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博社11月19日報道,原題:讓中國在科學領域有發言權 過去幾年裡,世界各地數百家實驗室掌握了精確編輯基因的技術。這種叫做CRISPR (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的技術成本低、相對簡單,迄今主要用於動植物。但這種情況不會長久。4月份,一個中國科學家小組宣布使用CRISPR編輯人類胚胎基因。9月份,一組英國科學家請求批准做同樣的事。兩件事引發了對基因技術發展快於對其結果充分理解和監管的擔心。
12月1日,來自美英中的頂尖科學組織將在華盛頓舉行人類基因編輯國際峰會。這是國際科學界首次協調應對此類問題。中國的參與至關重要。據《科學美國人》報道,目前從事CRISPR研究的中國科研機構「沒有幾百,也有幾十家」。要想對基因編輯進行引導和監管,唯一的辦法是讓中國人願意接受。這意味著中國必須在制定規則方面發揮主要作用。
這可能是現代歷史上中國首度強大到能對全球科學界的新指導方針產生影響。科學家和決策者上一次就某個引起不安的生物新技術舉行會議是在1975年,針對重組DNA技術。正深陷「文革」的中國沒參加,且其科學家也不了解當時先進的技術。此後,同在許多其他領域一樣,中國科研人員不得不面對他們沒參與制定的規則。
中國有理由警惕監管CRISPR的任何做法。這種新技術的使用難度不大,意味著這是一個中國可取得領先的生物醫學領域。沒有中方參與制定的全球監管框架,只會助長中國人懷疑西方試圖壓制中國科研發展。
下月的峰會,東道主委員會應納入更多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的科學家,并力爭以後在中國等發展中國家舉行,還應鼓勵中國出資和參與相關國際評估。
(作者亞當·明特,陳俊安譯)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