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國家最早"廢核",現打算重啟30年前核電站

軍情諜報| 2016-09-01| 檢舉

這裡是東南亞最早造好核電站的國家,這裡又是世界最早「廢核」的國家,這裡是菲律賓,現在他們又反悔了……

而被稱為「菲版特朗普」的菲律賓新總統杜特爾特的確還是有些想法的,比如,菲律賓政府正在考慮啟動30年前建成但從未投入使用的一座核電站,以確保能夠獲得長期的清潔與廉價電力供應。

據路透社報道,菲律賓能源部長阿方索·庫西(Alfonso Cusi)周二表示,重啟該塵封已久核電站須投入10億美元(約13億6000萬新元)資金。

菲律賓能源部長阿方索·庫西

這座「出身未捷身先死」的核電站設計發電能力達621兆,位於菲律賓西北部的巴丹省(Bataan),當年的建設成本高達23億美元,全部貸款菲律賓到2007年才全部還清。它也是迄今為止菲律賓僅有的一座核電站。

1986年被封存的巴丹核電站,現在是旅遊景點。

庫西說,為了應付日益增加的能源需求,核能發電是菲律賓正在考慮的選項之一。據估計,截至2030年,菲律賓每年的能源需求量將以平均5%的速度增長。

庫西在馬尼拉召開的一個核能源國際會議開幕式上說:「我們須考慮所有選項,不只是要注重滿足需求量,也要看是否可持續和能否遵守環境承諾。」

菲能源部準備重新召集一個在2007年成立的政府工作小組,以研究用核能源來取代進口燃油和煤的可能性。這兩者目前為菲律賓貢獻了一半以上的能源。

庫西說,政府已經邀請了包括來自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專家,協助菲律賓制定下一步計劃和做出明智決定。

庫西沒有為工作小組完成研究工作設下時間表,但他預測此舉將重新點燃抗議活動,尤其是來自環保主義者和天主教會的抗議,因為他們擔心重啟該核電站不安全且昂貴。

菲律賓環保組織「氣候正義運動」的巴尼亞加在周二召開的會議之前發表的聲明中說:「我們須逐漸放棄使用煤等石化燃料,但核能源不安全,也對人民和環境有害。」

1973年世界範圍內的石油危機也波及到了菲律賓這個完全依賴能源進口的國家。為了減少對進口石油的依賴,菲律賓已故獨裁總統馬可斯在1976年下令興建該核電站,以應付能源價格的不斷上漲。

但巴丹核電站的建設堪稱「命途多舛」。1979年,美國發生三哩島核電站事故,出於核安全問題考慮,巴丹核電站的建設被迫停止。經過數月核查,專家發現這座核電站大大小小的問題有近4000處,而最致命的則是選址問題——核電站居然建在呂宋島一條主地震帶上,而且離著名的皮納圖博火山(Pinatubo)非常近,所以被判定為不安全,但菲律賓政府當時還是硬著頭皮幹下去了。1991年,皮納圖博火山爆發,但70公裡外的巴丹核電站沒有受到波及。

到1984年,以美國西屋電氣壓水堆技術在呂宋島中部建設的巴丹核電站已經基本完工,美國人認為,一旦全部機組投產,這座核電站每年可發電621兆瓦。興奮的菲律賓政府租了一架波音747,從美國進口了核燃料,一切就緒,就等著燃料進入反應堆了。

但到了1986年,4月26日,烏克蘭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重大事故。幾天後,菲律賓政壇大地震——阿基諾夫人領導的運動推翻了馬科斯政權。新任總統阿基諾夫人決定將這座尚未商運的核電站永久關閉,成為世界上最早「廢核」的國家。

