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時間10月26日,中國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公布了前不久召開的「中美民用航天政府間對話第二次會議」的最新動向。儘管參會的中美科學家大都贊同雙方合作,還就中美兩國民用航天未來合作深入交換了意見。但是,對於已經準備在宇宙對中國有所防備的美國來說,比起合作,太空大戰的可能性居然也在醞釀。
宇宙正在成為中美之間的新戰場
事實上,也就在中美專家研討民用航天合作時,美軍正在大舉接收先進的探空設施,其中包括美國國防部親自督造的新型太空望遠鏡。美軍將領更認為,到2025年,俄羅斯和中國將有能力「對美國所有太空衛星構成威脅」。這也使得即便中國仍希望將未來的載人航天和宇航開發計劃與科研掛鉤,但一旦「天宮三號」在2025年後成為實際意義上的「國際空間站」,而美國卻無力開發新的平台,這就會讓華盛頓在此之前醞釀起新一輪的太空軍事競賽,更不惜先發制人。
美軍仰望星空
10月20日的「中美民用航天政府間對話第二次會議」
對中美兩國而言,發生在10月20日的「中美民用航天政府間對話第二次會議」幾乎可算無人問津。儘管根據中國國家國防科工局披露的消息顯示,中美兩國代表本著開放、透明、平等、合作、共贏的原則,交流了各自國家空間政策和航天發展規劃,對接了空間探索、空間天氣、地球科學、空間科學和空間碎片等領域的合作需求,就中美兩國民用航天未來合作深入交換了意見。
但是,這場交流並沒有打破美國當局2011年4月簽署的航天禁令。即便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專家稱「與中國開展空間合作是勢在必行之舉」,但華盛頓的政客仍不肯放行。就在中美兩國的科學家共商「有關太空碎片和太空活動長期可持續性的進一步合作」以及「衛星碰撞的避免」等關鍵問題時,美國軍方已經把窺探的目光伸向了宇宙。就在10月18日,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項目局(DARPA)將該單位研製的太空監視望遠鏡移交給了美國空軍,用以監測衛星運行的地球靜止軌道。
更有甚者,就在中美專家會商航天合作的同一天,美軍已經就太空戰做出了表態。就在這次會議召開的20日,美空軍航天司令部負責戰略計劃與項目的指揮官阿爾馬尼奧准將(Nina Armagno)已經表示,美國「應為可能爆發太空衝突而擔心」,更稱「某些國家在太空的利益與美國及其盟友背道而馳」,「集中軍事力量進行對抗」。
根據阿爾馬尼奧20日的發言,美國的意圖已經一目了然。這位美國空軍航天項目的相關人士已經指出,為準備應對太空戰或降低爆發這一衝突的可能性,美國應「有能力在萌芽階段識別侵略行為,時刻準備採取果斷行動」,保衛美國的太空設備,並「就侵略行為追究相關國家的責任」。當美國要在宇宙「先發制人」時,這種說法很快就在觀察家中間掀起了軒然大波。
宇宙的新秩序
必須承認,中國航天在2016年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中國在上半年發射了「長征七號」火箭,把「遨龍一號」無人太空飛行器於6月29日送入軌道,開始嘗試清理空間碎片。下半年「天宮二號」和「神舟11號」的對接,更顯示出中國已經開始把第二代空間實驗室送進地球軌道,進一步確認自己在美國主導的「國際空間站」(ISS)之外的技術優勢。但是,中國的這一系列行動往往以探索為主,並非針對某一國的對抗行動。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