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登陸介面上那個眺望藍色星球的孤獨的人是誰?
他就是張小龍。網際網路「微信之父」。他改變了幾億人的生活、社交、工作、消費方式。
張小龍創造了微信,但很少人知道他創造微信之前四年的孤獨歲月。
馬化騰說,他的人生能不能到另一個高度,就看微信了。
他給了張小龍足夠的研發空間和資源平台,才成全了微信的情懷。
我們看到微信登陸介面上那個眺望藍色星球的孤獨小孩,就是在張小龍再三堅持下的結果。
我從沒有見過一個不孤獨的人,會發出如此耀眼的光芒!
雷軍與周鴻禕錯失他。《人民日報》16年前曾發文稱張小龍只是個悲劇的人物。張小龍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
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的微信,讓這位產品經理成為神一般的存在。
47歲張小龍的正式頭銜是騰訊公司高級執行副總裁、微信事業群總裁。
他用20年的時間完成了一個「屌絲」程式設計師的超級逆襲。
(張小龍在微信公開課演講)
1997年,「碼農」張小龍靠一己之力寫了Foxmail。有人將這款郵件客戶端列入「十大國產軟體」。但電郵軟體是免費的,當時連《人民日報》都為程式設計師張小龍的生計感到擔憂。
2000年3月26日,《人民日報》在第四版發表了一篇署名「魏然」的時評,題目為《免費軟體餓著肚子揮灑衝動》。文章認為:張小龍「只是個悲劇人物」。
有意思的是,就在《人民日報》為張小龍感到悲哀後不到一個月,2000年4月18日,Foxmail以1200萬元被「博大國際網際網路公司」收購,張小龍還被任命為博大公司的首席技術官。5年之後,Foxmail被騰訊收購,張小龍和他的團隊也一併入駐。
從Foxmail到QQ郵箱,從漂流瓶到微信朋友圈,張小龍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這裡精心截取張小龍30年的10個片段。
「我們之中最早學習C語言的」
1987年,18歲的張小龍從湖南考入華中工學院(華中科技大學前身)電信系。
「他是我們之中最早學習C語言的人,當時C語言還剛剛誕生。」張小龍的同學張惕遠回憶,除了軟體之外,張小龍對硬體也很在行,曾花大價錢買了一本香港出版的《無線電技術》,和同學們一起做電子線路測試,並參加多個比賽。「如果他後來沒有做軟體,而從事硬體的話,也會很厲害」。
張小龍同學回憶:
九一年本科畢業後我考取了中山大學,他繼續在華中工讀研究生。這時,他對程序開發產生了濃厚興趣。九三年我回華中工調研時,他正在用C++實現自己的窗口菜單庫,那時他在OOP方法、程序組織、數據結構方面已達到較高的水平。
我在中大磋砣三年,除了攻了一下英語,為導師爭評教授湊了幾篇論文外,無論寫程序還是下圍棋,都沒啥長進。
同學們忙著兼職賺點錢,現在回過頭來看,其實那點小錢賺不賺都無所謂,那些賺小錢的程序實在沒有什麼技術含量可言,其中的所謂經驗在工作後的很短時間裡就可獲得,倒把許多可以系統訓練一下自己的時間浪費掉了。
下圍棋、打電腦遊戲都很厲害
張小龍同學回憶:
不要誤以為小龍只是寫程序厲害,其他如網絡、通信、資料庫管理等方面,只要稍加接觸,就是一流高手。無論在哪裡,他都充當技術顧問的角色,別人碰到什麼難題了,就找他幫忙解決。
小龍無論玩什麼,只要稍加練習,總能達到業餘高手水平,圍棋、桌球、網球、保齡球,電腦遊戲(DOOM、DUKE、Red Alert等),玩起來總是在周圍人中最厲害的之一。
小龍對朋友真誠相待,在他身邊總聚集著許多朋友,雖腰包癟癟,卻樂善好施,所以周末邀他打球吃飯,是萬不可讓他付帳買單的。
寫Foxmail沒有錢,全靠興趣支撐
很多人問張小龍,你為什麼不自己創業,他不這樣想,「好幾年我都習慣於晚上寫程序白天睡覺,寫Foxmail也沒有一分錢的收益,能堅持下來全靠興趣支撐。但當一個人做很難做大時就不要在一棵樹上弔死。」
他以為也許因為自己一直將Foxmail定位在業餘愛好上,所以放棄起來可能比別的開發員包袱更少一些,「就像我年初想出國一樣,既然一條路走不通,就去嘗試別的路。當時想放棄Foxmail,其實也是不錯的選擇,因為我可以輕裝上陣從別的路來發展。去年(1999年)我還差點去了微軟,主要就是想學學微軟是怎樣運做的。」
經濟困難,差點被雷軍低價收編
雷軍和張小龍同歲,兩人同年到武漢上大學,一個在華工,一個在武大。
1998年的一天,剛出任金山軟體CEO的雷軍給張小龍發了一封郵件,談論的是Foxmail的漏洞。張小龍很快回復,兩人通上電話,雷軍問張小龍,願不願意把Foxmail賣給金山,張小龍出價:15萬。