巴丹核電站曾是東南亞地區最早的一座核電站。

巴丹核電站的關閉對菲律賓電力供應的影響巨大,因為其裝機相當於當年菲律賓全國總裝機容量的約十分之一。加上當時菲律賓的一些火電廠已經老舊、面臨退役,而持續的乾旱限制了水電廠的發電量,菲律賓到上世紀90年代初陷入了嚴重的電力短缺危機,每天的停電時間8小時到14小時,對國家經濟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但是1997年金融風暴橫掃東南亞,菲律賓經濟增長開始停滯,原本預計的電力需求增長也成為幻影。因此,菲律賓的電力供應幾乎一夜之間從短缺轉為過剩。可按照政府提供擔保的供電合同,菲方必須按照合同付給獨立發電商最低發電量費用。電力供應過剩的財務成本最終被轉嫁到菲律賓消費者身上,菲律賓成為亞洲電價最高的國家之一

十幾年前,菲律賓也曾探討過重啟該核電站,2011年年初,幾名菲律賓議員經過多年奔走,好不容易說服議會重啟巴丹核電站但當年3月11日的日本福島核災難又引發安全顧慮,結果重啟計劃被擱置。

2013年年底,菲律賓電價上漲激起了對封存多年的巴丹核電站的又一輪討論。菲律賓能源部長當時表示:能源部正在研究啟動該電站的可能性,包括社會、技術、經濟各方面的因素,但最終取決於菲律賓人民的選擇,取決於阿基諾總統的決定。如果公眾同意啟動巴丹核電站,他本人倒是建議擴大現有60萬千瓦的裝機容量甚至擴容一倍。

正是在能否保持電力供應長期穩定的這個關鍵問題上,菲律賓面臨著嚴峻的考驗。氣電占菲律賓全國發電量四分之一,但天然氣供應主要來自海上的馬拉帕雅(Malampaya)氣田,該氣田預計在十年後逐步耗盡。菲律賓新總統杜特爾特已經表示願意擱置主權紛爭,聯手中國共同開發南海油氣資源。這無疑是一個明智的決定。

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

除了菲律賓之外,目前有20多個國家也在探討使用核能發電,當中包括菲律賓的東南亞鄰國印度尼西亞、越南、馬來西亞和泰國。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延伸閱讀:

菲律賓巴丹核電站:史上最點兒背的核電站

(《光明日報》2014-02-16)

這曾經是20世紀80年代初世界最先進的核電站,也曾經是東南亞地區的第一座核電站。然而,彷彿命運捉弄人一般,這座核電站從誕生之日起就充滿了悲劇色彩。29年過去了,這座總投入達23億美元、15000人耗費6年時間建成的核電站至今仍未投入運營。這座核電站究竟發生了什麼?它的現狀如何?它的明天又會怎樣?帶著深深的好奇和滿腹的疑惑,記者日前走進了菲律賓巴丹核電站。

風水欠佳

巴丹核電站位於菲律賓首都馬尼拉以西97公里,佔地356公頃,瀕臨中國南海,因位於巴丹半島而得名。

總控室一瞥。圖中電話機直通菲總統府。 付志剛攝

「核電站為什麼沒有發電就被停用。」是記者最為好奇的問題。接待我們的電站工作人員考若女士告訴記者,這裡面既有政治因素,也有偶然因素。巴丹核電站是上個世紀70年代時任菲總統馬科斯拍板上馬的。1976年,菲政府與美國西屋公司簽署建造合同,1979年開始興建。1984年7月,工程順利完工進入驗收階段。正當一切就緒甚至連核燃料都從國外採購到位後,1986年2月,馬科斯政府被推翻,電站失去了最大的「靠山」。新政府上台後質疑馬科斯主導的這一項目有「諸多不規範」之處,可能影響項目安全,核電站因此進入暫停狀態。1986年4月26日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事故後,巴丹項目被永久停用。其實,猶如被「魔咒」緊緊纏繞一般,巴丹核電站自娘胎里就備受磨難,在建造過程中也差點下馬。1979年3月,美國三里島核電站發生重大事故,而施工方正是負責巴丹項目的西屋公司。受此影響,巴丹項目中斷了一年多,經過反覆評估整改,直到1980年9月才恢復施工。如果沒有這個曲折,電站可能在馬科斯執政時期就已投入運營。上世紀90年代,菲前總統拉莫斯執政時期,由於當時菲能源短缺,曾有過重啟核電站的呼聲,但未有結果。2008年,面對菲新一輪能源危機,重啟核電站呼聲再起。菲政府邀請了國際原子能機構官員前來考察,韓國評估團隊還做出了可行性方案。正當支持者對項目重啟信心滿滿時,2011年日本福島核電站因海嘯造成重大核事故,有關努力再次擱淺。由於被長期停用,2011年起,核電站索性對公眾開放,成為旅遊景點。

