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來,電池領域技術創新不斷。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團隊研發出一種新型液流電池,使用的電解液無毒、無腐蝕性、酸鹼度呈中性,壽命可以超過10年。該團隊表示,這種液流電池不僅可用於智慧型手機領域,還可用於包括可再生能源在內的新型能源應用領域,其安全性與壽命皆優於目前的電池產品。
實際上,液流電池並非新技術,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已經出現。對於風能、太陽能這種間歇性、不穩定的可再生能源,液流電池可以提供有效的存儲方案。但現在的液流電池在多次充放電循環後儲存能力會下降,需要對電解質定期維護。針對正在使用的電解液所具有的腐蝕性,哈佛大學研究人員改變了電解液的化學成分,把溶劑換成水,並使pH值呈中性,每充放電1000次儲存能力只會損耗1%。電解液酸鹼度呈中性後,由於沒有腐蝕性,電池其他部件也可以更換為更廉價的材料。研究人員正在與幾家公司合作,準備將新技術向工業應用轉化。

另一種電池也取得了技術突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透露正在與邁阿密大學合作,研製一種新型固態電池。這種固態電池的體型比傳統鋰電池更小,可以用在「立方體衛星(CubeSats)」等微型衛星上。
固態電池是一種使用固體電極和固體電解液的電池,它的功率密度較低,能量密度較高,同樣的電量,固態電池體積比傳統鋰電池更小。該電池的主要研發者之一、NASA甘迺迪太空中心探索研究與技術理事會首席研究員盧克·羅伯森表示,新電池所占空間僅為現有電池的三分之一,因此可節省出大量空間。該電池也能應用於其他領域,「這一技術能用於衛星的桁架結構以及國際空間站上,商業應用可能包括用於汽車車架或桌面電池充電器上」。
而該電池的優勢不僅體現在體積上,如果使用合適的結構元件,它還具備防撞、防潮、防燃等性能。研究團隊希望該技術能成為一種安全有效的儲能方法,在多個領域實現應用,尤其是航天領域。

在移動時代,電池技術成為重中之重,甚至可以說沒有電池就沒有移動時代。然而,續航能力薄弱等問題制約了電池的進一步發展。研究人員一直在探索更加有效的電力能源。
電池領域不斷誕生的成果預示著未來將會出現更多的新技術,提升電池的利用率、續航能力等要素。在電池技術的發展道路上,既需要穩妥成熟的前行,也需要大膽前衛的創新,二者結合才可能更好地推動移動時代的進一步發展。
過去一直傳聞華為將會推出石墨烯基電池,而現在終於將在年底前與我們見面。根據華為中央研究院瓦特實驗室最新發布的消息稱,華為已經在鋰離子電池領域實現重大研究突破,將會推出業界首個高溫長壽命石墨烯基鋰離子電池。同時按照官方的說法,以石墨烯為基礎的新型耐高溫技術可以將鋰離子電池上限使用溫度提高10℃,使用壽命是普通鋰離子電池的2倍。

據悉,華為石墨烯基電池的突破主要來自三個方面,首先是在電解液中加入特殊添加劑,除去痕量水,避免電解液的高溫分解,其次,電池正極選用改性的大單晶三元材料,提高材料的熱穩定性;此外,由於採用新型材料石墨烯,可實現鋰離子電池與環境間的高效散熱。
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電池可以說是技術中的重中之重,在其它硬體參數發展水平要快,也是正因為如此,各大廠商在續航方面的努力,誰更進一步誰就能快速占領市場。比如OPPO就是最好的例子,憑藉著「充電5分鐘,通過2小時」的深入人心廣告,一舉在去年成功霸占國產手機出貨量第一位置。而華為作為國產手機中研發實力最為強大的廠商,去年就在全球廣泛布局最前沿的石墨烯技術研發,準備在電池方面達到業界第一位置。不過這種技術的開發難度肯定很高,要想商用恐怕得好幾年時間。

今天據相關消息稱,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團隊研發出了一種新型的液流電池,其使用壽命可以超過10年。該團隊表示,這種液流電池不僅可用於智慧型手機領域,還可用於包括可再生能源在內的新型能源應用領域,其安全性與壽命皆優於目前的電池產品。
同時,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透露正在與邁阿密大學合作,研製一種新型固態電池。這種固態電池的體型比傳統鋰電池更小,可以用在「立方體衛星(CubeSats)」等微型衛星上。
也就是說,在目前的電池研發領域,全球主要機構主要集中在三個方向,分別是華為的石墨烯、哈佛的液流和NASA的固態電池,最終誰能最快商用並就能奪得市場的先機。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