此時,Foxmail的維護讓他越來越不堪重負,內心焦慮,想一賣了之,然後去美國。據《第一財經日報》披露,雷軍當時忙於聯想注資的事,心無旁騖,金山的談判人員認為Foxmail金山自己也能做。
和周鴻禕一起買盜版碟
據《財經》報道,1998年的秋天,周鴻經人引薦第一次在廣州見到了張小龍。他看到這位已小有名氣的程式設計師正和十幾個人擠在一間小破辦公室內,周遭煙霧繚繞。
張小龍所開發的Foxmail當時已經擁有了200萬用戶,是國內用戶量最大的共享軟體。周鴻還此時是方正軟體研發中心的一名副主任。之後他偶爾到廣州時會和張小龍一起買盜版碟。
周鴻禕說,他們被小販引導著走過七拐八拐的街巷,最後到達一個小黑屋裡,屋內全是港台電影影碟。當時已經在廣州生活了五年的張小龍,不會講粵語也不會砍價,一直被當「水魚」宰。喜歡看動作片,張小龍什麼都看,但他總是會忘記他看過什麼買過什麼,下一次再買碟時你會發現他買的還和上次一樣。
周鴻禕說,他經常批駁張小龍,Foxmail沒有商業模式,說要加廣告,要盈利。張小龍說為什麼非要這樣?只要有用戶,有情懷就好了。每一次爭論,都是張小龍以長時間的沉默來結束。
張小龍把微信做成後,周鴻禕很疑惑:「這樣的一個人怎麼就做出了微信呢?」
漂流瓶之父
2005年3月,騰訊收購Foxmail,張小龍及研發團隊20餘人不久後進入騰訊。2005年4月騰訊廣州研究院成立,主要負責郵件相關業務的研發和運營。經過三年打磨,QQ郵箱於2008年3月成為國內使用人數最多的郵箱產品。
張小龍在不斷提高QQ郵箱易用性和穩定性的基礎上,他將郵箱平台作為產品理念的試驗田,做出了閱讀空間、QQ漂流瓶等產品。
漂流瓶為用戶提供了全新的陌生人交友渠道和新奇有趣的體驗,大幅提高了郵箱用戶活躍度和用戶粘性,這一產品形態後也被移植到微信中。
兩小時與馬化騰商定微信
2010年10月,kik的App上線15天就收穫了100萬。kik是一款基於手機通訊錄實現免費簡訊聊天的軟體。
一天晚上,張小龍(英文名Allen)在看Kik類的軟體時,產生了一個想法:移動網際網路將來會有一個新的IM,而這種新的IM很可能會對QQ造成很大威脅。他向騰訊CEO馬化騰(英文名Pony)寫了郵件,建議騰訊做這一塊的東西。Pony很快回復了郵件表示對這個建議的認同。
Allen隨後向Pony建議廣州研發部來承擔這個項目的開發。「反正是研究性的,沒有人知道未來會怎麼樣,」Allen回憶說,「整個過程起點就是一兩個小時,突然搭錯了一個神經,寫了這個郵件,就開始了。」
文藝氣質的老煙槍
曾任騰訊博客頻道副總監的「和菜頭」在知乎上回答了他對張小龍的印象:
除了每周一次的網球,和每天深夜的音樂,
張小龍沒有什麼別的嗜好。
程式設計師時代的菸癮一直保持了下來,
他是廣州深夜裡最大的Kent(香菸品牌)消費者,
沉默到像謎一樣的男人,
中國為數不多具有文藝氣質的產品經理。
他是那種因為喜歡《藍蓮花》歌詞,
就一定要問許巍買下版權,
掛在QQ郵箱入口的人。
他也是那種喜歡同事小女兒塗鴉,
就把一幅塗鴉畫和《藍蓮花》一樣掛在QQ郵箱入口的人。
如果世界上又出現了什麼新鮮的APP應用,
在發布後的48小時之內,
如果你也下載嘗鮮,
可能你會遇到個名叫Allen的人,
如果這人沉默不語,甚至連頭像都沒有。
那麼你也許已經遇見了張小龍。
曾在騰訊作8小時演講
2012年7月24日,從下午2點多到半夜11點多,張小龍在騰訊內部做了8小時20分鐘的演講,178頁的PPT,他一直滔滔不絕地講,根本不給人提問和打斷他的機會。裡面談到哲學和藝術,談到性和暴力,對人性的理解,他說做產品就是要讓用戶爽,就像上帝一樣。
演講片段在網上被無數人傳閱,並成為移動網際網路上跟雷軍語錄一樣重量的產品聖經。
參加講座的騰訊員工回憶,演講主題是《微信背後的產品觀》。騰訊為此開設17個分會場,同步直播講座,參加者超過1700人。
有趣的是,張小龍這次演講的結語是:「我所說的,都是錯的」。
「張小龍的牛逼與騰訊無關」
《財經》報道稱:一位接近張小龍的人士告訴《財經》記者,身為騰訊高級副總裁的張小龍每周要去深圳參加例會,他總是以「起不來」為藉口不去。
馬化騰說,「以後讓我的秘書叫你起來。」後來張小龍又說「路上太堵,怕趕不上」。於是馬化騰每星期都派車來接張小龍,直到他再也找不出任何藉口。張小龍就這樣有些不情願地,半推半就地走出了他的世界。
從自己寫Foxmail,到在騰訊搞出微信。一名知乎網友評價說,Allen的牛逼與騰訊無關。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90/node1345329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