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11號暴露5大機密 西方國家驚愕失色

國際頭條| 2016-10-28| 檢舉

神舟十一號飛船於2016年10月17日7時30分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發射,此次發射是中國實施空間站建造前的最後一次載人航天發射。神舟11號與以往歷次發射的最大不同在於其長達33天的在軌飛行時間,神舟飛船的設計指標是在軌7天,通過與天宮二號的交會對接可以保障航天員的中期在軌飛行。

神舟11號發射瞬間

起步於上世紀90年代初期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又名「921工程」,早期中國航天也想和美國主導的國際空間站項目進行合作,進而加速提升中國的載人航天技術。但是傲慢的美國人拒絕了中國,理由很簡單,第一,你中國人技術不行和我們不對等;第二,怕中國將航天技術運用于軍事領域。

國際空間站全貌

縱觀共和國的發展軌跡,但凡是外國封鎖的技術,我們後來都能自力更生的搞出來,而且搞出來的東西總是讓我們的敵人膽寒。比如東風41洲際飛彈、殲20重型戰鬥機、鷹擊12超音速反艦飛彈、運20大型運輸機等等,不勝枚舉。

在太空軍事化方面美國人是做的最徹底的,用毛主席的話來說就是你有的我也得有,你沒有的我也得有。只有在太空軍事化方面與美國實現對等,才能在未來的大國博弈上獲得主動,否則就是置民族國家利益於不顧的歷史罪責。

下面本虎就來和大家探討一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進行至今所體現的幾項軍事意義!

神舟11號與天宮二號的空間交會對接運用了EKV動能反導技術

第一、中段反導

神舟11號與天宮二號的空間交會對接運用了EKV動能反導技術,神舟飛船好比是彈頭,天宮二號就好比是來襲目標。交匯對接難度比中段反導更高,反導直接撞擊就行,而交會對接不僅要相撞,而且要保障人機相撞後的絕對安全,可見中國的中段反導技術已經是爐火純青了。

神舟11號與天宮2號對接瞬間

第二、全球信息傳輸

在神舟11號發射的電視直播中想必大家也都看到了「天鏈」字樣,這裡面可是有個大秘密。天鏈指的是天鏈通信中繼衛星。

天鏈衛星一方面可以保障飛船的大範圍測控,另一方面還可以進行全球範圍內的數據傳輸,比如在北美洲的偵察衛星拍攝到某型航母的活動情況,由於地球是圓的,這個時候如果沒有中繼衛星進行信號中繼傳輸,我們就無法實現實時傳輸,需要等到衛星飛回到我們所在的半球才能接收,有了中繼衛星,我們就可以實現全球範圍內的信號實時傳輸。我國目前已經建立覆蓋全球的中繼衛星星座。

第三、洲際飛彈彈體材料及打擊精度

返回艙是決定飛船性能的核心構件,尤其是返回艙的大底,大底直接與大氣層的近10倍音速氣流摩擦。大底使用的材料工藝都是大國嚴密封鎖的技術,目前具備這一技術的國家屈指可數。

早在中國進行返回式衛星發射時,美國人就斷言中國已經拿到了進入載人航天俱樂部的入場券。而返回艙的大底材料工藝與洲際飛彈彈頭的材質非常相像,我們從以往神舟飛船返回艙返回地面時的燒蝕情況看,其工藝的可靠性是值得點贊的。返回艙工藝的完善可以提升我國洲際飛彈的技術水準。

中國神舟飛船返回艙

飛船的返回精度同樣可以看成是洲際飛彈的打擊精度,每次神舟飛船返回時,我們總能在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場看到返回艙返回地面的現場直播錄像,可見我國洲際飛彈的打擊精度也是多麼「恐怖」。

第四、伴飛小衛星的軍事作用

天宮二號釋放的伴飛小衛星也是一個很值得推敲的小東西。衛星雖小但是作用卻是強悍的,必要的時候小衛星可以變軌至非友好目標進行抵近偵查,就近進行情報獲取,甚至與遨龍一號配合將其捕獲。

第五、遠望7號測量船的戰略預警偵察能力

每當中國俄羅斯進行彈道飛彈發射或者進行大規模演習的時候,美國的觀察島號測控船就一定會出現在我們兩國的近海水域利用測量船的航天測控雷達進行遠距離戰略偵察。甚至在不為人知的情況下,對我方衛星進行捕獲控制。對兩國戰略軍事信息安全造成嚴重威脅。

多彈頭洲際飛彈

執行神舟11號測控任務的遠望7號是我國最新型的航天測量船。其擁有和美軍觀察島號測控船類似的設備,但是更加先進。

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500年前我們錯過了大航海時代,如今的我們更不能錯過大航天時代,掌控高邊疆,發展載人航天不僅利國利民更是功在千秋。

中國載人航天在起步之初就確立了三步走戰略,第一步,發射載人飛船,解決有無問題;第二步,突破載人飛船和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及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第三步,建造載人空間站。

伴飛小衛星

隨著神舟11號的發射成功,我們已經接近完成三步走戰略中的第二步。第三步也即將在2020年左右完成,屆時我國的嫦娥探月工程也已經完成,兩大工程的合併將會是水到渠成。載人與探月的結合,毫無疑問我們的下一步將很有可能是載人登月,目前載人登月所用的長征九號巨型火箭關鍵技術正在加緊攻關,在可預見的將來中國人將率先代表人類重返月球。

伴飛小衛星拍攝的天宮2號

歐洲媒體則認為,中國的高歌猛進,讓歐洲人看到了更多合作的希望。英國《衛報》指出,中國航天計劃每年都在進步,優勢並不在於資金支持,而在於精挑細選的探索項目,以及明確規劃的目標。

美國海軍戰爭學院教授約翰·弗雷澤稱:「中國在太空競賽中遲到了,因為當美國人都已經登上月球的時候中國才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但中國在近幾十年來的追趕速度很快,並為載人航天工程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資源。如果美國現在不儘早改變封鎖中國的政策,並開始與中國合作,那麼美國未來將失去可能影響中國太空計劃的手段。」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90/node132032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