy S 系列的一塊 2K 螢幕零售需要接近 300 美元,這甚至已經是一支全新平價手機的售價。

上文也說了,如果想要在 2K 螢幕下擁有優秀的體驗,不僅需要更好的性能支持,同時還需要更好的電量控制,這又無形中增加了廠商的成本,成本控制永遠都是品牌商的核心問題之一。

其實做一支 2K 螢幕的手機並不難,難就難在要做出一部優秀的 2K 螢幕手機,要在保證性能和續航的同時,還要維持合適的價格。

在 2016 年手機市場這樣的大環境下,所有廠商都聯合高舉「2K 無用論」的旗號,2K 無用論陣營的廠商們一年推出 4~5 支旗艦手機,但就是不用 2K 螢幕;不用 2K,用戶體驗就永遠停留在 1080P,木桶理論的最低點決定了一支手機能夠給予用戶的體驗峰值。

2K 螢幕對手機性能有相當高的要求,因為用戶光是日常使用流暢這還遠遠不夠,現在很多用戶都喜歡利用零碎的時間玩手遊,這個時候需要的是能真正駕馭 2K 解析度手遊的性能。實際上近年來手遊大作頻出,對手機性能有很高的要求,此時就看 2017 年是否有廠商打破這個規格了。

(本文由 雷鋒網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90/node142670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