說起這一連串的遭遇,考若女士感慨地說:「巴丹核電站什麼都不缺,缺的就是『好風水』。」

隨時待命

帶領記者參觀核電站的是已經60歲的瑞。早在電站修建階段,他就在此工作,現在作為工程師繼續擔負電站的日常維護和保養工作。在進入電站主體建築之前,首先要經過一道安檢門。「這曾經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安檢系統,可以檢測出生化物品。」瑞說。可以想像,作為擁核重地,當初這裡是多麼戒備森嚴。而如今,這些設備僅僅成為一道擺設。

走進主體建築,第一個廠房是泵站。裡面寬敞整潔,整整齊齊擺放著各種機器,絲毫沒有停止運轉近30年的感覺。其中,一組黃色管道引起記者的注意。瑞告訴記者,那是進排水管道。這些管道每根直徑1.8米,通過安置在海邊的水泵將海水提升到這裡。撫摸著這粗大的管道,記者突然覺得周圍的環境有些熟悉。「這多麼像『007』系列中的場景呀,」記者脫口而出說。「如果這裡開發成電影外景地,絕對受歡迎。」瑞笑著告訴記者,曾經有很多導演想來這裡拍外景,但都被拒絕了。他沒有解釋原因,記者已然明白,對於核電站來說,金錢固然重要,但它還是想保持自己最後的尊嚴,維護著一座核電站應有的秩序。

核電站外觀。圓柱型建築內為核反應堆。付志剛攝

進入下一區域時經過一道不太起眼的小門,地面上赫然寫著一行紅字「有核區」。雖然十分清楚現在這裡根本就沒有核,但看到這樣的標識還是讓人禁不住心底泛起涼意。穿過長長的廊道,再爬上幾段鐵旋梯,我們來到一處水泥堆砌的建筑前。瑞告訴記者,這就是反應堆的外罩。為了最大限度地確保反應堆的安全,電站採取了雙層保護設計。一層保護為厚達1米的鋼筋混凝土牆,另一層保護為1.5英寸厚的不鏽鋼板牆,中間則為1米寬的環狀真空地帶。瑞介紹說,為了確保工程質量,水泥全部進口,鋼材使用的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好的產品,和美國紐約帝國大廈用的是同一個型號。瑞還透露了一個趣聞,當時負責鋼板焊接的全部是女工,因為只有心細的女性通過了資格考試。這兩層銅牆鐵壁構成了一道「緊箍咒」,將核反應堆嚴嚴實實地包裹在裡面。即便裡面發生了核爆炸,也不會波及到保護罩外面的環境和人員。

進入核反應堆要穿過兩道厚重的形同巨型保險櫃門的大鐵門。為了保持內部的真空狀態,正常運營時這兩座鐵門永遠不能同時打開。跨過這兩道大門,裡面就是傳說中的核反應堆了。裡面的一切物品可以用嶄新來形容,被塗成綠色的鐵旋梯和黃色的吊車在燈光下閃耀著光澤。瑞領著我們到達一處平台,從這裡可以俯瞰反應堆的全景。「這是全世界可以靠近反應堆最近的地方了。」瑞說。記者俯身看下去,正中間是一個又厚又重、高達數十米的圓筒形大鋼殼,頂部和我們站的位置平行,旁邊則是一個上面插滿數十根細長金屬棒的玩意兒。站在那裡,你無論如何也想像不出這些玩意兒在一起能產生這麼大的能量,惹得求之者不惜千金,厭惡者恨之入骨。

