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影片) 機器人將取代人類?──關於科技性失業 十分鐘讓你看懂「科技性失業」-人類不適任的未來

「人活在社會上,一定得工作」,這是我們從過去以來就一直以深信的一句話。而一直以來這個信念看起來都非常合理,因為一定要有人工作才能維持社會的運作。

所以,我們並不願意支付酬勞給任何不工作的人。而不工作而存活在社會上的人,也往往會被視為不勞而獲,同時其行為也往往被認為是不道德的。

然而,這句話很可能在未來被打破。

如果,這個世界上大部份的工作都開始消失,如果,這個世界上的工作減少到人口的50%甚至30%,即使你想做,也沒得做,那會怎麼樣?

當機器人、電腦、人工智慧和自動化日漸強大,漸漸取代各行各業的人力......這樣的情況即將無可避免的成真。

照理來說,機器人幫人類把事情都做完了,那人類應該是變得更自由更富足才對。人類應該是可以更輕鬆的享受機器人工作的成果才對。

然而,我相信你讀到這裡,第一個想到的,其實不是那麼美好的畫面,你想到的是,你要失業了,也就是說,你要失去你的薪水了,你將沒有金錢可以購買你維持生活所需的資源和服務了。

所以我們即將迎來的,是一個在機器人的幫助下,資源、服務和生產力豐沛,甚至超越整個社會所需,卻鮮少有人有錢可以去享受它們,的怪異未來。

2015年才開始,就傳出「iPhone 7將成為首款完全採用機械組裝的蘋果產品」,而且消息伴隨著富士康即將裁員,一時風雨欲來,「科技性失業」(technological unemployment)的時代即將揭開序幕的評論與擔憂,再度甚囂塵上。當然也有人一笑置之,認為「機器即將取代人力」的「謠傳」從工業時代就開始了,但150年過去,人力仍然是勞動市場的主流;只不過,隨後卻有另一個更震撼的消息:美聯社的財報新聞竟是由機器人記者寫的,而且根據美聯社,該機器人每季已可產出約3000篇文章,除愈來愈準確且速度更快外,還可校正寫作風格以更符合美聯社的風格。

所謂「科技性失業」又稱技術性失業,簡單來講就是在指「新工作出現的速度遠遠不及機器取代人類的速度」。凱因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也曾提到「技術性失業」,指「因降低勞動力新方法的發明,比發現勞動力新用途的速度快,所導致的失業」。換言之,今天在談的「科技性失業」其實由來已久,第一次發生在18世紀的工業革命,如紡紗機和織布機的出現,機械第一次取代人力,使較少人力、但較大產量成為可能;第二次的工業革命則是結合機器與電力,從而產生了自動化工廠,使大量生產成為可能,如福特汽車的自動生產線;如今,第三次工業革命所即將帶來的科技性失業,其影響範圍會有多大?大家都不免觀望。

許多人樂觀地認為,機器人的生產成本如此高昂,用機器人來替代人力恐怕並不能減少多少成本,況且有許多工作仍然需要人類操作,機器有其極限。這種觀點當然沒錯,但問題是,以目前電腦、網路等數位化發展的趨勢與成果來看,科技性失業恐怕遲早一定會到來,只是影響的範圍與程度,目前尚難以預料。

不信?想想ATM的面世取代了多少銀行櫃臺的業務?全自動化的超商連一個店員都不需要,高速公路收費員則被電子收費系統取代…等,不僅如此,機器人可以協助處理的業務包羅萬象,特別是重複性高、不需複雜思考的工作都很適合,例如輸入資料、帳戶檢視和維護…等。而且不只低階技術的勞工該擔心,《經濟學人》甚至預期某些白領工作,如會計師、房地產經紀、保險商等也會在未來20年內因為軟體的進步而失業。牛津大學的研究也顯示,餐飲服務工作者包括廚師、服務生,有超過80%的機率會被自動化過程淘汰,收銀員則有9成,最安全的工作是需要與人直接互動的,譬如護士、牙醫、人力資源專家、老師…等。

由於科技性失業所會帶來的衝擊勢必十分廣泛,國際研究暨顧問機構Gartner因此提出警告:「到2020年,數位化造成的勞動力需求減少,勢必造成社會不安。人們必須在成熟的經濟結構中摸索出新的模式。」微軟Bill Gates 也對美國白宮建言,「政府應該及早開始思考,當很多受薪階級的工作被機器人取代時,這些人們之後要靠甚麼維生。」台灣已經陷入重度昏迷的政府呢?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90/node118571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