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自上世紀80年代決定建設獨立自主的衛星導航系統,2003年北斗衛星導航驗證系統建成。據最新消息,今年「北斗三號」系統的首次發射計劃在7月份完成,並將實施數次一箭雙星發射,年內一共計劃發射6至8顆。「北斗三號」系統採取了星間傳輸、地基傳輸功能一體化設計,實現了高軌、低軌衛星及地面站的鏈路互通。按照之前的計劃,北斗系統將在2018年完成18顆全球組網衛星發射,提供基礎服務。這18顆衛星在軌道上合理分布,從數學角度已經符合在全球任意位置同時看到4顆衛星的要求,但考慮遮擋等約束條件,真正實現全球組網至少需要像GPS系統那樣擁有24顆衛星。
而我國將在2020年前後完成35顆北斗三號衛星的組網,將具備覆蓋全球的服務能力,全球系統在定位授時精度、抗干擾、系統容量等性能將有大幅提升。
但由於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由於起步較晚,許多與衛星導航有關的先進設備進口相對困難,所以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發展面臨嚴峻的挑戰。 首先,北斗面臨無線電頻率資源的競爭,要實現北斗導航系統與其他衛星導航系統間的兼容與互操,首先面臨頻率資源短缺問題;其次北斗坐標系統的最佳實現應該全球均勻建站,但是目前情況下很難實現。
加上衛星導航定位市場競爭也十分激烈,GPS導航定位系統在國際市場上占有絕對壟斷地位,在國內測繪、導航領域也占據主導地位,GPS系統已經在中國國內電力、通信、交通、金融、空間技術等領域廣泛應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要從現有GPS市場份額中占有一席之地十分困難。
不過北斗系統有一些GPS系統不具備的性能和特點:一是北斗系統空間段採用三種軌道衛星組成的混合星座,與其他衛星導航系統相比高軌衛星更多,抗遮擋能力強,尤其低緯度地區性能特點更為明顯。二是北斗系統提供多個頻點的導航信號,能夠通過多頻信號組合使用等方式提高服務精度。三是北斗系統創新融合了導航與通信能力,具有實時導航、快速定位、精確授時、位置報告和短報文通信服務五大功能。
目前,衛星導航服務已經成為世界各國信息化建設的關鍵組成部分,在經濟、軍事和社會生活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國家具有獨立自主的政治和外交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現在特別需要中國的北斗導航服務管理部門增強主動服務觀念,加大對北斗導航系統的宣傳,加快北斗導航系統的建設步伐,提高北斗導航用戶接收機的性能,減小體積,降低價格,從而迅速擴大北斗導航系統的用戶群體。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