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來,iPhone是「中國芯」!厲害了「我的中國心」!
智能製造是所有工業強國都提出的目標,是實現製造升級的必經路徑,可智能製造也不是平地起高樓。沒有堅實的基礎,就不會有未來的一個個制高點。基礎離不開控制系統、大數據和網絡,而只有緊緊牽住這些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的「牛鼻子」,智能製造才能真正實現並不斷升級。今天小編要給您講講國內的那些智能咖,那些很牛的「牛鼻子」。
指甲輕輕一划 上萬美元就沒了?
先來說一樣生活中我們都離不開的東西。也許我們感受不到它,但可能你身上攜帶它的數量比你的牙齒還要多,這就是——晶片。
如果您身上帶著電腦、IPAD、手機,這些智能設備至少就有幾十甚至上百個晶片。晶片,相當於人體的大腦,它是一切智能製造的基礎。但要製造一個小小的晶片,卻涉及無數個前沿核心技術。
中國每年進口晶片超過2000多億美元,總值已經超過石油、糧食等。中國的晶片製造到底差在哪了呢?
浙江餘姚,一家剛成立了11年的公司已經解決了一個關鍵難題,人家已經開始賺蘋果公司的錢了。各位用的手機、或者平板電腦,就連最新的蘋果7,這些電子產品的晶片都採用了姚力軍公司的產品。
那晶片從何而來呢?這個類似餅狀的金屬材料,叫高純度濺射靶材,它是半導體晶片製造中的關鍵材料。目前全球只有四家公司掌握這種材料的製造工藝。
這些金屬靶材,最核心的是它的純度。一般的金屬能達到99.8的純度,而製作晶片需要的金屬純度是99.999。因為純度太高,指甲輕輕一划就會有劃痕,任何細微的瑕疵都會導致這一塊價值上萬美元的靶材報廢。
晶片是未來智能裝備控制系統的核心, 沒有姚力軍他們生產的這種靶材,晶片就造不出來。一個指甲蓋大小的晶片要密布上萬米金屬導線,這些導線比頭髮絲的千分之一還要細,這對金屬材料的要求之高可想而知。姚力軍總開玩笑說自己是揉面做餅的人,只不過他做的這種金屬餅,最貴的要幾萬美金一個。
作為全球範圍內掌握高純金屬及濺射靶材關鍵技術的核心專家之一,11年前,已經在日本工作的姚力軍帶著技術回到國內。當時,中國不僅濺射靶材工藝是空白,就連生產靶材的高純金屬原材料也要全部依賴進口。
現在,姚力軍他們生產的高純鈦金屬,已經達到美國、日本的產品性能,完全滿足了晶片製造所需要的純度,再也不受制於人,打破了日美在這一戰略金屬材料領域的壟斷。
對中國智造來說,晶片不僅決定著設備的運行,還決定著產業的國際分工角色。儘管目前科技產業在國內風生水起,整個終端產品的製造環節更是占到了全球80%以上的份額,但就產業鏈上游的晶片來說,中國企業要突破的關鍵技術還有不少。
用一部手機就能管理一座城市啦?
你能想像在一個城市中,不管是交通、住房,還是治安、環保,這些一等一的大事,都能實現智能化管理,甚至一部手機就能搞定了。
銀川的一個普通居民小區,保潔員劉青霞剛剛收到一條信息,小區里編號為3000的垃圾箱滿了,她要和工人一起過去,把垃圾箱裡的垃圾收走。
智能垃圾箱是從珠海過來的,不僅會發簡訊,還會曬太陽呢!垃圾箱的頂上安裝了太陽能電池板和傳感器,當裡面的垃圾堆到一定高度的時候,垃圾箱就會自動連接物聯網發出消息,傳送到保潔員的手機上。
城市裡每天產生多少垃圾,怎麼統籌處理,只需通過一部手機很快就能一目了然。不僅僅是市政環保,在銀川,很多事都可以通過網絡在手機上辦理。
在銀川行政審批服務大廳中間立著一個特殊的玻璃櫃,柜子里放的全是公章,而且都被封存了起來。這也讓第一次來這裡辦業務的群眾有些發懵。
原來,為了簡化辦事流程,這個審批中心把過去涉及到26個行政機關的審批章全部封存,用一個行政審批專用章替代。以前半個月甚至一個月要辦成的事,現在可能半天就搞定了。
這個市民大廳是2014年底開始運行的,已經辦理過企業7400多戶,個體20700多戶。平均效率比之前高出近三倍。
現在,這些事更方便了,市民們連市政大廳都可以不來,用手機就能辦理這些業務,目前,銀川市已經有227項審批事項都可以在手機上來提交辦理。
目前在中國,已經有將近400個城市開始了各種智慧城市的建設,通過智慧城市,利用整體大數據的支撐,可以整合各類信息資源,實現在雲端對不同業務的互聯互通,打破「信息孤島」,通過智能和傳感來實現數據的感知,從而掌握整座城市的運行狀況。
之所以能實現這些強大的功能,秘密就在銀川這個大數據「倉庫」中,整個城市所有的數據都存放在這裡。
這裡的1000個機櫃,兩萬組伺服器存放著27個銀川委辦局的各種數據,像這個微模塊里存放的就是銀川街頭監控攝像頭錄製的數據,整個大數據中心的數據存儲量現在達到了28.6PB, 1PB相當於1024TB, 也就是說28.6PB的數據需要用29000多塊1T的硬碟才能存下。可如今如此海量的數據就存儲在這個大數據中心裡,而且每天還在不斷增加。
幾秒鐘敲出來的一行代碼就要上億元?
這是正在建設的「華龍一號」核電站,這是中國擁有的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它一亮相就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核電的技術門檻很高,其中的許多核心技術,過去一直是國外壟斷,比如成體系的軟體開發,也是中國智能製造比較薄弱的環節。眼下,在華龍一號身上,自主軟體的開發就有了關鍵性突破。
這間密室里存放著為華龍一號研發的、保密級別最高的第三代核電工程軟體。全套68張光碟中的一張,這是中國人研發的第一套自主核電軟體包。有了它,華龍一號也就有了真正的中國魂。
軟體包是核電站的神經中樞,核電站的設計、運行、維護都必須要用到它。國內一家核電站剛剛換了燃料元件,需要條試軟體代碼後,才能運行。
五六秒鐘的功夫,代碼就能改好。僅僅在六年前,這還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中國各地運行的核電站,使用的大部分都是來自美國、法國、俄羅斯等核電強國的軟體。這些軟體就像黑匣子,看不到裡面的原始碼,只能使用,一個符號都不能改。
這些代碼價值連城。引進一個軟體包動輒就要數千萬元,甚至上億。花了巨資買回來的東西,使用的時候依然要受到賣家的層層制約與監控。
安萍的團隊,負責軟體包的底層開發。整套軟體的原始碼有280萬行,每一行的背後都需要建立數學和物理模型。核電軟體研發,考驗的是一個國家理論基礎的研究功力。
完整的成體系的軟體系統是核電技術的中樞神經和大腦,也是一個核電大國向核電強國轉變必須邁過的坎,它的技術突破為中國在重大工程中的智能製造帶來了新的升級。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90/node135567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