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招突破美國封鎖 從而省下了幾百億

國際頭條| 2016-10-23| 檢舉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是繼天宮一號後中國自主研發的第二個空間實驗室,將用於進一步驗證空間交會對接技術及進行一系列空間試驗。天宮二號主要開展地球觀測和空間地球系統科學、空間應用新技術、空間技術和航天醫學等領域的應用和試驗。打造中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發射時釋放伴飛小衛星。未來貨運飛船與「天宮二號」對接。

在茫茫的太空中,人類發射了很多顆人造太空飛行器圍繞著地球。然而其中有不少太空飛行器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結束服役。比如故障,燃料耗盡,任務完成等。而燃料耗盡所占的比例不低。雖然太空中運動需要的燃料並不比地球上多,但是太空只能通過太陽能提供動力,如果太陽能電池板故障或者飛行島無法接收太陽光的地方,就很有可能造成衛星耗盡燃料而作廢。如果要延長衛星的使用時間,為其進行燃油添加是一種非常經濟的手段。

但是做法很經濟,但難度卻很高,比如中國現在擁有140多顆衛星,如果給100顆加註燃料,那麼創造的經濟效益達到幾百億元。但是,目前只有美國擁有這項能力,而美國顯然不會那麼大方把這項能力給其他國家使用,尤其是美國最有力的太空競爭者中國。

不過,中國就在幾個月前,剛剛完成了一次衛星在軌加註試驗,未來很可能解決這個問題。這次試驗是長征7號衛星的附屬實驗。試驗中,天源1號衛星為另一顆衛星加註了燃料。不過,這次試驗的兩款裝置都是小型化實驗裝置,天宮二號上面,有一整套大傢伙加註裝置。未來,如果天宮二號需要加註燃料,可以發射一枚無人太空飛行器,攜帶燃油,和天宮二號對接後,直接傳輸燃油。這相當於是在太空中開啟了一個新業務。

不但如此,美國太空梭裡面的機械臂,中國現在也有了,可以更好更方便讓衛星活動,這些都是天宮二號的設備。未來,中國的天宮二號擁有的這些功能,讓中國在這些領域將更為順手。而這些經驗可以為中國以後的商業航天補給業打下基礎。這很有可能改變未來航天業的發展。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發表題為《中國著手發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的文章稱,發射天宮二號是中國建設空間站「雄心」的關鍵一步,美國應放棄現行的不合作政策,儘早與中國在太空領域開展合作。

文章指出,與天宮一號相比,天宮二號更「宜居」。它採用實驗艙和資源艙兩艙構型,具備支持2名航天員在軌工作、生活30天的能力。

「『天宮』是先行實驗平台,建成大型空間站是中國神舟項目的終極目標。」文章援引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瓊·詹森·弗里澤教授的話評論道。

文章預計,中國建成空間站的時間節點與國際空間站退役的時間節點接近,這意味著屆時中國或將成為全球唯一一個擁有在軌空間站的國家,據說一些歐洲的太空人已經為此開始學習中文。

「中國肯定想與美國在太空領域開展合作,以證明其已被太空飛行國際大家庭所接受。但由於中國即將建成自己的空間站,而且美國以外的國家也紛紛與中國開展合作,中國主動與美國合作的緊迫性有所下降。」瓊·詹森·弗里澤表示。

文章表示,中國進入太空競賽的時間較晚,直到1970年才發射首顆衛星,那時美國已成功登月。過去40多年來,中國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資源進行相關的研發和培訓,未來不但打算將探測器送上火星,還打算將人送上月球。

瓊·詹森·弗里澤呼籲美國應儘早與中國在太空領域開展合作,「如果美國不儘快改變其現行的不合作政策,美國將會喪失對中國未來太空計劃一切可能的影響力。」

2011年,美國國會以國家安全為由,出台一條「歧視性」條款,禁止美國航天局與中國有任何合作。

中國"天宮"與美俄歐的國際空間站最大區別

中秋節,中國發射了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天宮二號,預計2020年中國將建成自己的的空間站。那麼,中國自主建立的「天宮」空間站與美俄歐主導的國際空間站又有什麼區別呢?在筆者看來,根本區別主要有三方面:

一、中國空間站是中國獨自完成,國際空間站是多國共同完成,兩個國家空間站的政治屬性和目的不同。

里根在1983年提出搞國際空間站計劃本身,是1980年代美國戰略防禦計劃的一部分。但是,後來美國的敵人——蘇聯在1991年解體了。

所以在老布希執政期間星球大戰計劃也就被擱置了,其中空間站計劃也陷入停頓。到了1993年,時任美國總統柯林頓正式結束了自由空間站計劃。

但是,在蘇聯解體後,美國一直擔心蘇聯的航空技術會擴散,這對美國是個威脅。而且,美國也希望利用在航天技術領域擁有局部優勢的俄羅斯,所以又將美國自己的空間站計劃徹底變成了「國際空間站」計劃,並將俄羅斯、歐盟、日本等納入其中。

所以,本質上說國際空間站計劃並不僅僅是一項科學研究計劃,很大程度上是一個基於政治考量的太空科學研究項目。

與國際空間站有多個國家合作開發不同,中國的國際空間站則完全是獨立自主完成。而且,相比國際空間站更多的是政治考量,中國的空間站計劃很大程度上是科研考量,是中國航天計劃的一部分。

這種本質不同決定了,中國可以大膽在空間站搞最高精尖的探索研究,而美歐俄日恐怕都會因擔心泄密而有所保留。

二、相比國際空間站航天大國的壟斷,中國的空間站將會更加開放。

國際空間站是航天大國的政治和技術壟斷,中國申請那麼多年都被拒絕就是證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那種對落後國家的封鎖態度,他們不可能讓其它國家參與太深。