離開核反應堆,下一個參觀場所是電站中樞總控室。百餘平方米的空間里,密密麻麻擺放著一圈各式控制台。瑞告訴記者,這裡和當初的擺設一模一樣,只需把老舊的線路換掉,即可照常工作。屋內所有的按鈕上都寫有標識,覆蓋著塑料薄膜,只有屋子中央總控制台上那台醒目的、直通總統府的電話機彷彿還在訴說著電站往日的榮光。

最後一個參觀場所是渦輪機廠房。在所有廠房中,這裡最為空曠敞亮。屋子的中間偏里位置,一組桔紅色的渦輪機組靜靜地臥在那裡。瑞說,這是整個電站唯一可以聽見機器運轉聲的地方。每隔一個月,這個機組將啟動一次,每一個季度,電站所有的閥門都會被轉動一遍,以確保功能正常。顯然,在這些管理者心底,他們還在期待核電站重啟的那一天。

前途未卜

參訪中,電站工作人員不時會提到韓國釜山的新古里核電站。新古里和巴丹電站為同一型號核電站,差不多同一時期完工。如今,新古里核電站不僅早已投產,而且還利用自身盈利進一步開發了電站二期和更多核電工程,為韓國經濟發展提供了巨大的能源支持。看著韓國同行的紅火,巴丹核電站的員工們只有艷羨的份了。

多年來,電站管理人員和一些社會人士一直在奔走呼籲,希望重啟電站。由於核電站本身存在壽命問題,時間拖得越久,運營成本就會越高,重啟電站的可能性就更為渺茫。明年,核電站將滿30歲,巴丹還在為重啟做最後的努力。

電站支持者認為,人們對巴丹項目存在誤解,前蘇聯切爾諾貝利和日本福島核電站這樣的事故不可能在巴丹發生。巴丹項目採用了雙層保護設計,可以抵禦8級地震,而且高於海平面18米,即便發生海嘯也不會危及核電站,因此安全性沒有任何問題。相反,在菲能源短缺、價格高居不下的今天,迫切需要重啟巴丹項目。只要再投入10億美元,就可以讓電站重新投入運營,並在兩年內收回成本。巴丹不僅將為呂宋島提供1/10的電力供應,還有助於拉低菲律賓的整體電價。

而反對者則堅持認為,巴丹項目位於地震帶附近,距離呂宋島火山區也不遠,存在先天不足;核電價格核算時只計算了常規成本,如果萬一發生核事故,其善後費用將是天文數字;此外,菲缺少核技術人員,核燃料也只能依賴進口。這些都可能造成後患。

菲政府的態度則十分曖昧。一方面,菲能源部長不久前表示,將對重啟電站的呼聲予以研究和考慮。但另一方面,菲政府2013年決定,從2014年起停止撥付每年60萬美元左右的電站維護保養費用。而更為微妙的是,關閉核電站是現任總統阿基諾三世的母親、時任菲總統科拉松·阿基諾夫人的決策,加之福島核電站事故後菲民眾反對重啟的呼聲較前更高,因此,重啟核電站並不被菲輿論界看好。

離開核電站時,彷彿還牽掛著什麼似的,記者在駛離幾十米後不由地停下車再次駐足回望。那是正午時分,藍天白雲下的巴丹核電站顯得靜謐、肅穆。而電站旁邊,不知名的暗紅色的花兒漫山遍野正在怒放。記者禁不住再次舉起相機,把藍藍的天、灰色的建築、暗紅的花兒一起收入鏡頭。也許,多年以後巴丹核電站將不復存在,但它曲折的故事註定將會繼續流傳。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90/node124136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