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軍事對衛星的依賴到了空前的程度,從偵察、預警、遙感、監視、指揮通信、精確制導都與衛星須臾不可離。除大量使用偵察偵察衛星、預警衛星和通信衛星外、導航定位衛星一直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據外媒消息,,經過17年來多次挫折,歐洲的「伽利略」衛星定位系統15日終於投入使用。「伽利略」定位系統將向全球提供免費服務,誤差在1到2米。這是繼美國的GPS系統、俄羅斯的「格洛納斯」系統和中國的北斗系統之後的全球第四個投入使用的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
目前,該系統有18顆衛星在軌運行,少於「格洛納斯」的30顆、GPS的24顆以及當前北斗的23顆。其計劃到2020年擁有30顆衛星在軌,實現全球覆蓋,而北斗進程則同樣為2020年實現全球覆蓋,在軌衛星35顆。對於衛星導航定位系統,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參數即為精度,「伽利略」號稱民用精度1到2米,還是非常具備吸引力的。

在「伽利略」投入使用之前,歐洲主要依靠GPS,即便投入使用後,歐洲依然表示不太穩定,需要與GPS形成有效互補,可以預見的是,在2020年北斗」實現全球覆蓋後,GPS的市場份額將嚴重下滑,歐洲、亞太以及非洲、中東等地區,將不再面臨唯一的選項。簡單地說,「北斗」系統將直接瓜分GPS與「伽利略」在歐洲市場份額,從而與美國的GPS相抗衡,徹底了打破美國在全球導航定位領域一統天下的局面。
事實上,面對綜合實力強大的對手,中國深謀遠慮,13年前「北斗一號」就已建成並開通運行。2008年發生大地震後,中國曾調用「北斗」衛星為抗震救災提供有效支持。隨著「北斗系統」愈發成熟,如果民用飛機安裝了北斗接收器,或者乘客攜帶了具有北斗接收器的設備,在出現突發情況時,我們就可以找到它的蹤跡,進行及時的搜救,不讓類似馬航失聯的事件重演。

「北斗一號」導航系統是我國獨立自主建立的衛星導航系統,它的研製成功標誌著我國打破了美、俄在此領域的壟斷地位,解決了中國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有無問題。它是一個成功的、實用的、投資很少的初步起步系統。 此外,該系統並不排斥國內民用市場對GPS的廣泛使用。相反,在此基礎上還將建立中國的GPS廣域差分系統。可以使受SA干擾的GPS民用碼接收機的定位精度由百米級修正到數米級,可以更好的促進GPS在民間的利用。當然,我們也需要認識到,隨著我軍高技術武器的不斷發展,對導航定位的信息支持要求越來越高。北斗導航系統僅是我國近期滿足四化建設需要的自主簡易導航系統,因此,我們必須在發展「北斗一號」的基礎上,借鑑國外GPS、GLONASS的成功經驗,開發我國二代衛星導航系統,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具備先進性、適用性、軍民兩用、抗干擾性、抗繼毀性等特徵的,適合我國的國情的「北斗二號」將會展現在大家面前,更加完善的我國衛星導航系統也必將建立。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90/node137803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