但中國不同,中國準備把中國的空間站真正做成一個「國際空間站」。根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楊利偉的透露,「中國空間站預留了很多將來與世界各國進行合作的平台,設計了能與其他太空飛行器對接、進行艙段級合作的接口。」

他還介紹說,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開展了大量國際合作,在空間站發展中,中國願意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在方案設計、設備研製、空間應用、航天員培養、聯合飛行等方面拓展交流合作。

這將意味著,未來哪個國家只要願意和中國合作,也可以按中國標準搞一個空間倉和中國的空間站對接,中國還會讓一些關係好的發展中國家參與相關研究項目,中國還會幫助他們培養航天員等等。

說白了,與美國為首西方搞技術封鎖不同的是,中國願意帶著關係好的「小弟」到太空「兜兜風」。毫無疑問,這種開放的態度是西方的心胸不可比的,這也決定了中國的空間站將比西方的更「國際」。

三、中國擁有空間站的全套技術,這在世界上絕無僅有。

國際空間站本來就是美國、俄羅斯、歐盟相關國家等聯合研發的,雖然以美俄歐為主,但無論是美國、俄羅斯還是歐盟,都不擁有建立空間站的全套技術了。

假如2020年國際空間站真的如俄羅斯專家所說要墜毀到地球,任何一個國家單獨想再搞出一個空間站在短時間內都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沒有一個國家擁有全套技術。

譬如,最強大的太空強國美國現在對國際空間站的補給能力都沒有了,需要考俄羅斯的火箭。任何國家如果再想搞出一個空間站,高昂的投入就不說了,光重新的技術實現恐怕沒有十年也不可能完成。

所以,客觀上說,中國未來將是是世界上唯一擁有空間站全套技術的國家。

天宮二號發射現驚人一幕:全球嘆為觀止

北京時間22:25,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部長、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總指揮長張又俠宣布,「天宮二號」發射任務圓滿成功!

下面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天宮二號」緊張而激動的發射過程:

發射倒計時

9月15日22:04:09,「天宮二號」在酒泉發射基地點火、發射。

長征-2F火箭點火瞬間

長征-2F火箭起飛瞬間

點火起飛後,各個觀測站運用多重手段陸續跟蹤到並確認飛行正常的長征2F火箭

長征2F火箭光學觀測影像

火箭助推器及尾焰

22點06分,長征-2F火箭助推器成功分離。

長征-2F火箭助推器成功分離。

安置在火箭尾部的攝像頭拍攝到的火箭噴管和尾焰:

整流罩和長2F二級火箭

整流罩拋離成功

拋離整流罩後的二級火箭

二級火箭與天宮二號分離瞬間

飄落在太空中的長2F二級火箭

太陽帆成功展開,天宮二號實驗室進入預定軌道

天宮一號撞擊地球?西方高呼中國人太厲害

中國失去對天宮一號的控制了嗎?」「中國的天宮一號可能撞擊地球嗎?」——近日,多家西方媒體打出這樣聳人聽聞的標題。有分析人士13日告訴記者,這樣的炒作報道非常業餘。現在經常有一些西方媒體炒作中國航空航天技術對他們造成威脅,這其實是將「中國威脅論」轉移到太空領域而已。

英國媒體12日報道稱,中國2011年發射升空的首個空間實驗室天宮一號本應在指令控制下墜入大海,但「業餘天文觀察者」托馬斯·多爾曼稱,他一直在觀察天宮一號的運行,認為天宮一號已失控,隨時可能以「自由落體的方式墜落並撞擊地球」。他的這一論調之前被西方多家媒體發表。

天宮一號是中國實施空間交會對接的目標飛行器,原設計壽命為兩年。2011年9月29日,天宮一號發射入軌,先後與神舟八號、九號和十號飛船圓滿完成多次空間交會對接,按計劃開展了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和應用試驗。

今年3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透露,已在軌工作1630天的天宮一號在完成任務後,由於超期服役兩年半時間,其功能已於近日失效,正式終止數據服務。目前對天宮一號的飛行軌道仍在持續、密切地跟蹤監視之中。根據預測,天宮一號的飛行軌道將在今後數月內逐步降低,並最終再入大氣層燒毀。

外媒稱,天宮一號在「自由落體」時,會像其它失控衛星一樣在地球大氣層中燒毀,因此墜落地面的只是熔化的鐵塊,不會對地面產生嚴重撞擊。但由於天宮一號體積巨大,墜落過程中未完全燒毀的部分若落在居住區仍會引發災難。

外媒11日則援引美國「分析製圖公司」天文動力學家凱爾索的話稱,該中心監測到,最近幾年,天宮一號的高度一直在以最緩慢的速度降低,這說明其處於穩定狀態。

分析人士13日告訴記者,在早期,由於技術不到位,也有像美國天空實驗室空間站失控墜落的情況。本來以為它墜落在非洲,最後落入印度洋和澳洲。

但現在情況不同了。對於一些小的近地軌道的太空飛行器,一般不太用管它,它在大氣層中基本上能燒毀。

中國空間站關鍵技術有突破

即使有些沒完全燒毀,對地面的威脅也很小。對於在近地軌道運行的大型太空飛行器,不容易在大氣層通過高溫完全解體,所以一般採用人工控制方法讓其墜落到南太平洋的太空飛行器墳場,最有名的就是俄羅斯和平空間站。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90/node131421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